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从百部科植物Stemona cf.pierrei地下部分分得3个新的二氢菲类化合物stemanthrene A(1)、B(2)、C(3)和一新的二氢芪类化合物stilbostemin G(4)以及已知化合物stilbostemin B(5)、D(6)和E(7)、二氢赤松素(8)、赤松素(9)、4’-甲基赤松素(10)、原百部碱(11)和百部碱(12)。  相似文献   

2.
包括E.sacleuxii在内的刺桐属植物传统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和疟疾。黄酮类和异黄酮类化合物是其活性成分。作者以抗疟活性为导向,从E.sacleuxii中分得1新的异黄酮类成分——7-羟基-4’-甲氧基-3’-异戊烯基异黄酮(1)(俗称:5去氧-3’-异戊烯基鸡豆黄素A)及其他黄酮类,并测定了它们的体外抗疟活性。  相似文献   

3.
文摘     
塞内加尔刺桐中新的抑制HIV-1蛋白酶的异戊二烯基异黄酮类化合物 在从天然植物中筛选抗HIV-1蛋白酶的过程中,发现塞内加尔刺桐Erythrina senegalensis DC.对该酶显示抑制活性。从该植物茎皮的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了8个具抗HIV-1蛋白酶活性的化合物:8一异戊二烯基羽扇豆异黄酮(1)、耳形鸡血藤黄素(2)、erysenegalensein O(3)、erysenegalensein D(4)、erysenegalensein N(5)、derrone(6)、高山金链异黄酮(7)、6,8-二异戊二烯基染料木黄酮(8)。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川麦冬须根中高异黄酮类成分及其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方法:对川麦冬须根提取物高异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清除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的能力。结果:分离得到10个高异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甲基麦冬黄烷酮A(1)、甲基麦冬黄烷酮B(2)、麦冬黄烷酮A(3)、麦冬黄烷酮E(4)、5,7-dihydroxy-6,8-dimethyl-3-(4′-hydroxy-3′,5′-dimethoxybenzyl)chroman-4-one(5)、甲基麦冬黄酮A(6)、甲基麦冬黄酮B(7)、去甲基异麦冬黄酮B(8)、5,7,2′-trihydroxy-8-methyl-3-(3′,4′-methylenedioxybenzyl)chromone(9)、5,7,2′-trihydroxy-6,8-dimethyl-3-(3′,4′-methylenedioxybenzyl)chromone(10)。结论:化合物8和9首次从麦冬中分离得到,麦冬中多数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OH及H2O2作用,活性与其分子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鹰嘴豆中3种异黄酮类化合物染料木素、鹰嘴豆芽素A、刺芒柄花素进行乙氧基化结构修饰,研究其降糖活性及协同降糖活性。方法:对上述3种异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乙氧基化结构修饰,并研究该3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降糖活性,并对化合物进行组合给药,研究其之间存在的协同降糖活性,选择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作为降糖活性筛选模型。结果:获得4个乙氧基化产物,3个母体异黄酮衍生物中染料木素的降糖活性优于鹰嘴豆芽素A和刺芒柄花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母体异黄酮衍生物最大给药剂量与阳性药盐酸二甲双胍相比,效果不如盐酸二甲双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衍生物中化合物a和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合物b和c降糖效果均不如化合物a和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化合物d较修饰前降糖活性有明显提高(P<0.05)。组合5的降糖活性与盐酸二甲双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通过化合物组合,化合物之间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发挥更好的降糖效果,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降糖药物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先前研究表明,从弓形马兜铃(拟)Aristolochia arcuata Masters中分离的2,5-二芳基-3,4-二甲基四氢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talaumidin(1)具有向神经作用。作者进一步比较研究了化合物1及其类似物蔚瑞昆森(2)、盖尔格拉文(3)、aristolignin(4)、甘密树脂素A(5)、异甘密树脂素B(6)、甘密树脂素B(7)的向神经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鹰嘴豆中3种异黄酮类化合物染料木素、鹰嘴豆芽素A、刺芒柄花素进行乙氧基化结构修饰,研究其降糖活性及协同降糖活性。方法:对上述3种异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乙氧基化结构修饰,并研究该3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降糖活性,并对化合物进行组合给药,研究其之间存在的协同降糖活性,选择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作为降糖活性筛选模型。结果:获得4个乙氧基化产物,3个母体异黄酮衍生物中染料木素的降糖活性优于鹰嘴豆芽素A和刺芒柄花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母体异黄酮衍生物最大给药剂量与阳性药盐酸二甲双胍相比,效果不如盐酸二甲双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衍生物中化合物a和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合物b和c降糖效果均不如化合物a和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化合物d较修饰前降糖活性有明显提高(P<0.05)。组合5的降糖活性与盐酸二甲双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通过化合物组合,化合物之间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发挥更好的降糖效果,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降糖药物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东北红豆杉中三种紫杉烷类化合物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东北红豆杉中三种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2,9-diacetyl-5-cinnamoyl-phototaxicinⅡ(1)、5-acetyhaxuspineW(2)及10-acetyhaxuspineB(3)对人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这三种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及各化合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方法:以人乳腺癌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3种紫杉烷类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结果:上述三个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9-diacetyl-5-cinnamoyl-phototaxicinⅡ(1)及10-acetyltaxuspineB(3)的作用优于5-acetyhaxuspineW(2);前两者有效浓度范围是20μmol/L-100μmol/L,后者的有效浓度为60μmol/L-100μmol/L。结论:从东北红豆杉中得到的三种紫杉烷类化合物2,9-diacetyl-5-cinnamoyl-phototaxicinⅡ(1)、5-acetyhaxuspineW(2)及10-acetyhaxuspineB(3)对人乳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侧链肉桂酰基可能是有效基团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丁癸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硅胶C-18及高压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丁癸草进行分离,运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通过MTT法对其抑制人食管癌细胞TE13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增殖进行了研究。结果 从丁癸草中分离得到6个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4′-二甲氧基异黄酮(1);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2);7,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3);7,8-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7,4′-二羟基-8-甲氧基异黄酮(5);7,4′-二羟基异黄酮(6)。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丁癸草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具有抑制人食管癌TE13细胞的作用,其中化合物3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欧洲药典》收录的山金车酊剂系由山金车Arnicalnontana L.干燥的头状花序配制而成;而在顺势疗法药典中以及市场上见到的常常是由该植物新鲜头状花序配制的酊剂(酊剂Ⅱ),对后一种酊剂的植化和生物学研究甚少。作者以抗炎活性为导向,从山金车新鲜头状花序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1个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SLs),其中3个为新的、属于1,5-反式愈创内酯类(1~3),3个为新的2β-乙氧基-2,3-二羟基堆心菊灵酯类(4、5和7)。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仙茅干燥根茎中分离鉴定出3种新的氯酚苷类化合物仙茅素K(1)、仙茅素L(2)和仙茅素J(3),1种新的酚苷类化合物仙茅苷I(4),以及2种己知酚苷类化合物(5,6),并通过MTT法评价了其抗小鼠胚胎成骨细胞MC3T3-E1细胞株的抗骨质疏松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化合物2表现出中等的抗骨质疏松活性,其增生率为10.6~13.9%。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约旦产短叶秋水仙(拟)Colchicum brachyphyllum Boiss.&Haussk.ex Boiss.中分离得到了9个秋水仙碱类化合物,其中(+)-demecolcinone(9)是首个天然存在的右旋秋水仙碱类,另1个新化合物为(-)-2,3-二脱甲基秋水仙胺(8),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抗菌活性及γ-氨基丁酸型A(GABAA)受体的变构调控能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玉竹中的四个高异黄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玉竹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各种分离方法(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玉竹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高异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5,7-dihydroxy-3-(2-hydroxy-4-methoxybenzyl)-6,8-dimethylchroman-4-one(1),(3R)-5,7-dihydroxy-3-(4-hydroxybenzyl)-6,8-dimethylchroman-4-one(2),(3R)-5,7-dihydroxy-3-(4-hydroxybenzyl)-8-methoxy-6-methylchroman-4-one(3),(3R)-5,7-dihy-droxy-3-(4-hydroxybenzyl)-6-methylch-roman-4-one(4)。结论: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很少见。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功能红曲米中的微量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方法,从红曲米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4个微量酚酸类化合物。综合采用uV,Ms,IR,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分别为2-甲基-5-(2’R-甲基-4’-羟基-丁基)-肉桂酸(1)、5.(2’-羟基-6’-甲基苯基)-3-甲基呋喃-2-羧酸(2)、大豆黄素(3)、染料木素(4)。其中,化合物l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红曲属中发现,化合物3~4为首次从红曲米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种子中分离出6个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即theasaponin A1(1)、A2(2)、A3(3)、F1(4)、F2(5)和F3(6),并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对乙醇诱导的小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异黄酮类成分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梅  金光洙  朴惠顺 《中草药》2006,37(9):附1-附3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现大豆中抑制癌细胞的异黄酮后,国际上掀起了研究异黄酮的热潮,至今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筛选出多种抗肿瘤的异黄酮。实验证明异黄酮类化合物如染料木素、大豆苷元、鸡豆黄素A等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肿瘤化学预防剂和治疗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对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植物来源、抗肿瘤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1化学结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见图1。2植物来源[1~21]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异黄酮化合物植物来源比较广泛,具体见表1。3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毛叶丁公藤根和茎中分离鉴定出3种新的酰苷类化合物(1-3),以及1种新木脂素苷(4),并采用生物测定法评价了其保肝活性,结果表明4种苷类化合物均对由D.半乳糖胺诱导的WB-F344大鼠肝上皮干细胞毒性具有中等保护作用,抑制率为8.6~19.4%。  相似文献   

18.
紫穗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中黄酮类成分的体外抗癌作用。方法:以A375-S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对获得的化合物进行抗癌活性初筛,测定其IC50值。结果:对紫穗槐石油醚提取物及醋酸乙酯提取物中8个黄酮类化合物5,7-二羟基-8-牻牛儿基双氢黄酮(AF1)、6a,12a-去氢鱼藤素(AF2)、6a,12a-去氢-α-毒灰叶酚(AF3)、灰叶素(AF4)、去氢色蒙酮(AF5)、7,4′-二甲氧基异黄酮(AF6)、5-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AF7)、7,2′,4′,5′-四甲氧基异黄酮(AF8)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考察,结果表明除AF1之外,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癌细胞A375-S2作用,化合物AF2~AF8对A375-S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76.2、93.5、86.3、105.2、245.6、261.6、135.8μmol/L。结论:紫穗槐中抑制人恶性黑色素肿瘤细胞A375-S2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异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张春荣  李玲 《中草药》2003,34(7):653-657
目的 建立野葛幼叶细胞悬浮培养体系。方法 将由野葛幼叶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研究了悬浮培养物生长的动态和葛根素及总异黄酮类化合物产量积累的动态。结果 细胞在培养的第1~5天为对数生长期,第8天时细胞干重达最大值。葛根素的合成与细胞生长呈紧密偶联型,在第8天时葛根素产量达最大值。总异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与葛根素积累存在一定差异,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总产量在第10天最大值。结论 野葛幼叶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中总异黄酮类化合物的产量高于野生原植株,葛根素产量低于野生原植株。  相似文献   

20.
马鞭草属植物V.littoralis H.B.K.是生长在巴拉圭的多年生药用植物。作者从该植物的地上部分分得一新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gelsemiol-6’-trans-caffeoyl-1-glucoside(1),4个已知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洋丁香酚苷(2)、2’-乙酰洋丁香酚苷(3)、焦地黄苯乙醇苷(4)和异洋丁香酚苷(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