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例1男,35岁,健康体检,检查血常规:血小板26×10~9/L,结果异常,标本无凝集,5 min后重新混匀复查61×10~9/L,5 min后再次复查结果 89×10~9/L,5 min后第4次复查结果136×10~9/L,进行血小板手工计数后结果 131×10~9/L,后又找到患者重新抽血复查血小板,结果 138×10~9/L。例2女,25岁,妊娠终止术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88×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 IL-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化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组当化疗后血小板低于50×10~9/L给予rhIL-1125 ug/kg/d,皮下注射,在化疗后血小板计数从下降最低值升高至100×10~9/L时,停止继续给药;或在给药后血小板计数从化疗后下降最低值开始计算其绝对值≥50×10~9/L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继续或停止给药。对照组出现Ⅲ/Ⅳ度血小板下降时不给予rhIL-11。结果治疗组血小板由最低值恢复至100×10~9/L或绝对值升高50×10~9/L为(5.56±2.39 d),对照组为(8.48±2.71 d)。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良反应为轻微乏力、骨骼及关节肌肉疼痛、恶心。结论rhIL-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计数血小板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与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并与(参考方法)手工法进行比较。结果 3种方法计数血小板均有相关性(P<0.01),血小板计数在(1~300)×10~9/L相关系数>0.97,血小板计数在(1~100)×10~9/L较低范围时,相关系数(r)>0.95。与参考方法比较,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2种方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7,血小板<100×10~9/L时,相关系数为0.95、0.86。结论 FCM计数血小板优于电阻抗法,特别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对化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 (≤ 2 0×10 9/L)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化疗后血小板≤ 2 0× 10 9/L的 81例实体瘤和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周期化疗 ,第 1个周期作对照 ,第 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 6~2 4h皮下注射rhTPO 1.0 μg·kg-1·d-1为用药组 ,连续用药最长 14d。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血清抗rhTPO抗体。结果 用药组血小板最低值及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最低值分别为 13× 10 9/L、12× 10 9/L ,P =0 0 0 2 ;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186× 10 9/L和 12 2× 10 9/L ,P <0 0 0 1)。血小板 <5 0× 10 9/L的持续天数用药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11d和 13d(P <0 0 5 )。血小板恢复至≥ 75× 10 9/L、≥ 10 0× 10 9/L所需的天数用药组分别为 2 1d和 2 4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2 4d和 2 7d(P <0 0 0 1)。血小板输注量用药组少于对照组 ,P <0 0 0 1。用药组和对照组相比 ,化疗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无明显差异。 1例患者产生低滴度血清抗rhTPO抗体。个别患者出现发热、关节痛、头晕、头痛和寒战。结论 rhTPO可减少化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 ,减  相似文献   

5.
两例小红细胞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从而干扰了临床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肝硬化的诊断。现报道如下。病例1:患者,女,27岁,因全身出现紫色斑块,第5次到医院就诊,前4次在当地县医院检查,血细胞分析中血小板结果分别为:245×10~9/L、236×10~9/L、350×10~9/L、310×10~9/L,第5次  相似文献   

6.
患者,29岁,妊娠29周,因间断性牙龈出血10天收入院。入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C 2.36×10~9/L,Hb89g/L,WBC4.1×10~9/L,血小板(PC)27×10~9/L,IgG 25μg/L,IgM 18μg/L;血清铁蛋白56μg/L,游离铁蛋白2.45μg/L。骨髓报告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比值形态正常:红系增生活跃,比值增高;全片见巨核细胞13个,血小板少见。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既往无血小板减少,考  相似文献   

7.
王小燕  吴军  胡永伟 《上海医学》2007,30(7):565-566
一、案情摘要患者女,因上腹部疼痛6d、加剧3d于2005年11月29日收住某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12月4日10:50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持续约1min。经神经内科会诊后于11:45转入神经内科。14:10患者突发全身抽搐,神志不清,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约持续20s后缓解。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2.2×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0.62,血红蛋白69.8g/L,血小板计数6.14×10~9/L,葡萄糖18.04 mmol/L。19:30请血液科会诊。内科专家讨论认为,昏迷原因首先考虑脑出血或蛛网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连续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9例初治ITP患者,男53例,女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仅使用泼尼松治疗,泼尼松用法为起始剂量1 mg/kg/d。试验组在应用泼尼松基础上联合应用rhTPO 1.5万U/d×14 d;继之1.5万U,biw,用至90 d。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有效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第8、15,22、30、180 d,试验组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检测结果分别为105±91×10~9/L对67±68×10~9/L(P=0.011);164±112×10~9/L对93±68×10~9/L(P=0.000);161±83×10~9/L对115±74×10~9/L(P=0.002);145±64×10~9/L对115±64×10~9/L(P=0.012)和124±54×10~9/L对101±66×10~9/L(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及第90 d,两组血小板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泼尼松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且第15、22、30、90 d,试验组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应用rhTPO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治重症ITP患者,起效迅速,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可减少泼尼松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9.
有输注血小板适应证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如有证据表明不能有效地提高血小板计数,则定义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本文就其病因、诊断和治疗于以综述。1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判定CCI可简单地判断疗效:患者输注后血小板增量(输注后血小板数×10~9/L-输注前血小板数×10~9/L=增量×10~9/ L)除以输注血小板的数量(成年人血小板的输注量通常在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典型肺炎(SARS)的血常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SARS病人的血常规特点,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SARS患者的白细胞多数正常或减低(80.2%);淋巴细胞可减少[百分比(22.8±11.5)%,绝对值(1.68±0.38)×109/L];单核细胞可增高[百分比(10.2±5.4)%,绝对值0.75±0.18];部分病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100×109/L占9.4%。SAR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细胞总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面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及血小板压积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 我院收治的SARS病人多数WBC正常或减低,常有淋巴细胞减少,与国内外多数报道相符,但此特点不能作为诊断SARS的确诊或排除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小板减少性孕妇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及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2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孕妇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方式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而定,50×10~9/L采取局麻配合静脉麻醉,50×10~9/L采取硬膜外麻醉,两组另同时接受糖皮质激素波尼松治疗,观察组患者另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两组血小板水平变化、康复时间及出血量进行比较,并对不同麻醉方式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输注后完全反应、部分反应率分别为55.45%、41.58%与对照组43.56%、39.60%比较偏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反应16.83%与观察组2.97%比较显著较高(P0.05);分娩后1、2、3 d两组血小板值较分娩前明显升高,与前一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段比较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5.39±1.05)d、(256.25±82.69)ml与对照组(9.51±2.14)d、(315.28±102.62)ml比较显著较低(P0.05)。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手术应根据患者血小板水平制定不同的麻醉方式,50×10~9/L建议采取局麻配合静脉麻醉,50×10~9/L采取硬膜外麻醉,血小板输注与糖皮质激素可短时间矫正血小板低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慢性再障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较轻.慢性再障外周血象低,需要与三系减少的一些疾病作鉴别,故需要靠实验室检查.下面讨论慢性再障实验室诊断.1 周围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发病早期可有一系列或二系列减少.贫血一般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贫血,也可呈轻度大细胞型或伴有轻度红细胞大小不一.急性再障三系明显减少,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而慢性再障高于以上数值,其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较急性再障高.2 骨髓象  相似文献   

13.
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介绍患儿男性 ,4岁 ,因发现左臀部血肿 3天就诊。门诊查血常规 :白细胞 33 1× 10 9/L ,中性 0 82 ,淋巴0 15,血色素 10 0g/L ,血小板 4 972× 10 9/L ,晚幼粒细胞 1%。入院查体 :面色较苍白 ,浅表淋巴结未及 ,胸骨无压痛 ,心肺无殊 ,腹软 ,肝脏肋下 6cm ,剑突下6cm ,质地偏硬 ,边缘钝 ,无压痛 ,脾脏肋下未及 ,左侧臀部可及 1个暗红色的 1cm× 1cm大小的血肿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入院后查血常规 :白细胞 2 9 5× 10 9/L ,中性 0 6 2 ,淋巴 0 2 7,血色素 10 0g/L ,血小板 50 96× 10 9/L ,出凝血时间正常。血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减少肝硬化患者术前血小板输注疗效。方法以80例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对象,根据PLT水平将患者分为PLT>40~50×109/L组(n=24)和PLT<40×109/L组(n=56)。患者均接受rhTPO连续治疗10 d。结果PLT>40×109/L组患者接受rhTPO治疗后,79.17%(19/24)患者PLT升高达到手术要求(PLT>50×109/L),不需输注血小板;PLT<40×109/L组患者治疗后,71.43%(40/56)患者符合手术要求,无需输注血小板。接受rhTPO治疗患者,在第10 d停止治疗后,PLT水平仍进行性升高,在第12 d达到峰值,在第30 d,PLT水平降至基线水平。结论应用rhTPO可作为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术前血小板输注的替代治疗,可降低患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化疗后血小板计数≤20×10^9/L的25例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周期化疗,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方法,第一周期(对照组)化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时给予输注血小板悬液;第二个周期(治疗组)化疗结束后,在前述治疗基础上,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给予皮下注射rhTP0 15 000 u,每日1次,连续7d,若未见效,最多延长至14 d;血小板计数≥75×10^9/L或血小板绝对数升高50×10^9/L时停药.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最低平均值为12.4±6.7×10^9/L和(10.8±9.0)×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持续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1.3 d和6.5±1.7d(P<0.05).血小板恢复至≥50×10^9/L、≥75×10^9/L、≥100×10^9/L所需的天数治疗组分别为7.4±1.4 d、9.5±1.5d、11.7±1.8 d,短于对照组的10.3±1.6 d、12.4 ±2.0 d、15.4±2.8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为13.0±6.8u,对照组血小板输注量为18.5 ±7.6 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rhTPO能有效促进血小板的恢复,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各类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016年确诊的经化疗初次缓解后巩固化疗的各类急性白血病86例次,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化疗结束后72 h开始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措施处理血小板减少。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化疗后的血小板最低值无明显差异。如血小板检测≤20×10~9/L,可选择输注单采血小板。动态监测血小板恢复情况,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30×10~9/L及≤50×109/L的持续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结果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计数≥50×10~9/L早于对照组;减轻了化疗后血小板的下降程度;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结论 rhTPO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辅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法随机双盲法将7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干预,对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的82.9%(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PLT分别为(165.7±10.8)×10~9/L、(186.4±10.5)×10~9/L,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8.2±11.3)×10~9/L、(126.7±10.8)×10~9/L(P0.01)。两组治疗后Hgb、PT、a PTT、Fb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辅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激素方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明确,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应用血小板生成素(TPO)对8例血小板减少性血液病进行治疗,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3例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2例。TPO剂量为5000U/次,每周三次,肌肉注射,连用8周。结果MDS-RA及ITP患者血小板上升30×10~9/L~62×10~9/L,而CAA血小板上升不明显。本文对TPO治疗MDS-RA、ITP及CAA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ITP、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50名健康人外周血中百分比,同时计算RP绝对值。结果:ITP组RP百分比((32.4±10.5)%)明显高于对照组((9.6±4.6)%)(P〈0.01),RP绝对值((9.1±5.9)×10^9/L)则低于对照组((20.9±13.1)×10^9/L),在治疗明显好转后RP百分比明显降低((11.9±5.7)%),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A组RP百分比((5.8±1.8)%)和RP绝对值((2.2±1.4)×109/L)都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P在IT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且在观察其治疗效果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89-9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输注深低温冻存的自体血小板后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采用化疗方法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80例患者,按照选择的不同血小板输注来源分组:输注经过深低温冻存的自体血小板的40例患者为研究组,皮下注射抗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1(rhIL-11)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率。结果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研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5%,对照组为17.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血小板水平为(51.58±16.34)×10~9/L,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为(68.53±42.15)×10~9/L;对照组治疗前的血小板水平为(51.39±17.05)×10~9/L,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为(57.05±22.72)×10~9/L,两组的血小板水平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小板水平有所改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化疗后输注经过深低温冻存的自体血小板,可以有效缓解其血小板减少症状,同时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