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CA125、CA199变化及其与腹水的关系。方法:肝硬化组210例,140例伴有腹水,70例无腹水,正常对照组50例,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A125、CA199水平。分析CA125及CA199水平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积分法)及腹水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10.004,P<0.01),血清CA125水平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呈进行性升高,B级较A级及C级较B级均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q=5.9906、2.0800,P<0.05或0.01);血清CA125水平与Child-Pugh肝功能积分呈正相关(r=0.332,P<0.01),伴有腹水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提高,与同一Child分级的无腹水患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常规保肝治疗后,Child-Pugh肝功能A、B级血清CA125水平显著下降(t=3.312、2.802,P<0.01或0.05),而C级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t=1.171,P>0.05);而随着腹水量的增多,其血清CA125水平也呈逐渐升高趋势。CA199在肝硬化患者中轻度升高,但与肝硬化程度、腹水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CA125是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对衡量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腹水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A199在肝硬化患者中轻度升高,但与腹水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血清胆碱酯酶检测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清蛋白(PAB)、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8例经肝活检证实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PAB和CHE检测,且与肝组织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对比研究。结果 ALT、PAB及CHE与炎症分级均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CHE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具有良好相关性(P<0.01),PAB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具有较弱相关性(P<0.05),ALT变化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没有相关性与规律。随着炎症和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加重,PAB和CHE都逐渐下降,且G4、S4分别与G0、G1、G2、G3和S0、S1、S2、S3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 PAB、CHE能敏感反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的炎症程度,对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氨水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变化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肝癌组)和健康对照组67名。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血氨采用连续监测法。比较肝癌组与对照组、肝癌组Child-Pugh分级间的血氨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癌患者血氨、HA、LN、PC-Ⅲ和Ⅳ-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其血氨、HA、LN、PC-Ⅲ和Ⅳ-C逐渐升高,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随着肝功能的下降,血氨与LN呈正相关(r=0.5562、0.690、0.3423,P<0.05),与HA、PC-Ⅲ、Ⅳ-C无相关性。结论血氨水平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对肝硬化合并肝癌无创伤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减少肝硬化患者外科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普通外科2006年5月~2012年10月112例中52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围手术期处理,观察入院时、手术前、手术后(7~10 d)肝功能(Child-Pugh)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与手术前肝功能分级有显著性差异(Z=-3.971,P<0.001);入院时与手术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Z=-3.721,P<0.001);手术前后肝功能分级差异无显著性(Z=-0.896,P=0.385)。术后2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9例出现腹水,2例发生肺部感染,7例肝功能损害加重,12例切口延迟愈合,肝性脑病1例,均经治疗痊愈,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控制感染在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能有效减轻肝功能的损害,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探讨其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水平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64例按疾病类型分为慢性乙肝组43例和乙肝性肝硬化21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乙肝患者及健康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患者HBV-DNA并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对各组检测值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乙肝组CD4+CD127+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CD8+CD127+表达率、ALT和TBIL值及血清HBV-DNA定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乙肝性肝硬化组ALT值显著低于慢性乙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HBV病毒载量的对数值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呈负相关(r=-0.391,P<0.01),但HBV-DNA载量与肝功能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乙肝患者HBV-DNA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水平明显相关,但与肝功能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以及对肝硬化预后的判定价值。方法选取36例肝硬化住院患者按Child-Push分级标准分为A级、B级、C级,同时随机选取30例非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浆PT与血清PC-Ⅲ、Ⅳ-C、LN、HA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血浆PI'与血清PC-Ⅲ、Ⅳ-C、LN、HA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肝硬化各组血浆PT与血清PC-Ⅲ、Ⅳ-C、LN、HA水平随Child-Push积分增加而成上升趋势,A、B、C三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血浆PT、血清PC-Ⅲ、Ⅳ-C、LN、HA与Child-Push分级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0.397~0.598,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PT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能较全面的了解肝脏合成、代谢及储备功能,对指导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大连港医院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近期疗效、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抗病毒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 29%,高于对照组的77. 14%(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1);治疗后,观察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酸(HBV-DNA)、血清标志物乙型病毒性肝炎e抗原(HBeAg)水平低于对照组,且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 <0. 05或P <0. 01)。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效果较好,可提高近期疗效,改善患者临床不良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与与CD62P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初诊T2DM患者包括10例血糖控制良好(HbA1c<7%)T2DM患者(A组)、10例血糖控制中等(HbA1c7~11%)T2DM患者(B组)、10例血糖控制较差(HbA1c>11%)T2DM患者(C组)及10例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EPCs和CD62P的含量。结果 EPCs在T2DM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小板CD62P表达阳性程度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组EPCs水平明显低于B组及A组,C组与B组有差异(P<0.05);C组与A组有差异(P<0.01);B组低于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CD62P的水平显著高于B组及A组(P<0.05,P<0.01),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显示EPCs与CD62P(r=-0.564,P<0.01)呈负相关;EPCs与空腹血糖(FPG)(r=-0.341,P<0.05)呈负相关;CD62P与FPG(r=0.443,P<0.01)呈正相关。结论人类空腹血清EPCs水平在T2DM患者中明显降低,而CD62P明显增高,二者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并比较2型糖尿病(T2DM)及T2DM伴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8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依据24h尿蛋白的定量分为A组糖尿病组(尿蛋白定量UAlb<30mg/24h)44例,B组糖尿病肾病组(尿蛋白定量UAlb≥30mg/24h)42例,以及健康体检的正常对照组44例。检测血浆胰岛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 T2DM两组与对照组hs-CRP水平比较,A、B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与各指标多元线性相关分析,T2DM患者hs-CRP与HbA1c、INS、HOMA-IR之间存在正相关。HbA1c:r=0.286,P<0.05;INS:r=0.332,P<0.05;HOMA-IR:r=0.36,P<0.01。结论 T2MD患者hs-CRP与HbA1c、INS、HOMA-IR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替比夫定治疗前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评分、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sNORs)的测定,探讨替比夫定治疗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及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对5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用替比夫定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检测肝功能、AgNORs,从而比较使用替比夫定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患者AgNORs含量以及Child—Push评分的改变。结果:在使用替比夫定治疗6个月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脏Child—Pugh分级计分显著降低(P〈0.05),而AgNORs显著升高(P〈0.05)。结论:替比夫定可明显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缓解病情,患者在使用替比夫定治疗6个月后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两组均治疗48周.同时所有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及综合护肝、降酶等对症支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血糖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白蛋白(Alb)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DBil、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lb水平和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增强肝糖原代谢能力,更好的控制血糖,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对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抗病毒及抗纤维化治疗的效果。方法5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阿德福韦酯和安络化纤丸口服,疗程52周。结果治疗52周末Child-Pugll评分治疗组由10.4±2.3下降为6.2±2.4,对照组由10.3±2.2上升为10.6±1.9,t=7.042 P〈0.01;HBVDNA转阴率比较,治疗组58.33%,对照组8.33%,Х^2=13.5,P〈0.01;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对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失代偿期肝硬化能显著地控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Child-Pugh评分。  相似文献   

13.
108例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10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慢性肝炎为28.7%(31/108),慢性重型肝炎为19,4%(21/108),肝硬化为51.9%(56/108),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为50%,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5.2%(38/108)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通过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除6例死于肝癌或重型肝炎外,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相关。症状多不典型,须常规检查空腹、餐后血糖。经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四项对肝脏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病理活检病例,同时检测血清肝纤四项: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的水平。将肝纤四项与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A、PCⅢ、Ⅳ-C、LN与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78(P〈0.01)、0.175(P〈0.05)、0.155(P〈0.05)、0.198(P〈0.05)。四个指标水平均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且HA的S3、S4期水平与S1期、S4期水平与S1、S2、S3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PCⅢ的S3、S4期水平与S1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S4期作为早期肝硬化诊断标准时,通过ROC曲线分析HA、PCⅢ、Ⅳ-C、LN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5、0.553、0.538、0.583。敏感度:LN〉Ⅳ-C〉PCⅢ〉HA;特异度:HA〉PCⅢ〉LN〉Ⅳ-C。结论肝纤四项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机体Th1/Th2亚群的影响。方法将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5例,使用抗生素和保肝等治疗;血必净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前后血清的Th1、Th2细胞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Th1、Th2均于治疗第4天达到峰值(P<0.05),然后下降;治疗第8天,两组患者Th1仍高于治疗前(P<0.05),Th2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第4天、第8天,血必净组的Th1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h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h1/Th2平衡均向Th1漂移,血必净组更加显著(P<0.01)。结论血必净可以明显促进腹膜炎患者Th1应答,改善其促炎/抗炎反应平衡,促进炎症吸收,促进病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尿白蛋白相关性情况。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肝功、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尿白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和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呈明显正相关,而与淋巴细胞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尿白蛋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可能和糖尿病的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4例为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1次/d;B组28例为对照组,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古拉定)治疗,1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及HBV-DN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但在改善肝功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复方甘草酸苷可以早期预防和阻止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载量在慢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丙肝相关的肝癌(HCV—HCC)患者中的变化及基因分型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门诊及住院的1386例HCVRNA阳性且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把患者按诊断分为丙型肝炎组、丙肝肝硬化组、丙肝相关的肝癌组,采用qRT—PCR检测患者血清的HCVRNA载量与基因分型,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丙型肝炎组、丙肝肝硬化组及丙肝相关的肝癌组患者HCVRNA载量分别为(6.47±1.03)lgIU/mL,(6.18±1.09)lgIU/mL和(6.07±1.13)lgIU/mL,三组患者HCVRNA载量不同,丙型肝炎组HCVRNA明显高于其他二种,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80,P〈0.05),但丙肝肝硬化组与HCV—HCC组患者HCVRNA载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65,P〉0.05)。1386例患者中816例进行了HCV基因型检测,1型基因型529例(64.83%),2型基因型287例(35.17%),丙型肝炎组患者1型基因型者为400例,2型基因型者为226例,1b型基因型为主(63.10%),丙肝肝硬化组1型基因型117例,2型基因型为57例,1b型基因型为主(65.52%),HCV—HCC组1型基因型为12例,2型基因型为4例,1b型基因型为主(68.75%),三组患者基因型比例无明显差别(x^2=1.02,P=0.31)。结论HCVRNA载量在慢性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过程中减低,河南地区丙肝患者以1型基因型为主,且1型、2型基因型对疾病的进展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PT、APTT、TT)和血小板参数(PLT、MPV)在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50例正常人与35例乙肝后肝硬化、21例丙肝后肝硬化、4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T、APTT、TT、PLT、MPV。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丙肝后肝硬化患者PLT比酒精性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减少(P〈0.01和P〈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P〈0.05),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衡量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而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变化的不一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