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733-1734
目的:评价黏膜剥离术(ESD)联合色素内镜行胃黏膜病变活检在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5例行常规内镜及醋酸靛胭脂色素内镜检查,随后对色素内镜检查后的胃黏膜可疑病灶进行多处活检。同时对疑诊早期胃癌的病变,行ESD后送检病理,观察两种标本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病理分型。结果:常规内镜法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为10(13.33%)例;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为37(49.3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色素内镜活检标本中癌前病变29(38.67%)例,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癌8(10.67%)例;ESD术后标本中,癌前病变21(56.76%)例,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癌16(43.24%)例,行ESD术后送检标本早期胃癌检出16(43.24%)例高于活检钳活检检出9(24.32%)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联合色素内镜行胃黏膜病变活检能弥补常规活检及色素内镜活检的不足,降低漏诊率,意义重大,为胃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逐渐增高,黏膜下剥离术(ESD)应用越来越多,治疗效果满意,但其对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治疗时间长。我院对部分早期胃癌患者行圈套器辅助黏膜下剥离术(ESD-S)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癌有否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目的是把握淋巴结转移情况和提高术后生存率,但很少考虑扩大根治手术直接影响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随着内镜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技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内镜下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 对我院内镜室16年间经内镜和手术病理诊断的78例早期胃癌做回顾性分析.从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内镜分型及病理分型等方面做统计.结果 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3.9%,好发于50~59岁男性;60%以上的早期胃癌好发于胃窦和胃角部;小胃癌及微小胃癌共占25.6%;病理显示青年组分化不良者多于老年组.结论 应重视癌前状态的定期复查和随访,熟练掌握内镜下诊治技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作为早期胃癌(EGC)的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痛苦小、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EGC患者中得以广泛应用。另外,ESD由于保留了胃的解剖结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EGC的内镜下治疗手段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ESD两种,但由于ESD更适用于较大病变的切除且切除后复发率低,在EGC的治疗方面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ESD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全层胃壁切除及联合腹腔镜治疗EGC的方式逐渐开展,不仅能根除病灶,而且能保存胃的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对于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42)。观察组采用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科胃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术后恢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且术后并发出血、感染、流出道梗阻的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年生存率及术后复发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可降低早期胃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远期疗效与外科胃癌根治术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术加放大内镜(NBI-ME)及内镜活检在早期诊断胃癌的价值。方法采用NBIME对可疑病变(胃黏膜形态、颜色改变)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活检,术后进行病理检查确诊。计算NBIME、内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与内镜活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ME对早期胃癌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若符合NBI-ME早期胃癌诊断的患者建议行内镜活检,并术后进行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8.
胃镜是诊断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早期胃癌通过普通内镜易被漏诊、误诊,故如何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色素内镜得到应用后,内镜染色技术不断发展,色素放大内镜、荧光内镜以及内镜窄带显像术等弥补了普通内镜的不足,早期胃癌的诊断取得了较大进步。该文就内镜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胃癌分为进展期胃癌和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仅20%左右,而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其中微小胃癌术后的10年生存率几乎达到100%,因而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对于降低胃癌的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但早期胃癌的发现,尤其是微小胃癌的诊断是相当不容易的。目前,诊断早期胃癌的最好方法仍为纤维胃镜检查。随着纤维胃镜的广泛使用和内镜技术的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朱学鹰 《当代医学》2016,(10):54-55
目的:探讨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胃癌的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并行活检,均无进展期胃癌、胃息肉、消化道出血等情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内镜检查的基础上,采取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诊断。比较2组患者病检结果。结果观察组48例患者中,早期胃癌3例,3例胃癌术后证实,病变位置仅限于黏膜层,未出现淋巴结转移。观察组检出率为56.25%(27/48),对照组检出率为30.61%(15/49),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2,P<0.05);观察组患者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5,P<0.05,χ2=6.571,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可作出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胃镜是诊断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早期胃癌通过普通内镜易被漏诊、误诊,故如何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色素内镜得到应用后,内镜染色技术不断发展,色素放大内镜、荧光内镜以及内镜窄带显像术等弥补了普通内镜的不足,早期胃癌的诊断取得了较大进步.该文就内镜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王如意  范震 《浙江医学》2023,45(19):2113-2118
早期胃癌(EGC)症状不典型,病情隐匿,易漏诊,不及时发现往往发展为中晚期胃癌。EGC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包括生物因素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基因异常及生活行为因素等。目前发现,约90%以上胃癌的发病与Hp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精细内镜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推广应用,EGC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内镜医生在精细内镜下采用放大及图像增强染色内镜等技术,直观观察EGC病灶;同时在AI辅助下更加灵敏地发现EGC。临床医生对EGC的早诊早治,不仅可以提高EGC患者的生存率,而且能够改善其生活质量。鉴于胃癌在世界各国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如何有效提高EGC的检出率是新时代提出的现实要求。本文就EGC病因及内镜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组织活检联合细胞刷检诊断早期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延侠  曲伸 《吉林医学》2000,21(2):83-83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的发现对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目前早期胃癌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内镜观察及活检。1989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们采用内镜下组织活检联合细胞刷检技术诊断早期胃癌38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8例早期胃癌均经内镜下组织活检及细胞刷检确诊,术后病理证实。男27例,女11例;年龄26岁~71岁,平均年龄48.5岁。有胃癌家族史6例;慢性胃病史19例。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者占78.6%,腹胀者54.7%,食欲不振者50.8%,体重下降者38.2%,消化道出血者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续内镜随访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癌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02年5月至2010年1月于开封市陇海医院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并能定期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126例作为胃镜检查组,选取因重度不典型增生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患者65例作为治疗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连续内镜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病变逆转和癌变发生情况。选取同期73例未行定期内镜随访的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个月后胃镜检查组及对照组早期胃癌检出情况。结果胃镜检查组早期胃癌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12/126)比1.4%(1/73),P<0.05]。治疗组检出逆转33例,逆转率50.8%;检出胃癌2例,癌变率3.1%,与胃镜检查组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比较,逆转率和癌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进行连续内镜随访是早期发现胃癌的有效手段,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早期胃癌预后较好,进展期胃癌预后较差,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内镜下黏膜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最可靠的手段,但大多早期胃癌因其病变不典型,通过普通内镜检查难以识别,难以准确取材,活检多有盲目性,早期胃癌易被漏诊、误诊,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不同内镜检查早期胃癌的优缺点及早期胃癌内镜联合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早期胃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居我国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去瘤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早期胃癌是指癌肿的浸润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而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生存期的长短紧密相关。超声内镜在确定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有很大的价值,色素内镜和放大胃镜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简便有效的手段。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经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或胃腔粘膜癌灶切除术都有其适应证,外科治疗有所谓根治性手术向限制性手术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胃癌预后好,病死率低。内镜检查是诊断及筛查早期胃癌简单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低,而提高内镜下发现病灶的能力并精准活检是早期胃癌诊断的关键。随着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超声内镜等内镜技术的不断兴起及逐步普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了解各项内镜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有助于临床医师全面、有效、合理地制订早期胃癌诊断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除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91.42%(32/35)]、治愈性切除率[77.14%(27/35)]与对照组[94.29%(33/35)、80.00%(28/3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7%(6/35)]、术后1年复发率[5.71%(2/35)]与对照组[17.14%(3/35)、14.29%(4/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疗效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当,但前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食管狭窄时 ,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目前内镜下扩张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使不少患者避免了手术治疗[1] 。内镜下水囊扩张治疗食管狭窄是在内镜直视下利用注水扩张的球囊导管对食管狭窄处产生一种均匀的横向扩张力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注水压力及球囊直径。我院内窥镜中心应用内镜下水囊扩张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及晚期食管癌引起食管梗阻 2 2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术前护理1.1 器械准备 采用Pentax - 2 94 0型电子胃镜 ,活检孔道用 2 %戊二醛消毒液浸泡 2 0min ,消毒后用生理盐水冲…  相似文献   

20.
朱彦华  朱继和 《医学综述》2011,17(15):2391-239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0例符合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中早期胃癌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ESD。所有患者在行ESD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肿物局限于黏膜层,并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19/20),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90%(18/20),可能治愈性切除率为10%(2/20)。发生术中出血2例,出血量<100 mL,经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未发现术后出血及术后穿孔病例。随访12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及食管狭窄病例。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