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将我院2010年3月开始进行的260例下腹部手术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0例采取了皮内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即为试验组;其余的140例患者采取传统的缝合法,即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相比;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试验组下腹部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良好,对照组患者伤口渗血、渗夜,出现线结反应或硬结的比例则明显高于试验组(P〈0.01)。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皮内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患者伤口愈合情况良好,且术后切口外形美观,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吸收合成线在帽状键膜缝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 041例行颅脑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568例)和对照组(473例)。试验组采用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帽状腱膜,对照组采用传统的4号丝线间断缝合帽状腱膜。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颅内感染、线节排斥反应、脑脊液漏)发生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颅内感染、线节排斥反应、脑脊液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帽状腱膜缝合中采用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腹部切口的愈合除与患者自身情况相关外,还与外科医生的腹部切口缝合技术、缝合方式、缝线选择有着密切相关。 目的:比较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与丝线间断缝合腹壁切口的效果。 方法:纳入153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91例,女62例,年龄30-8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n=78)与对照组(n=75),选择腹部正中切口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采用抗菌薇乔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切口,对照组采用丝线分层间断缝合切口,比较两组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与费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切口脂肪液化及排异反应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无切口裂开,未发生排异反应;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10例、切口裂开4例、排异反应5例,两组切口感染、裂开及排异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住院费用、切口脂肪液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抗菌薇乔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腹部切口操作简单,可促进伤口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正中切口两层缝合法的临床效果及与传统切口四层缝合法的区别。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2008年1月~2008年4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124例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61例,采用两层缝合法,对照组63例,采用四层缝合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手术切口相关指标及术后全身/切口恢复指标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一致。术后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经肛门排气时间上,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患者出现发热症状的构成比上,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术后切口愈合级别以甲级愈合为主,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切口并发症角度看,两组均无切口感染、切口异物肉芽肿形成和窦道形成,但对照组分别有切口活动性出血3例和切口裂开2例,试验组均为0例;此外,试验组出现切口液化的构成比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就腹部正中切口而言,两层缝合法较传统四层缝合法可能会为患者带来更小的切口创伤,更少的切口异物刺激以及合理的解剖结构复位,从而具有更佳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但两层缝合法是否还适用于其它类型伤口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57-5659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400例,其中200例为观察组,不缝合皮下脂肪;另外200例为对照组,用可吸收线缝合皮下脂肪。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用4-0可吸收线进行皮内缝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出血量。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0%,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切口感染0例,裂开1例;对照组切口感染5例,裂开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红肿及硬结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切口不缝合脂肪,可有效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减少切口感染,且术后患者切口美观平整,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会阴斜侧切开缝合术在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行会阴斜侧切开缝合术的11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会阴侧切缝合术,观察组进行改良会阴侧切缝合术,两组护理方法基本相同,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会阴切口出血量、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24 h伤口的肿胀和疼痛程度显著少于对照组,伤口愈合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合理的会阴斜侧切开缝合术应该更符合解剖和生理结构的特征,更能减轻产妇的痛苦,加快术后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7.
杨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3):8109-8110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会阴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400例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会阴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法。比较两组伤口疼痛程度、外观、住院天数及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可吸收线皮内缝合会阴切口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蒋玲 《护士进修杂志》2014,(22):2097-2098
目的探讨两种会阴切开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11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00例,行会阴切开术后,采用可吸收及皮内连续缝合法的50例产妇为观察组;采用可吸收及皮肤丝线外缝法的50例产妇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术后会阴伤口疼痛、首次排尿情况、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及皮内连续缝合法对减轻术后会阴伤口疼痛,提高母乳喂养率,减少产后焦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腹部切口的愈合除患者自身情况、腹部切口缝合方式外,还与缝线选择有着密切相关。目的:观察化学合成可吸收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缝合腹部切口的愈合效果。方法:将2009-09/2011-05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16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腹部正中切口分别采用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全筋膜层连续缝合和传统丝线分层间断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为(13.45±1.46)min,术后切口感染4例,无切口裂开和排异反应,经换药很快痊愈。对照组切口缝合时间为(22.96±1.95)min,术后切口感染14例,切口裂开9例,排异反应11例,经换药后部分切口延期愈合。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化学合成可吸收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缝合腹壁切口操作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并且具有更佳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缝合法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分成传统缝合组160例与新式缝合组160例,传统缝合组采用分层间断缝合加全层皮肤减张缝合,新式缝合组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加皮下放置硅胶引流管法。结果传统缝合组关腹缝合时间(23.23±0.6)min,术后切口液化裂开例数31例(19.38%),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1±0.8)d,手术切口疤痕宽度(2.1±0.27)cm;新式缝合组关腹缝合时间(15.42±0.2)min,术后切口液化裂开例数术5例(3.13%),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9±0.4)d,手术切口疤痕宽度(0.89±0.5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缝合法具有手术缝合时间短,手术切口疤痕小,住院时间短,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等优点,效果优于传统缝合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和开腹阑尾切除术(OA)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通外科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6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6人行LA,30人行OA.结果:LA组及OA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5.7±3.8)min及(45.3±6.4)min,住院时间分别为(3.1±1.5)d及(7.5±3.4)d.住院费用分别为(10350.9±1060.4)元及(6534.8±745.6)元,各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较开腹阑尾切除术在治疗费用上虽不具优势,但在阑尾炎诊治的全面性、手术时间、术后恢复、伤口感染率及伤口美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80例混合痔(Ⅲ、Ⅳ度)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实施PPH术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对照组实施PPH+痔核缝扎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35.62±11.50)min vs.(52.58±14.86)min]、术中出血量[(21.89±7.14)ml vs.(48.65±12.80)ml]、术后疼痛持续时间[(1.89±1.02)d vs.(4.29±1.35)d]及住院时间[(4.71±1.69)d vs.(6.16±2.20)d]明显优于对照组,便中带血[(7.30±2.72)ml vs.(10.44±6.41)ml]、肛缘水肿时间[(2.80±1.27)d vs.(7.19±3.54)d]、创面愈合时间[(5.08±1.69)d vs.(8.46±3.07)d]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术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重度混合痔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科术前切口皮肤的有效消毒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40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以常规方案行消毒铺巾,试验组则以0.5%聚维酮碘药物先进行预消毒。对比两组手术切口有关部位存菌量,不同时间段菌落计数以及术后感染率情况。结果:试验组细菌培养后除菌率为99%,高于对照组的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使用不同消毒方案后菌落计数均明显降低,但试验组抑菌效果的术中维持时间为(1.8±0.2)h长于对照组的(0.9±0.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前对患者切口皮肤以0.5%的聚维酮碘药物实施预消毒,能够明显减少区域存菌量和菌落计数,同时还可降低感染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超前镇痛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7例开腹大手术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行电针超前镇痛及常规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比较两组疼痛和认知功能;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芬太尼的使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排除4例患者(拒绝随访,提前拔除镇痛泵),观察组排除3例患者(拒绝随访及失访),两组各60例患者完成研究。观察组术后6h的疼痛评分为(1.86±0.62)分,低于对照组的(4.03±0.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5);观察组术后24h认知功能评分为(25.42±0.63)分,高于对照组的(21.77±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观察组术后镇痛的芬太尼用量为(597.94±82.41)μg,低于对照组的(826.47±113.28)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P〈0.01);观察组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3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3,P〈0.05)。结论应用电针超前镇痛于老年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可以降低老年患者术后的疼痛及改善POCD。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湿性泡沫敷料治疗Nd:YAG激光术后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面部太田痣行Nd:YAG激光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观察组创面使用泡沫敷料,对照组采用传统干性愈合方法,比较两组创面的愈合效果。结果观察组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为(4.8±1.2)d,明显优于对照组(9.6±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P〈0.01)。观察组创面愈合后红斑持续时间(7.2±1.8)d,明显少于对照组(15.3±1.3)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8,P〈0.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得分(8.3±1.1)高于对照组(5.6±0.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6,P〈0.01)。两组患者在瘢痕和色素沉着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沫敷料在处理Nd:YAG激光术后创面上优于传统方法,具有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红斑持续时间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治疗高位肛瘘的方法有瘘管剔除、切开挂线、选择性黏膜瓣推移、生物蛋白胶封堵、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等,大都存在创面愈合间长、一次成功率较低、复发率偏高的不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目的:观察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高位肛瘘的微创治疗新方法。方法:选择100例高位肛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2组治疗,治疗组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填塞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肛瘘低位切开并高位挂线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目测类比评分、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肛门失禁严重程度评分、创面愈合时间、一期手术成功率、治愈率及复发率。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目测类比评分、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肛门失禁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一期手术成功率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填塞修复高位肛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程短、治愈率高和不损害肛门功能及外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郭敏  杨江槐 《中国临床康复》2012,(48):8948-8952
背景:以往研究多为全程止血带技术与骨水泥黏合假体时应用止血带的中途止血带技术作临床比较。目的:观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全程运用止血带和关闭切口前放松止血带电凝及骨蜡止血方法结合自体血回输对置换后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及患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其中30膝应用全程止血带技术(止血带组),30例关闭切口前放松止血带,电凝及骨蜡止血(电凝止血组),置换后两组均安放自体血回输器,通过比较两组的出血量、引流量、置换后临床症状及功能的KSS评分等对两种止血带使用方法的早期临床效果加以评价。结果与结论:两种技术置换中出血量止血带组(50±10)mL少于电凝止血组(180±120)mL(P〈0.05);引流量止血带组(237±83)mL少于电凝止血组(285±215)mL(P〈0.05)。早期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关节血肿发生率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别不显著。结果提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关闭切口前电凝止血较全程止血带技术出血较多,置换后引流量也较多,置换后早期临床症状及患肢功能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产科手术患者362例为观察组,采用针对性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加强培训、控制手术间人数、控制出入次数、提高手术配合;同时选取同期所收治的产科手术患者362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中实施与手术室感染有关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甲状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口服葡萄糖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旨在减少甲状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98例行甲状腺癌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为试验组,采用随机分组法将试验组患者分为试验组1与试验组2,选取2016年1月—12月52例行甲状腺癌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1术前口服温开水,试验组2术前口服5%葡萄糖溶液,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禁食禁水方法。分别比较3组的血糖、血清C反应蛋白、咽喉疼痛程度、切口感染率、切口延迟愈合率等指标。 结果 血糖方面,试验组1及试验组2术晨口服液体2 h后血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血糖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C反应蛋白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 d血清C反应蛋白与试验组1、试验组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喉疼痛方面,对照组与试验组1、试验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与试验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切口延迟愈合、口渴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口服5%的葡萄糖溶液不增加甲状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后血糖,能减轻患者的咽喉部疼痛与口渴感,能降低术后应激,减少患者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