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已病的防变,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2.
《素问·四气调神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古人对预防疾病是非常重视的。张仲景在《内经》预防思想影响下,对预防医学有了新的发展。认为预防疾病除未病先防外,还应特别注意病后的预防措施,以保护正常脏器不再受病,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他在《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认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于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又云:“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  相似文献   

3.
一、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的“治未病”,实质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预防思想,它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医疗和理论研究.“治未病”的思想几乎贯穿于《内经》全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圣人(高明的医生)不是(消极地)有了病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前就进行预防.这就好象一个国家,不要等出了乱子才去平定,而是在没有动乱之前就防止乱的发生的道理一样.如果病形成后,再服药治疗,动乱已起才会治理,这就好象口渴了才去挖  相似文献   

5.
治疗“未病”,从古到今,就历受各位医家的重视。《黄帝内经·素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的四层含义:①“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②“欲病救萌”:对疾病做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既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展和传变;④“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6.
潘传芳 《肝博士》2013,(5):26-28
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有了治未病的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曾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极重视治未病,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来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结合自己和前人的临床实践,进...  相似文献   

8.
试析祖国医学心理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治疗 ,历来为祖国医学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及手段。《内经》中早有论述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治之 ,譬如渴而穿井 ,斗而铸兵 ,不亦晚乎 ?”象这样预防为主的医学 ,在当时确有其先进的科学意义。至朱丹溪则更为明确 ,创立“人事治之”及“活套疗法” ,后世亦有“心病须用心药医”之通俗治法 ,也就是现代的心理疗法 ;“心病”是指由于心理发生障碍不平衡而引发的疾病 ;“心药”二字开始于佛学 ,是佛教法而言 ,以其能疗众生之心病也。《秘藏宝钥》云 :“九种心药 ,拂外尘而遮迷…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很重视未病先防的原则。早在《内经》中就提到“病已成而后治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手锥,不已完乎”。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机体阴阳失去平衡,中医重视在阴阳未失平衡时,注重调养、摄生,就是“治未病”的理论观点。“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是中医理论的精髓,这一观点体现中医在预防学中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正>祖国医学首先提出治"未病"的理念,"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的预防思想早在2000年以前即已明确提出,如《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我参照历代预防瘟疫的验方,结合多年来用于预防流感、流脑、麻疹等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上呼吸道传染病的经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理论核心思想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气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该论明确提出“治未病”思想。意即高明的医生,在临床中应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治疗疾病时要有预见,要重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微杜渐,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尽早控制疾病的发生及疾病的不良预后,达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年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显然是强调在人体未发病之前,就应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  相似文献   

14.
4500年前,春秋末期吴国出了杰出的军事家孙武。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出现在战国时期,比《孙子》稍晚。《黄帝内经》曾把用药与用兵作了类比:“病已成而后药之”犹如“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到了南朝齐代褚澄在《褚氏遗书》里也说:“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徙有车之功;善用药者,美有桂之效。知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思想始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难经》则从已病防变角度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理论,《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相似文献   

16.
“世咸嘉生而恶死”。故延年益寿,无病寿终,是人类一直探求的理想愿望。人在生活的年月里,虽难保一生不病,但病是可以预防的。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就有“预防”这个词义,如《周易》下经中说:“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淮南子》也认为:“治无病之病”,而使人不患病者,为“良医”。这些思想,是在长期生活体验中形成的真理。对于防病,不仅有上述一些思想,而且认为人之患病,是由于阴阳偏陂,正气不足,  相似文献   

17.
前言祖国医学中的预防思想起源很早,黄帝内经治“四气调神大论”中就已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以后的医家中,对于延长人类寿命,预防疾病的措施,一方面是研究防老的药物,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注意到平时的修养锻炼。很好的发掘总结和学习祖国医学中有关却病延年的宝库,对于增进人民健康,充实预防医学必有一定的贡献。此处仅将学习中医中的片断体会归纳出来,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末全球医学讨论会上,专家们共同得出一条结论-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这一结论与中医的"治未病"之说不谋而合。中医"治未病"之说在现存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相似文献   

19.
中医怎样“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巳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的方法较多,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增高和非药物疗法的悄然兴起,推拿按摩目前已经成为人们首选的防病保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