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规律性血液透析1~10年的患者64例,观察每例患者连续四次动静脉内瘘穿刺后1 min、5 min、10 min穿刺点渗血清况.其中第一三次不用止血带,作为实验组;第二四次穿刺时用止血带,作为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穿刺后1 min、5 min渗血情况组间差异明显,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1).10 min渗血发生率组间差异无意义(P>0.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差异无意义(P>0.05).绪论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可以用于规律性血液透析一年以上的患者,其能够减少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不影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常规穿刺方法与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在穿刺时出血率及成功率的差异。方法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20例,观察患者连续10次内瘘穿刺出血及成功情况。其中,单次操作时常规穿刺作为对照组;双次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作为实验组。结果穿刺时出血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能减少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且不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以用于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止血方法用于血液透析穿刺点渗血止血的效果。方法:将42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52例次均采用无菌细纱线结扎止血,对照组内瘘穿刺点渗血49例次均采用3M透明胶带止血。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止血效果及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无菌纱线结扎法应用于血液透析内瘘穿刺点渗血止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钝针扣眼穿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56例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锐针绳梯穿刺法。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处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处患者满意度显著升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内瘘闭塞、内瘘狭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钝针扣眼穿刺法可以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减轻穿刺疼痛。  相似文献   

5.
刘晓洁 《临床医学》2013,33(7):121-122
目的探讨向心方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影响,寻找科学的内瘘穿刺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25例选择距离瘘口3~4 cm处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两组患者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及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钝针扣眼穿刺法与锐针绳梯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该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使用钝针扣眼穿刺(2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锐针穿刺(25例),比较2组患者的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感染率、渗血率及疼痛程度。结果穿刺1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渗血率、感染率与疼痛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钝针扣眼穿刺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点渗血和局部感染,减轻穿刺疼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穿刺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内瘘穿刺部位渗血、内瘘穿刺成功率及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患者采用定点穿刺方法,对照组15例则采用绳梯式穿刺方法。观察和比较2组间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血肿的发生率、内瘘感染的发生率及内瘘闭塞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5例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渗血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定点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穿刺针眼渗血及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新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成功率、穿刺疼痛耐受率、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行持续性血液透析并使用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末尾数字的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法穿刺,观察组患者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穿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结果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均高于常规穿刺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穿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成功率,可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血肿和穿刺疼痛程度,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患者对内瘘穿刺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钝针扣眼法,对照组采用锐针区域法穿刺内瘘,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渗血例数、穿刺疼痛程度。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穿刺口渗血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穿刺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钝针扣眼法穿刺内瘘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渗血,减轻穿刺疼痛感。钝针扣眼法手法较复杂,适宜于穿刺难度大、对疼痛敏感的患者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强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化管理动静脉内瘘首十次的使用和维护对动静脉内瘘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启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优化管理的规定和要求落实动静脉内瘘首十次的使用和维护。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拔针后血肿发生率和穿刺点的渗血率;比较随访半年后两组动静脉内瘘的狭窄、堵塞、感染、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拔针后血肿发生率和穿刺点的渗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全部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的狭窄、堵塞、感染、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优化管理动静脉内瘘首十次的使用和维护,可以提高动静脉内瘘使用初期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发生血肿和渗血,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 目的 观察并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和锐针绳梯式穿刺法对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60例,其中血管条件不良穿刺困难病人28例,可穿刺血管短者17例,高位内瘘者15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扣眼穿刺组30例和绳梯穿刺组30例。观察12个月,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内瘘堵塞、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拔针后止血时间。结果 扣眼穿刺组和绳梯式穿刺组均未发生动静脉内瘘堵;扣眼穿刺组内瘘动静脉端一次穿刺成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提高(P<0.01);扣眼穿刺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渗血发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减少(P<0.01);扣眼穿刺组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较绳梯穿刺组明显缩短 (P<0.01);扣眼穿刺组患者疼痛均值较绳梯穿刺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扣眼穿刺法在疑难内瘘穿刺中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保护内瘘,降低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扣眼穿刺法在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明显优于绳梯式穿刺法,疑难内瘘临床可推广优先选择纽扣眼穿刺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程序化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应用程序化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内瘘栓塞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9.98%,对照组9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内瘘栓塞及假性动脉瘤.穿刺后患者针眼渗血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程序化内瘘穿刺,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内瘘栓塞率及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进单向回血法对血液透析(HD)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采用改进单向回血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回血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回血结束后穿刺针眼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和内瘘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针眼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和内瘘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单向回血法明显降低了HD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发生率,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入的60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绳梯式穿刺执行率、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内瘘渗血率、血管瘤发生率、穿刺部位感染率、内瘘血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绳梯式穿刺执行率95.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绳梯式穿刺执行率88.53%(χ2=128.139,P<0.001),试验组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分值(131.97±5.09)显著高于对照组(111.97±6.41)的分值(χ2=13.880,P<0.001),而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试验组患者内瘘渗血(χ2=34.734,P<0.001)、血管瘤发生(χ2=27.778,P<0.001)、穿刺部位感染(χ2=5.192,P=0.023)、内瘘血栓(χ2=6.405,P=0.011)。结论使用集束化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护士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执行率以及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减少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慧  姚苗苗  王金环  张文博 《护理研究》2022,(13):2433-2435
目的:探讨关卡前移在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一体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2月—2021年12月进入慢性肾脏病3期的7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给予关卡前移一体化管理方法,比较两组病人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86%);观察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3.1%,低于对照组(21.2%);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卡前移应用于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一体化管理中,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罗芳  熊茂婧 《当代护士》2022,29(2):65-66
目的探讨高危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管理实践。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4月在本科室规律进行血液透析大于1年、每周透析2~3次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21名高危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比较实施高危内瘘管理前后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内瘘穿刺时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高危内瘘管理后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实施前,内瘘穿刺时疼痛评分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高危自体动静脉内瘘管理能提高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内瘘穿刺时的疼痛,并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和沙布卷压迫胶布包扎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的作用.方法 选择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5例(穿刺1500例次),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760例次)和对照组37例(740例次),动静脉内瘘穿刺点观察组采用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对照组采用沙布卷压迫胶布包扎法.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穿刺点出血和皮下血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患者舒适度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点采用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可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前的穿刺术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后的穿刺术设为改良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针眼渗血率及透析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8.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6.4%,改良组的穿刺成功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针眼渗血率为3.6%,对照组针眼渗血率为5.4%,改良组针眼渗血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41.8%,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的透析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和透析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帆  袁萍  李敏  吴华 《循证护理》2023,(7):1264-1268
目的:探讨掌上超声实时引导在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在我院行血液净化治疗且通过疑难内瘘穿刺建立通路的病人,其中2020年7月—2020年12月行血液净化的28例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法穿刺;2021年1月—2021年7月使用掌上超声实时引导穿刺行血液净化的32例病人作为观察组。结果: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内瘘深度、内瘘直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照联机模式在线监测尿素清除指数(Kt/V)计算均值,观察组Kt/V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动静脉内瘘出现皮下血肿、硬结、渗血以及误伤动脉、内瘘暂停使用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采用掌上超声实时引导,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证病人透析充分性,减少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余爱英  田华 《当代护士》2016,(8):135-136
目的探讨骨科肢具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6月我科90例行动静脉内瘘穿刺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均在穿刺成功后透析开始前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实验组应用治疗巾覆盖骨科肢具固定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治疗巾覆盖胶布固定法。统计观察两组透析患者透析中血肿、渗血、穿刺针滑脱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产生的治疗费用。结果实验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内瘘并发症产生的治疗费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肢具的应用能有效的降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有效的保护血透患者血管通路,减少内瘘并发症产生的治疗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不影响患者透析中舒适度,值得在血透室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