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根据不同时期采用的不同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各18例,第1组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第2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第3组采用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及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11.11%)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本院诊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和观察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每组各24例,平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存质量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OS评分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前循环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共45例Hunt-Hess分级1~4级前循环脑动脉瘤行栓塞治疗,方法包括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结果 单纯用弹簧圈栓塞35例,球囊辅助栓塞7例,支架辅助栓塞3例.其中完全栓塞37例,近全栓塞8例.无弹簧圈脱出等并发症;出院 GOS 5分25例,4分15例,3分5例,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3~24个月,无一例复发.20例复查DSA,2例出现轻度的弹簧圈压缩.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前循环脑动脉瘤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安全和疗效可靠的特点,有效地降低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通过动脉瘤栓塞后的形态及患者临床状态来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33例患者支架位置放置准确,均完全覆盖瘤颈.27例GOS(Glasgow Outcome Score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2例GOS 4分,1例GOS 3分,1例GOS 1分.平均临床随访时间10个月,2例未随访.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5例彻底栓塞,3例残留部分瘤颈,2例不完全栓塞.所有动脉瘤均未再出血.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操作容易,放置准确,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31例,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3例,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治疗9例,应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5例。其中100%栓塞38例,90%以上栓塞7例,90%以下栓塞3例。48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结论:应用综合血管内治疗方法可对难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较好救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  相似文献   

7.
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辅助技术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的血管内辅助栓塞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微导丝微导管辅助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和血管内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40例(41个).结果 动脉瘤完全或大部栓塞36个,部分栓塞动脉瘤5个,死亡2例.23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12个月,均无再出血,1例大脑中动脉巨大蛇形动脉瘤复发并增大.结论 血管内辅助栓寒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6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分别给予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与传统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动脉瘤栓塞成功26例,2例患者术后再次出血死亡,其余28例患者20个月内未出现复发;参照组患者动脉瘤栓塞成功18例,随访期内复发4例。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彻底有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通过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观察术后即时栓塞效果,并随访1年,统计动脉瘤复发率。结果填塞完毕后造影,Ⅰ级栓塞26例,Ⅱ级栓塞8例,Ⅲ级栓塞3例,有效栓塞率91.9%。术中2例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患者术中载瘤动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8.1%。所有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无1例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动脉瘤复发4例,复发率10.8%。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能提高动脉瘤的即时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及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人临床资料及随访至2019年10月18日前的随访资料,分析各因素对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结果 82例中预后良好者65例(79.27%);82例中复发6例(7.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年龄、Hunt-Hess分级、高血压病、动脉瘤位置、手术离发病时间、多发性动脉瘤及CT Fisher分级、栓塞程度的不同,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年龄、Hunt-Hess分级、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瘤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位置、手术离发病时间、多发性动脉瘤、CT Fisher分级、手术方式及栓塞程度的不同,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Ⅲ级、高血压病、手术离发病时间≥4d、多发性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单纯支架治疗为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与不全栓塞相比,完全栓塞或瘤颈残留为保护因素.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Ⅲ级、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瘤直径≥4 mm、瘤颈宽度≥5 mm、手术离发病时间≥4 d、多发性动脉瘤、CT Fisher分级≥Ⅱ级、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单纯支架治疗为颅内破裂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相对于不全栓塞,完全栓塞或瘤颈残留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与年龄、Hunt-Hess分级、高血压病、手术离发病时间、多发性动脉瘤、CT Fisher分级及栓塞程度有关.动脉瘤复发与年龄、Hunt-Hess分级、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瘤直径、瘤颈宽度、手术离发病时间、多发性动脉瘤、CT Fisher分级、手术方式及栓塞程度有关,临床上应注意上述因素的影响,尽量完全栓塞以降低复发率,术后积极干预影响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改善预后及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64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颅内动脉瘤经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并发症进性分析.结果 64例行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手术患者,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例,采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6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双导管技术栓塞16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3例,血管痉挛5例.动脉瘤栓塞后无再出血.结论 术前对动脉瘤准确评估、正确运用合适的栓塞材料以及术者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合理地处理并发症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3例,破裂动脉瘤10例;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结果 11例患者支架成功放置,支架不能到位1例,术中支架移位1例。术后造影见动脉瘤腔致密填塞8例,瘤颈少许残余3例,瘤体少部分显影1例。术后所有患者于3、6、12个月行DSA造影复查,8例致密栓塞的患者均未见复发,3例瘤颈少许残留病例于3、6个月复查时见瘤颈显影明显变淡,12个月复查时完全不显影,瘤体少部分显影病例于6个月复查时未见显影。所有病例载瘤动脉及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来,应用三维弹簧圈、球囊及支架辅助等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死亡,其余患者栓塞效果满意,康复良好,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先前难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经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方法均能得到较好的救治,介入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80例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栓塞有效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预后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栓塞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比82.5%,P<0.05),而两组术中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预后MRS评分及不良反应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效果较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胡再虎  陈节  崔明 《安徽医药》2012,16(11):1638-163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颅内囊状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单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双微导管技术治疗1例。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获得90%以上填塞3例,80%以上填塞2例,100%填塞0例。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结论单微导管或双微导管技术对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是可行的、安全的,特别是不适合球囊或支架辅助的病例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颅内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介入治疗的选择、时机和方法。方法分析14例SAH脑动脉瘤患者治疗後的疗效。结果术前CT检查确诊的14例SAH患者,Hunt和Hess临床分级Ⅰ-Ⅲ级共10例,其中1例遗留精神症状,其余9例均治愈出院。Ⅳ-Ⅴ级共4例,其中1例遗留右侧肢体瘫,1例遗留认知能力差及双下肢无力,其余2例治愈出院。结论动脉瘤栓塞治疗SAH手术风险小,适应证范围广,後遗症少。Hunt和Hess临床分级Ⅳ-Ⅴ级的患者于超早期经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亦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