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儿童紫癜性肾炎急性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急性期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42例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进行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的检测。结果:过敏性紫癜急性期并发肾损害组较无肾损害组BPC及MPV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小板参与过敏性紫癜肾损害过程,并在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99例伴有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为观察组,99例不伴有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因素包括男/女比例、年龄≥8岁、皮疹反复≥4周、消化道出血、腹痛、关节痛、血WBC、PLT、IgA、FIB、ASO及C3。结果①观察组患儿年龄≥8岁、皮疹反复≥4周及血FIB升高的比例分别为79.79%(79/99)、69.62%(55/99)和24.24%(24/9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皮疹反复≥4周及血FIB升高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皮疹反复≥4w及血FIB升高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高危因素,临床工作中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血小板参数及T淋巴细胞功能的测定,了解不同临床表现的紫癜患儿有无差异,为早期判断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评价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过敏性紫癜患儿按不同临床表现分为关节型、腹型、混合型、肾型4组,采用细胞分析仪测定每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4组患儿化验结果.结果 肾型过敏性紫癜患儿MPV最高,较关节型、腹型、混合型3组有明显差异(P<0.05),腹型与混合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压积明显高于皮肤型和肾型2组(P<0.05),肾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CD+3、CD+4比例较关节型、腹型、混合型3组明显增高(P<0.05).MPV与CD+4正相关(r=0.131,P=0.019).结论 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MPV增高,同时存在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治疗中应注意抗凝及调节免疫处理,同时应注意感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当患儿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压积异常升高时应注意出现腹部症状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就儿童过敏性紫癜多项临床症状表现与紫癜性肾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在患儿的患病年龄、反复发病时间长短、皮表皮疹分布大小及有无消化道症状表现四个方面,分别对紫癜性肾炎组患儿和非紫癜性肾炎组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汇总与统计分析。结果紫癜性肾炎组与非肾炎组相比较,其发病年龄更年长、皮疹泛布面积更大、反复发病持续时间更长、有更为明显的消化道症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年龄偏大、紫癜反复发作长于4周、发生较大范围皮疹和有消化道临床症状与是否发生紫癜性肾炎相关,为患儿发生HSPN临床上的较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肾脏损害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和门诊随访治疗的HSP初发患儿99例,根据尿常规检查,分为尿检正常组(53例)及紫癜肾组(46例).观测其临床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紫癜肾组皮疹反复发作与消化道症状例数高于尿检正常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均<0.01).紫癜肾组早期用泼尼松仅22例,而尿检正常组为38例,尿检正常组早期用泼尼松例数明显多于紫癜肾组(x2=5.87,P<0.05).结论 皮疹反复发作与消化道症状是HSP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早期用泼尼松治疗HSP可能有助于预防肾脏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HSP)患者合并蛋白丢失性肠病(PLE)的临床特征,并比较其与白蛋白正常腹型过敏性紫癜间的差异。方法:选取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蛋白丢失性肠病患者19例,利用1:1倾向性得分匹配同期住院诊断为腹型过敏性紫癜白蛋白正常的1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内镜改变和病理结果。结果:合并蛋白丢失性肠病患者共19例,男性10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为1.1︰1;平均发病年龄为(6.2±2.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皮疹,部分伴便血、呕吐、低蛋白水肿和关节肿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明显升高,白蛋白和IgG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改变多提示肠管壁增厚及腹腔积液;胃镜结果提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部分出现糜烂、溃疡;病理改变主要提示黏膜上皮细胞肿胀,黏膜下血管扩张,血管壁坏死,间质水肿,血管周围炎症变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蛋白丢失性肠病在腹型过敏性紫癜基础上,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NLR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肠道黏膜损伤重,住院时间长,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典型临床症状,并分析讨论患儿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接收并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54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果与结论。结果据相关资料显示,我院接收并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主要表现是腹型、关节型、皮肤型以及混合型,其中腹型所占比例最大,男女构成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联合百苓胶囊治疗组患儿总缓解率为100%,单纯抗生素、脱敏治疗患儿总缓解率为88.89%。结论反复性皮疹和腹型是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危险因素,但是反复性皮疹是最危险影响因素,在临床治疗中激素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较非激素治疗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HSP)肾损害的可能因素,从而提高对早期肾损害的预测、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过敏性紫癜11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尿常规检查,分为尿检正常组(72例)和紫癜肾组(45例)。从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方面进行比较,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紫癜肾组年龄较大,皮疹分布广泛易反复、持续时间长,消化道出血、严重腹痛发生率、24h尿蛋白水平、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尿检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皮疹分布广泛、反复、持续时间长、消化道出血、严重腹痛、24h尿蛋白水平、尿微量白蛋白异常等与过敏性紫癜肾损害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HSP患儿易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皮疹、关节疼痛、消化道症状、尿常规检查、24h尿蛋白定量、血D二聚体作为临床观测指标。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紫癜肾组年龄较尿检正常组高;男孩、皮疹持续时间越长,越易并发肾损害;皮疹分布范围广、皮疹反复次数多,伴腹痛及(或)消化道出血者易并发肾损害,血D-二聚体高者易并发肾损害,与发病季节、关节疼痛无关。结论对有高危危险因素的HSP患儿应密切观察,建议做肾脏病理检查,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尿Ⅳ胶原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尿常规异常分为肾损组、非肾损组;并按照2000年11月全国儿科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会议上HSPN的诊断方案将HSP肾损组患儿进一步分为Ⅰ组,Ⅱ组。分别检测患儿尿Ⅳ胶原含量及肾功能,与28例正常对照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过敏性紫癜组尿Ⅳ胶原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尿Ⅳ胶原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发生与发展相关。测定过敏性紫癜患儿尿Ⅳ胶原的含量不仅可作为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较灵敏的预警指标,还将有助于检测、判断过敏性紫癜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1.
王岩 《安徽医药》2017,21(8):1508-1510
目的 分析孟鲁司特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就诊的9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孟鲁司特钠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持续用药至出院后2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孟鲁司特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能够缩短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时间,对于减轻临床症状,减少疾病的复发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0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RCT文献,包括683例紫癜性肾炎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组与单用激素组比较,在总体缓解率、24 h尿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方面具有优势(P均<0.05),且能减少激素不良反应(P<0.01),但可增加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的风险(P均<0.05)。两组患儿在呼吸道感染、血压升高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现有证据,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西昌汉族和彝族混居区,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提高该地区本病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6月四川省西昌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族群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其性别、年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统计分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结果 (1)在50例患者中,汉族30例,彝族20例,发病高峰年龄及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彝族患儿从发病到诊断平均时间明显长于汉族患儿,但住院症状改善和总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3)彝族患儿临床表现以合并多脏器受累型为主,汉族患者则以单纯型、合并腹型、合并多脏器受累型为主;汉族和彝族患儿发病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彝族患者血白细胞数、血小板、尿便分析和汉族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肌酶异常显著高于汉族儿童(P〈0.05)。结论该地区汉族和彝族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年龄、性别、诱因等基本一致,但在发病到就诊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仍有差异,需要提高警惕、加强认识,更进一步提高该地区儿童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HSP)患者的血管炎及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学指标,用ROC曲线评价目标生物学指标诊断HSP的价值.方法 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诊断HSP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分析HSP患者的临床表现、过敏原检测结果;检测两组儿童血管炎四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核周型(p-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胞浆型(c-ANCA)、抗心磷脂抗体IgG(ACLIgG)、抗心磷脂抗体IgM(ACLIgM)]、体液免疫指标(IgE、IgA、IgM)、CRP、WBC、尿蛋白、尿红细胞等1 1项生物学指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统计分析生物学指标对HSP的诊断价值.结果 (1)HSP组IgE、IgA、p-ANCA、c-ANCA、ACLIgG、ACLIgM、WBC、尿蛋白、尿红细胞9项生物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 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血清IgA、尿红细胞的AUG均>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1项列入研究的生物学指标中,IgA的敏感度为0.875,特异度为1.000,最佳临界点是1.310.结论 血清IgA、尿红细胞对诊断HSP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IgA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5.
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HSP) is a systemic small vessel vasculitis mainly affecting children. We report a case of a 49-year-old woman with severe gastrointestinal and renal involvement of HSP. Endoscopy revealed more characteristic findings in the terminal ileum than in the gastric antrum.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biopsy samples from the ileum, antrum, skin and kidney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HSP. Parenteral corticosteroid therapy led to a rapid improvemen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but because of the excessive proteinuria intravenous cyclophosphamide therapy had to be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芪颗粒在预防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将96例HSP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予以维生素C、西咪替丁、芦丁片、葡萄糖酸钙和低分子肝素钠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黄芪颗粒3个月。对两组患儿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动态监测两组患儿尿常规、尿m-Alb和尿NAG酶的变化,分析两组患儿肾损害发生时间和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不同时间点治疗组患儿尿常规异常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治疗组患儿尿m-Alb和尿NAG酶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肾损害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颗粒治疗HSP,能降低肾损害的发生率,改善HSP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治疗过程中使用丙种球蛋白进行冲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腹型HSP患儿随机分为甲泼尼龙组28例和丙种球蛋白组24例。甲泼尼龙组患儿采用甲泼尼龙和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丙种球蛋白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丙种球蛋白组患儿皮疹完全消退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呕吐缓解时间、血便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甲泼尼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种球蛋白组的有效率为92.86%,高于甲泼尼龙组的8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3个月和6个月,甲泼尼龙组患儿的复发率均高于丙种球蛋白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泼尼龙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高于丙种球蛋白组(3.57%)。结论: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腹型HSP有较好的效果,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及误诊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8月住院的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 297例(100%)HSP患儿均出现皮疹,其中34例皮疹不典型,合并消化道症状诊断为腹型HSP189例(64%),腹型组中136例患儿以皮肤紫癜首发,所有腹型HSP患儿均有腹痛,部分患儿合并消化道出血、呕吐、腹泻,患儿消化道症状重,腹部体征轻,1例合并肠穿孔,另2例合并肠套叠。52例患儿行胃镜检查:黏膜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出血点、溃疡。结论以消化道症状首发的腹型HSP容易被误诊,尽早行内镜检查对早期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在儿童初发过敏性紫癜(HSP)、紫癜性肾炎(HSPN)中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初发HSP患儿4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XCR5+ICOS+ T细胞(Tfh细胞) 的比例,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录因子Bcl-6、Blimp-1的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L-21、IL-4血浆浓度。密切随访HSP患儿6个月。6个月时,根据是否有肾脏受累分为HSPN组19例和HSP组26例。另选取2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结果:(1)HSP组患儿Tfh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3.75%±1.32% vs 2.01%±0.72%,P<0.05);HSPN组患儿Tfh细胞比例高于HSP组(5.86%±1.94% vs 3.75%±1.32%,P<0.05);(2)Tfh细胞正性转录调节因子Bcl-6 mRNA表达HSPN组高于HSP组(P<0.05),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负性调节因子Blimp-1 mRNA表达HSPN组低于HSP组(P<0.0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Tf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21血浆浓度HSPN组高于HS 组(P<0.05),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抑制Blimp-1表达的IL-4血浆浓度HSPN组和HSP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HSPN组和HS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h细胞过度活化可能参与HSP免疫发病机制,Tfh细胞高表达可能是导致HSP患儿肾脏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report a case of Henoch-Sch?nlein purpura that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the intake of clarithromycin for pharyngitis/tonsillitis. CASE SUMMARY: We describe a case of Henoch-Sch?nlein associated with clarithromycin therapy in a 48-year-old white man with no history of allergic drug reactions. Four days after starting therapy, he came to our hospital emergency room because of a non-pruritic palpable purpuric rash on the trunk and extremities and arthralgias involving elbows and knees. Administration of clarithromycin was suspended, in a few days, arthralgias and skin lesions quickly resolved. Three weeks later, the patient presented again with abdominal pain, dark-red urine and swelling of the legs. Urinalysis revealed proteinuria of 11 g/24 h and hematuria. A percutaneous renal biopsy showed a diffuse endocapillary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segmental areas of fibrinoid necrosis within glomeruli, on immunofluorescence study granular deposits of IgA and C3 were present in the mesangium and capillary walls. A diagnosis of HSP was made. We suspected that the causative agent might be clarithromycin since this was the only drug added before the cutaneous and renal condition appeared. CONCLUSIONS: Our case and the previous case suggest that HSP may represent a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 of clarithromycin, clinicians should be alerted to this potentially severe side effect of such a widely used dru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ata obtained and based on the Naranjo algorithm, the adverse reaction could be considered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