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博(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和快室率的VT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目的为终止严重的VA发作,预防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前者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治疗.本文就VA的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 1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10例为单腔ICD ,2例为双腔ICD ,通过ICD程控仪调出ICD内储存的资料 ,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 ,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随访 16 .8± 9.9个月 ,有 8例接受成功的ICD治疗 ,占全部患者的 72 .7% ;2例 5次将快速心房颤动误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 (VT) ,1例误将窦性心动过速识别为VT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后 1例VT加快 ,ICD识别为心室颤动 ;调整VT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进一步随访 ,未再发生类似情况。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相应参数。  相似文献   

3.
评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 4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住院患者 ,采用ICD和药物治疗 ,并随访 2 1~ 36个月。结果 :4例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再发 ,复发率 10 0 %。在复发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治疗成功转复窦性心律 ,有效率 10 0 %。对 4例ICD患者随访发现 ,共有 34次持续性VT VF发作 ,相对集中在 8个不同时间段 ,而每个时段都与患者全身状态改变有关。 2例非心律失常源性死亡。结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较高的复发率 ,且多数于再次发作时危及生命。服用抗心律失常药能减少VT VF发作 ,但不能完全控制其发作 ,尤其当患者处于各种应激状下时易反复发作。ICD治疗效果肯定 ,对这类高危患者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源性死亡  相似文献   

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指伴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VF),常导致心脏性猝死(SCD).SCD是最常见的心脏性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2.5万人发生SCD,大部分均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80%是冠心病,约80%由VT或VF引起,但约4%的VT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良患者死亡中约50%为VT或VF所致的SCD[1].中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SCD,冠心病是主要病因(约70%)[2].防治SCD是当今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近十余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研究进展不大,不尽人意.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随着电子、无线通讯、计算机、遥测遥感及生物医学工程等科学的迅猛发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傲人的成就,挽救了无数的生命.近年恶性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进展主要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  相似文献   

5.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认识到心脏骤停作为心脏性猝死的机制具有很高的发生率以来,医学和临床医生一直在追求一种方法来预测及预防这些心血管事件。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已经完成的一些安慰剂对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试验并没有一致地认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总病死率。近几年发表的临床随机试验证明,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治疗相比,可降低高危亚组患者的病死率。然而,在患者中识别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及衡量使用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的价-效比已经成为当今的社会医学问题,尤其在美国。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仍是将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非调脂作用及其机制(续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3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 Mitchell等[9]评价了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复发方面的作用.所有病人随即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植入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与未服用降脂药组比较,ICD组联合应用他汀类降脂药后VT/VF复发减少了40%,全因死亡下降36%,心脏死亡减少39%,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生理检查常用于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室性心动过速(VT)的疗效,但治疗期间该检查结果的再现性尚未最后确认。作者前瞻性评价64例诱发的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试图研究抗心律失常治疗期间电生理检查结果的再现性。病人和方法可重复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共64例,男51例,女13例,年龄40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普遍重视。为了探讨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我们对 1 995~ 1 999年 1 1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 995~ 1 999年收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 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 6~ 72(53.5± 1 6.9)岁 ,室性期前收缩 (PVD) 8例 [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 5例 ],VT 1例 ,心房颤动(AF) 2例。其中冠心病 3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各 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5例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  相似文献   

9.
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可增加心肌细胞存活数目,减少梗死面积,保持心室功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减少梗死后心电不稳定。因室性心动过速(VT)所致心脏性猝死占心肌梗死后死亡的50%,及时再灌注是否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尚不明确。在心脏电生理研究中,诱发的VT可预测心室功能受损心肌梗死患者晚  相似文献   

10.
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律失常,也是当代引起心脏性死亡特别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种类繁多,有很广的临床谱,不同类型的VT,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估计等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深入了解各种类型VT的临床特点和正确选择其治疗方法,对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防止医源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8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1CO)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8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T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63次,其中202次为短阵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自行终止,61次为持续性VT/(室颤)VF,32次为抗心动过速(ATP)终止,21次为低能量电击终止,8次为高能量电击终止,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全部经ICD成功转复为窦性心率,有效率100%。误放电治疗8次。误放电原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12.
心脏猝死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有证据表明,需要预防的严重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动过速(VT)。为预防复发性 VT 和接踵而来的猝死,必须准确鉴定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实效,预防对象应是有发生威胁生命的复发性心律失常危险的人群。综合应用 Holter 监护、药物浓度测定、根据程序电刺激(PES)指导治疗等技术,为严格确定抗心律失常药效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识别危险人群、测定药效的有效方法以及大批抗心律失常药的出现,就有可能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来预防心脏猝死。治疗的选择必须根据严格的试验程序,还必须个体化。有些抗心律失常药可能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另一些则对室性心律失常更有效。然而,每一抗心律失常药都会对一些人完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反复性室性心动过速(RVT)是一种少见的心律失常,其主要特点为反复发作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间有窦性心律,可持续较长时间难以恢复,对常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差。它与一般VT不同,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引起心室颇动而死亡。下面对动态心电图(DCG)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51岁,既往有扩张型心肌病史,发作室性心动过速(VT)一次入院,有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Ⅰ类适应证而行ICD植入术,同时口服抗心律失常、抗焦虑及治疗心力衰竭药物。术后仍反复发作VT、快VT及心室颤动(VF),并于术后9月余首次发生电风暴。ICD植入后共记录到106次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其中电风暴时81次,非电风暴时25次;68次(64.8%)VT(包括VT、快VT)经过一次或多次ATP治疗转复;31次(29.5%)ATP治疗后加速事件,电风暴与非电风暴时加速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曾尝试射频治疗未成功。在加大倍他洛克剂量、增加镇静、抗抑郁药物和静脉应用可达龙后,曾一度使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但未能完全终止电风暴的发作并最终死于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5.
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处方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大部分是治疗无症状性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和器质性心脏病,即所谓“潜在恶性”或“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但治疗这类心律失常对患者的效益尚未证实。为此,作者研究了八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46例,男158,女88例,平均年龄58±11岁,其中器质性心脏病192例,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54例。190例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17例有持续性 VT 史。其余53例为有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符合ICD一级预防标准并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两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tk,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患者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是否准确,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并处理ICD故障。结果共随访了22例患者,平均随访(12.8±8.6)个月。共有10例患者记录到ICD治疗事件。10例患者ICD记录到持续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4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1次DF成功。2例ICD将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AF)识别为VF并进行放电治疗并转复房颤。结论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ICD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7.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预防心源性猝死方面非常有效,但VT发作时频繁放电给患者造成痛苦且除颤后不能改变VT发生的基质,而且无法进行VT的病因治疗导致VT复发.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VT效果不佳但副作用明显.导管消融可标测心肌梗死后心肌基质,并可揭示心动过...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均降低。心力衰竭经常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持续性室速,是心脏猝死的独立预后指标。心力衰竭中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机理,在给予抗心律失常药前必须将泵衰竭和心肌缺血控制在最佳状态。至于抗心律失常药预防心力衰竭病例心脏猝死的效果,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19.
儿童室性心动过速(VT)和加速型室性心律不常见,一月龄新生儿发生这类室性心律失常报道甚少,本文作者报道14例。这是作者22年期间所见,均为不足一月龄新生儿,发生VT或加速室性心律而心脏结构正常。14例患儿中,QT延长综合征所致VT者2例,用β-阻滞剂治疗后至今存活,内有1例按置起搏器。加速型室性心律失常的新生儿12例,2例出生后第二个月死亡,死因与本病无关。其余10例均存活,年龄平均4岁(2个月至14岁),无一例失访,加速型室性  相似文献   

20.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少见的室性心动过速(VT),Tdp可与多种药物有关,特别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些药物可诱发潜在性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