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心房颤动起搏器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心房程序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有效性 ,1 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 1 0例置入Selec tion90 0E(AF2 .0 )型起搏器、1例置入IntegrityTMAFXDR5346型起搏器。对患者进行术前 1个月和术后 1 ,2个月阵发性房颤事件和SF 36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患者术后 1 ,2个月较术前 1个月在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和生活质量评分有明显降低 (1 3 .0 1± 8.51 ,9.81± 5 .91vs 2 7.0 0± 1 3 .2 1 ;62 .82± 2 1 .57,55 .73± 1 8.48vs 1 1 0 .0 0± 1 6 .57,P值均<0 .0 5) ,术后 2个月较术后 1个月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 (9.81± 5 .91vs 1 3 .0 1± 8.51 )、阵发性房颤总数 (2 1 0 .0 0± 2 69.59vs 30 9.82± 41 8.1 4 )、房颤总持续时间 (6 .0 0± 4 .1 4dvs 7.87± 4 .2 6d)、房颤负荷 (2 0 .0 1 %± 1 3 .80 %vs 2 6 .2 4 %± 1 4 .2 0 % )及生活质量评分 (55 .73± 1 8.48vs 62 .82± 2 1 .57)均降低 (P值均 <0 .0 5)。结论 :心房程序起搏能够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 ,降低房颤负荷 ,有望成为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了解安装双腔起搏器 (DDD)及程控起搏频率后对心房颤动(AF)发作的影响 ,对 45例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AF者安装DDD起搏器 ,并根据AF发作前心动周期PP或P′P间期计算心率 ,以此为基础增加 5次 /分心跳 ,程控患者起搏频率 ,追踪观察安装DDD起搏器前、后及程控起搏频率后 ,每月平均AF发作次数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安装DDD起搏器后AF发作次数较安装起搏器前减少 (2 .8±1.92vs 4.3± 2 .3 1次 /月 ,P <0 .0 5 ) ,12例未发作。程控起搏频率后AF发作较安装起搏器前AF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2 .2± 1.48vs 4.3±2 .3 1次 /月 ,P <0 .0 1) ,19例未发作 ;较程控起搏频率前AF发作例数明显减少 (P <0 .0 5 ) ,7例未发作。结论 :病窦综合征伴阵发AF患者安装DDD起搏器及适当程控起搏频率可预防AF发作。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81岁,病窦综合征,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悸。起搏器程控显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频繁发生。开启起搏器治疗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特殊功能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起搏器程控显示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发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起搏器和普通DDD起搏器治疗阵发房颤的疗效。方法阵发房颤患者19例置入Vitatron型或ST.JudeAFX抗房颤起搏器,21例置入普通DDD起搏器。结果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分别达35分(P<0.05)和43分(P<0.05),显效率分别为47.4%和14.3%(P<0.05)、有效率分别为73.7%和23.8%(P<0.05)。900E患者房颤负荷降低58.57%(P<0.05)。结论抗房颤起搏器治疗阵发房颤优于普通DDD起搏器,似可作为传统治疗方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用于预防和终止心房颤动的起搏器的类型。窦房结功能异常的病人,心室起搏与较高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相关。有鉴于此,有心房颤动病史、因心动过缓而需要安装起搏器的病人,应该安装双腔或心房起搏生理性起搏器,而不应安装单腔的心室起搏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30例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进行起搏器程控随访,记录AF发生例数、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超声心动图参数,按是否发生AF分为AF组和非AF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有关临床特征。结果新发阵发性AF 45例,85例未发AF,除两组年龄、基础疾病、起搏器型号不同外,其余临床资料基本一致。Cum%VP、左房内径(LAD)、基础疾病、起搏器型号均与起搏器术后AF发生显著相关(r分别为2.545、0.882、-0.799、-1.400,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AF发生与Cum%VP、LAD、基础疾病、起搏器型号相关。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72岁,心房颤动入院,曾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采用右侧股静脉途径置入房间隔穿刺鞘管,多体位透视规避起搏电极后行房间隔穿刺术。置换15F可调弯外鞘后,置入二代冷冻球囊导管和环形标测电极导管,依次完成4条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个月未有心房颤动发作,复查心脏超声左房较前缩小。  相似文献   

8.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有效手段.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通过起搏器的诊断功能可以提高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检出率,同时最小化心室起搏、保持房室同步起搏以及生理性起搏部位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随着起搏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算法可用于预防和终止房颤发作.对于起搏器植入合并房颤患者而言,优化程控管理策略,合理应...  相似文献   

9.
249例永久起搏器置人体会和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访和总结249例在我院置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访时间为6~44月。结果:发生起搏器囊袋出血13例,起搏电极移位1例,心包填塞1例,单腔起搏器发生起搏器综合征3例。结论:加强术前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注意止血彻底和术后加强卫生宣教,以期进一步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单腔起搏器有增加心房颤动可能,易出现起搏器综合征,双腔起搏器不易发生起搏器综合征,并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78岁,因高血压病史10多年,胸闷、呼吸困难2个月,ECG示较长PR间期(0.46s)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各腔室不大,左室舒张径35mm,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示:E峰和A峰融合,舒张期二尖瓣返流明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给患者安装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调整适当AV间期后,临床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较长PR间期I度房室阻滞、且伴心力衰竭的患者,安装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似可给患者带来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益处。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86岁,反复胸闷、胸痛20余年,常规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心电图发现胸闷、胸痛与心房颤动发生有关,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全闭,并可见右冠向左前降支及左旋支较好的侧支循环。遂行房室结改良并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继续药物治疗并强化控制心室率。随访3年,胸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减轻,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2.
探讨房室结消融 +VVIR起搏器 (ABL +PM)治疗对永久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的改善及评估该治疗的安全性。选择 30例永久性房颤患者 ,14行例ABL +PM治疗 ,16例行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 12个月所有患者均做GWB和CSS生活质量评分 ,心脏超声测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值 ,活动平板测运动耐力 ,用Holter记录最快、最慢心率。并观察治疗后临床事件的发生。结果 :永久性房颤患者ABL +PM或药物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患者心室率、心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 (P <0 .0 5 ) ;但ABL +PM组左室内径缩小 (P <0 .0 5 ) ,药物治疗组无改变 (P >0 .0 5 )。ABL +PM或药物治疗后 12个月组间比较 ,ABL +PM组心室率控制、左室内径、心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改善优于药物组 (P <0 .0 5 )。再次住院人次ABL +PM组较药物组减少 (P <0 .0 5 ) ,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事件两组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ABL +PM或药物治疗均能改善永久性房颤患者心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但ABL +PM优于药物治疗。ABL +PM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现代治疗包括:(1)房颤的上游治疗;(2)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治疗;(3)房颤的电转复以及消融治疗;(4)外科迷宫手术转复房颤;(5)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时的血栓形成。在临床实践中对房颤的治疗应个体化,综合衡量各治疗方案的风险获益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表明冷冻消融直接隔离肺静脉以及从左房组织隔离肺静脉,安全有效,不会出现肺静脉狭窄及血栓形成。临床研究亦表明,冷冻消融可减少潜在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隔离肺静脉对控制大多数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有效的,但该手术操作时间长,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冷冻球囊导管可能克服此缺点。  相似文献   

15.
249例永久起搏器置入体会和随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访和总结 2 49例在我院置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随访时间为 6~ 44月。结果 :发生起搏器囊袋出血 13例 ,起搏电极移位 1例 ,心包填塞 1例 ,单腔起搏器发生起搏器综合征 3例。结论 :加强术前准备、术中仔细操作 ,注意止血彻底和术后加强卫生宣教 ,以期进一步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单腔起搏器有增加心房颤动可能 ,易出现起搏器综合征 ,双腔起搏器不易发生起搏器综合征 ,并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愈加受到重视.心室率控制仍是此类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案.在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的选择上,心室率控制仍不可替代.目前认为,在房颤患者中,射血分数减低心衰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可能面临着不同的心室率控制策略.作为常见的心室率控制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胺碘酮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病窦综合征双腔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例因病窦综合征行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均伴发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阵发性房颤,且药物疗效差。行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双肺静脉电隔离术或伴辅助线消融术。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测手术前后各起搏参数。结果术后房速、房扑、房颤阵数和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心室起搏比率、模式转换次数于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这种变化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左房前后径(LAD)无变化;左房最小容积增大,左房射血分数(LAEF)减少(P0.05);但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LAD及左房容积减少,LAEF增加(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LAD、左房容积有进一步减小,LAEF进一步增加(P0.05)。手术前后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导线阻抗、感知阈值等参数无变化。结论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双肺静脉电隔离术可使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减少,心房功能改善,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线粒体作为心房肌细胞供能物质,在心房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氧化应激、信号传导、细胞凋亡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时线粒体发生生物合成异常、线粒体DNA改变、能量代谢受损、心肌细胞和线粒体多种离子通道稳态失衡、氧化应激与活性氧的产生、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等.  相似文献   

19.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关系及合理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密切相关。由于相似病因,加之互为因果,因此两者易于共存。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选择心率或节律控制均合理,恢复和(或)维持窦性心律并不优于控制心室率,同时需预防心衰患者新发房颤或复律后防止房颤复发。除存在禁忌证外,所有患者均应接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的7字线消融术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Moe的多子波理论和Jalife的母环学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维持很可能需要整个心房的参与,仅仅着眼于对肺静脉进行电学隔离做为终点,显然失之偏颇。因此,笔者采用心内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技术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进行研究,发现左房肺静脉外的其他部位在房颤的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维持机制符合母环理论,提出了房颤的7字线消融术(左房顶部右上肺静脉至左上肺静脉之间并向下经过左上肺静脉与心耳之间的嵴部一直延伸到二尖瓣环形成完整的消融线)。临床观察显示该术式术后3个月空白期后87.8%的患者能够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