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工作质量,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探讨新生儿监护室感染成因及对策。方法分析新生儿病房管理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结论有效保障新生儿病房工作质量,切实降低了医源性、内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NICU收治的新生儿共816例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16例新生儿中,发生感染42例,感染率为5.15%。42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其中31例发生1个部位感染,11例发生2个部位感染。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其次为胃肠道、皮肤、口腔及其他部位。比较不同体重新生儿感染的情况,发现体重越低,感染的机会越大(P〈0.01);胎儿期间羊水有污染的新生儿感染率显著高于没有污染的新生儿(P〈0.01)。结论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自身的感染、环境引起的感染、操作引起的感染和用药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重症监护室是收治脑血管重症患者的场所,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卧床时间长、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年龄偏大等原因,易并发医院感染,而肺部感染较多见,这直接影响患者的病程和预后。回顾性分析我科ICU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321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患 相似文献
4.
ICU重症脑出血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U重症脑出血患者并发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入住ICU治疗的124例重症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内肺部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脑出血并发院内肺部感染32例,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5.81%。老年、住院时间、呼吸机的使用、气管插管/切开、吸烟史是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ICU重症脑出血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尽可能把ICU重症脑出血并发院内肺部感染控制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ICU收治的688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0.12%,明显高于同期全院感染发生率(P〈0.05);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及介入操作等均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制度、加强防范意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均可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60例重症脑卒中高龄患者,调查并分析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率为22.69%,且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者(P〈0.05);另外患者年龄、脑卒中类型、意识状态、住院时间及侵袭性操作均是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临床治疗中应高度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可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方法选取我院NICU近年来收治的1689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回顾性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689例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32例,医院感染率为1.89%。新生儿院内感染以皮肤软组织感染率较多见,其余依次为胃肠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早产儿的医院感染率显著高于足月儿(P〈0.005)。结论NICU发生院内感染与新生儿的自身情况、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及无茵操作、侵入性操作、滥用抗生素及NICU的环境有关,应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的院内感染率,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9.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情况,为防治ICU院内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我院ICU收治的住院时间大于2d的3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26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87例(26.7%)。其中APACHEII≥20分的147例患者中发生院感76例(51.7%),APACHEII<20分的179例患者中发生院感11例(6.1%)。院感发生在不同性别患者间无差异(P>0.05),而在不同年龄、病情危重度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87例感染者中,47例为下呼吸道感染(占54%),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VAP)33例,占肺部感染中70.2%,21例为胃肠道感染(24.1%),泌尿道14例(16.2),全身感染5例(5.7%)。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28.5%)、鲍曼不动杆菌(26.4%)、铜绿假单胞菌(18.3%)、真菌(12.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2%)、肠杆菌(5.1%)、葡萄球菌(2.1%)、其他(0.9%)。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严重。结论ICU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年龄、病情危重度、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危险因素相关;尽早控制病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防止耐药菌产生、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的关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院内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结果院内感染与抗生素应用种类、侵入性操作次数、住院时间、体重、胎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因素较多,应制定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致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本院2002年5月~2008年5月收治73例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的资料,并与同期住院54例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和产妇的情况,统计分析出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与孕周、体重、Apgar评分、出生后患儿发生抽搐、应用机械通气以及是否应用多巴胺有关。结论:临床对小胎龄(孕周〈35周)、低体重、宫内窘迫、Apgar评分低、出生后患儿抽搐、应用机械通气、应用多巴胺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应提高对其可能发生颅内出血的预见性.医护人员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提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中538例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结果538例患者中,274例发生院内感染,发生率50.92%。共检出病原菌4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76株,革兰阳性菌99株,真菌37株。274例患者中以脑梗死148例(54.01%),脑出血115例(41.97%)为最主要。患者意识状态、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年龄等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是医院感染出现较多的科室。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以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外周病变穿刺活检并发肺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单发肺外周病变患者11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血流较丰富组患者其肺出血发生率(17.91%)明显高于不丰富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灶血流是否丰富是影响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外周病变穿刺活检并发肺出血的主要因素,通过在穿刺前根据病灶CDFI结果对血管数量及走行进行评估,设计合理穿刺路径可有效提高取材成功率,并降低肺出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4周以下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87例胎龄<34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把胎龄<34周影像学提示颅内出血的早产儿53例为颅内出血组,同期住院胎龄<34周影像学未提示颅内出血的早产儿134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颅内出血组中男26例、女27例,胎龄(30.22±2.31)周;对照组男70例、女64例,胎龄(32.04±1.49)周。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剖宫产、孕母≥35岁、试管婴儿、双胎、羊水污染、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前置胎盘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出血组胎龄<30周、体质量<1.5 kg、产前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宫内窘迫、宫内感染、出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动脉导管未闭、机械通气、肺出血、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比例分别为43.40%(23/53)、58.49%(31/53)、50.94%(27/53)、43.40%(23/53)、28.30%(15/53)、47.17%(25/53)、83.02%(44/53)、52.83%(28/53)、84.91%(45/53)、11.32%(6/53)、16.98%(9/53),均高于对照组的10.45%(14/134)、30.60%(41/134)、34.33%(46/134)、8.21%(11/134)、12.69%(17/134)、20.15%(27/134)、58.21%(78/134)、26.12%(35/134)、55.22%(74/134)、1.49%(2/134)、0.75%(1/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出血组产前硫酸镁、地塞米松使用率分别为60.38%(32/53)、49.06%(26/53),均低于对照组的85.82%(115/134)、71.64%(96/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宫内感染、宫内窘迫、PLT <150×109/L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使用硫酸镁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临床工作中需综合评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重症监护室COPD急性加重期发生真菌感染36例(真菌感染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未发生真菌感染(非真菌感染组)56例,对真菌感染组进行感染部位、感染真菌种类进行统计并计算构成。观察真菌感染组与非真菌感染组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并发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为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使用有创呼吸机、抗生素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等因素。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减少不必要的侵袭性检查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改善胃肠道微生物环境,严密监测以预防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免疫状态.方法 选择COPD合并真菌感染55例,COPD无合并真菌感染67例,健康人54例作为对照,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水平并进行比较.COPD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结果 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COPD合并真菌感染组和COPD无合并真菌感染组CD3、CD4和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COPD合并真菌感染组CD3、CD4明显低于COPD无合并真菌感染组(P<0.05).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抗真菌、机械通气治疗,有效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治疗糖尿病、呼吸衰竭等基础病是降低COPD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评价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与BPD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为中-重度BPD和(或)死亡组(38例)及轻度BPD和(或)无BPD组(91例)。通过双变量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以优势比(OR)、校正优势比(aOR)、95%置信区间(CI)估计风险因素与中-重度BPD和(或)死亡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在129例胎盘病理诊断完整的早产儿中, HCA的总体发生率为70.5%(91/129)。中-重度BPD和(或)死亡的发生率为29.5%(38/129)。双变量分析显示:HCA不是中-重度BPD和(或)死亡的危险因素[OR=1.5, 95%CI=(0.6, 3.7), P=0.334>0.05]。小于胎龄儿(SGA)、双胎、动脉导管未闭(PDA)、胸部X射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征象、败血症、机械通气是中-重度BPD和(或)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经胎龄、性别、产前皮质类固醇激素(AS)校正后,败血症的影响变得不显著。经性别、AS校正后,胎龄每减少1周,中-重度BPD和(或)死亡的风险增加40%[aOR=1.4,95%CI=(1.1, 1.8), P=0.004<0.05]。结论低出生胎龄、SGA、双胎、胸部X射线的RDS征象、机械通气、PDA是BPD的危险因素。HCA与BPD不存在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方法 120例早产儿出生后进行头围和体重检测,出院时EURG为实验组,非EURG为对照组对比分析EURG的发生率,在采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分析EURG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体重计EURG的危险因素为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IURG、头围及体重下降时间;以头围计危险因素为胎龄、体重、头围、体重下降时间及静脉用氨基酸最大量.结论 发生EURG的危险因素有出生体重、出生胎龄、IURG、生后并发症、体重下降时间、出生头围、静脉用氨基酸最大量. 相似文献
19.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好发部位、常见菌种及耐药性,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真菌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ICU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和真菌敏感试验。结果 824例患者中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108例,感染发病率为13.11%;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为常见,占53.04%,其次为泌尿道(31.3%)、血液(6.08%)、肠道(4.36%)等;在所分离的115株真菌中,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46.09%)、光滑假丝酵母菌(23.48%)、无名假丝酵母菌(11.3%)及热带假丝酵母菌(10.43%);所有分离的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部分耐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低蛋白血症、激素应用等是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白色假丝酵母菌最为常见;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ICU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情况 ,探讨ICU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 2 9例建立人工气道后获得性肺部感染的ICU患者的痰增减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 1次痰标本共培养出 6 9株细菌和 12株真菌 ,其中革兰氏阴性菌 46株(72 4 6 %) ,尤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 (2 2株 ,2 7 16 %)。结果 本组ICU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五种主要致病菌对各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针对造成感染的各种因素应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同时对危重患者的抗菌治疗应有效、合理地用药 ,尽早分离病原菌 ,一旦病原菌确定 ,应予以针对性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