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广斌 《光明中医》2013,28(2):364-365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900年由Russell首先提出。其临床特点是双下肢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和贫血症状。本病通常在40~60岁发病,男女相当,白种人多见,其中70%~95%恶性贫血患者伴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相似文献   

2.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该病在我国散发,临床少见,表现多样且不典型,易致失诊、误诊[1]。  相似文献   

3.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缺乏造成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因累及脊髓后索和侧索而得名。临床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感觉性共济失调、周围神经损害征等[1]。严重时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亦可受累,多伴有巨幼细胞性贫血。本病属中医痿症范畴。现有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立存  崔远武 《新中医》2008,40(5):110-111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患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无性别差异,隐袭起病;一般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之前有贫血、倦怠、腹泻等病史,临床表现多为双下肢无力、发硬和动作笨拙、步行不稳、踩棉花感,以及随后出现的手指、脚趾末端感觉异常,对称性刺痛、麻木和灼烧感等.  相似文献   

5.
正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由体内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后索及锥体束,严重时大脑白质、视神经亦可有不同程度的受累[1]。SCD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为双下肢麻木或无力、深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周围性感觉障碍等,并伴有头晕、二便障碍、视力减退等[2]。该病发病率低、误诊漏诊率高,容易与多发性硬化(MS)、韦尼克脑病(WE)、吉  相似文献   

6.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时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亦可受累.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多见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笔者2001-2006年收治11例SCD患者,均未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退变性疾患,亦是导致脊髓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脊髓受损后导致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是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1-2]),但临床上也常见到脊髓压迫严重,而临床表现较轻,甚或没有的情况~([3]);正常人随年龄增长,颈椎退变、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的数量、严重程度和节段数量均增加,其中5.3%出现脊髓压迫,甚至核磁检查时表现为高信号(2.3%),  相似文献   

8.
正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临床表现以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为主,常归属于中医学"痿病"范畴[1]。SCD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SCD发病率较低且起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  相似文献   

9.
正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转运或代谢的障碍,导致其在体内含量不足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严重时大脑皮质、视神经和周围神经有不同程度受累,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缺失、痉挛性瘫痪、感  相似文献   

10.
<正>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时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亦可受累~([1])。此病多见于胃大部切除、回肠切除、大量酗酒伴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亦见于营养不良、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叶酸缺乏、血液运铁蛋白缺乏等。镜下表现为髓鞘的肿胀、断裂,随后轴突变性,脱失,轴突变性的结果可继发前角细胞甚至大脑白质变性~([2])。初期病变病灶多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脊髓空洞症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空洞症 (SM)是一种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性脊髓变性疾病 ,主要累及颈髓 ,也可向上至延髓或向下至胸髓甚至腰髓。临床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节段型分离性感觉障碍 ,肌肉萎缩及植物神经异常等。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目前西医尚无特异疗法。中医药治疗脊髓空洞症有一定疗效。现将近 10余年中医药治疗脊髓空洞症的有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1 脊髓空洞症的病因病机对于脊髓空洞症大多医家将其归属痿证、痹证范畴 ,根据临床主要表现的不同又有风痱、虚劳、肾劳等命名。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多由肝、脾、肾三脏亏虚 ,气血不足 ,髓海不充 ,肌…  相似文献   

12.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又称运动神经元病,主要累及锥体束、脑干和脊髓前角细胞[1],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病变[2],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萎缩及痉挛,为致命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0%以上患者于发病后3年内死亡[3],目前病因未明,临床少见,极易误诊漏诊.石学敏教授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华佗夹脊刺、经筋刺法治疗本病患者1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以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低血糖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糖下降低于正常水平,一般指用氧化酶法测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2.8mmol/L。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综合征川。但由于脑血管病患者交感神经反应减弱甚至消失,对于出现的低血糖反应而不自知,易造成误诊、误治从而贻误病情,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有一部分低血糖昏迷患者无典型whipple三联征,而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1996年6月-2002年6月收治的18例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梗死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由于脊髓损伤造成膀胱功能失调而出现排尿障碍,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等症状,极容易造成泌尿系统感染,兼以由于神经障碍引起尿路粘膜的预防能力降低,因此脊髓损伤患者常可并发尿路感染。长期的泌尿系感染容易导致肾功能的低下、衰竭,影响全身状态,延缓康复进程,甚至继发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采取一系列的康复技术,解决膀胱功能失调,以预防脊髓损伤并发泌尿系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治疗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介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膀胱护理经验。1 .留置导管:对脊髓休克期和处于脱水的多尿期或行尿道手术的患者,应留置导尿管…  相似文献   

16.
运动神经元病(MND)为一组原因不明,选择性地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运动神经核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肢体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共存,而不累及感觉系统、植物神经、小脑功能为特征.以患者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肌肉萎缩、无力,丧失劳动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对于运动神经元病变疾病患者来说,要想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需要依靠科学的康复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SBMA)是以慢性前角细胞变性和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丢失为特点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影响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是位于Xq11-12的AR基因第1外显子N’端的一段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数目异常增多所致[1]。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  相似文献   

18.
该文报道1则滥用一氧化二氮(N_2O)所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例,希望通过该案例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了解滥用N_2O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临床特点,从而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19.
<正>临床中神经系统疾病多以各种运动及感觉障碍甚至伴有营养障碍,因其表现纷繁复杂,多难以明确诊断,故临床以感觉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首要的是准确地进行临床鉴别诊断,这是能取得良好临床治疗效果的前提。脊髓空洞症(SM)是以感  相似文献   

20.
肝性脊髓病(HM)是发生于肝硬化晚期患者的一种特殊、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痉挛性截瘫,无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1]。本病发病率低,缺乏特异诊断方法,预后不良。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重视,避免临床漏诊、误诊,现就我院收治的1例HM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李某,男,51岁。因"神志恍惚,反应迟钝1天"于2013年5月30日门诊以"肝性脑病"收入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