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龄患者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共有60例≥70岁高龄患者进行了冠脉搭桥手术,其中21例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CCABG);39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OPCAB)。分析两组死亡率、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十天左室射血分数(EF)、术前和术后氧合指数(01);术前和术后血肌酐(Cr);手术时间、术后尿量、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用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搭桥的支数、胸液量、输血量。结果:CCABG组死亡共4例(19.05%);OPCAB组死亡仅1例(2.56%)。CCABG组其他并发症有4例(23.53%);OPCABG组其他并发症有4例(10.53%)。当患者EF值〉45%时,两种手术后对EF均提高(P〈0.05),而且二组比较无差异(P〉0.05)。当患者EF值≤45%时,OPCAB组比CCABG组对EF的提高更明显(P〈0.05)。肺的氧合指数术前OPCAB组比CCABG组的低(P〈0.05),术后两组肺的01均降低(P〈0.05),但术后二者01无差异(P〉0.05)。血肌酐术后CCABG组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OPCABG组(P〈0.05)。但术后OP-CAB组血肌酐无明显增高(P〈0.05)。手术时间OPCAB组比CCABG组时间短(P〈0.05);术后每公斤体重24h尿量CCABG组较OPCAB组多(P〈0.05);血管活性药物用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胸液量无差异(P〉0.05)气管插管时间OPCAB组较CCABG组时间短(P〈0.05);搭的桥的支数CCABG组多于OPCAB组(P〈0.05);术后输血量OPCAB组较CCABG组少(P〈0.05)。结论:70及70岁以上患者行冠脉搭桥术对心、肺、肾功能均受影响,但OPCAB组较CCABG组对心、肺、肾功能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少及死亡率低,优点较多。  相似文献   

2.
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峰 《中原医刊》2006,33(17):1-2
目的对比分析99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和87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的疗效。方法对18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ABG死亡1例,OPCAB组无手术死亡;OPCAB组在ICU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CCABG组;但两组在死亡率、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肺部感染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CAB和CCABG均安全可行,疗效确实;OPCAB与CCABG相比,在术后恢复上有一定优势,但还不能取代CCAB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16例冠状动脉狭窄病人分别在全麻下采用体外循环(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OPCAB组)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方法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中通过心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心率。对OPCAB搭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并对OPCAB和CCABG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输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OPCAB术的麻醉能够维持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时间(120±32min),术后呼吸支持时间(6.5±3.6h),ICU停留时间(24.3±8.5h)及输血量(2.5±0.5u)均小于CCABG组。结论:OPCAB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满足手术要求,并相对于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人更早恢复,更省费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年龄≥60岁的冠心病患者15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CCABG组83例和OPCABG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应用中文版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静脉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手术时间、二次开胸率及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输血量、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天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SF-36的社会功能、精神功能、总体活力、情感职能及总体健康评分显著高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SF-36的躯体疼痛、生理功能及生理职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创伤少,术后并发症少,康复时间短等优点,有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法施行冠脉搭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调我院实施冠脉搭桥手术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实施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观察组33例应用非体外循环法冠脉搭桥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搭桥支数、术后苏醒时间、住院费用、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神经系统症状、术后肾功能不全、低心排、围术期死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应用非体外循环法冠脉搭桥术,可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初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地将76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分为OPCAB组(n=46)和CCABG组(n=30).OPCAB组患者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OPCAB组与CCABG组的移植旁路血管数分别为(2.8±0.9)支及(2.7±0.9)支(P>0.05);术后多巴胺使用率为32.6%比70.0%(P<0.05).OPCAB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较少,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观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住院费用较低(P均<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OPCAB组为10.9%,CCABG组为30.0%,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手术中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结论 OPCAB治疗冠心病的初期效果优于CCABG,但其近、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00例单纯冠状动脉多支搭桥患者分别进入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组(CCABG组,n=150例)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组(OPCAB组,n=150例)。两组患者在心绞痛程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肌梗死史和糖尿病、急诊手术和左主干(LM)病变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OPCAB组手术前有脑梗死史和肾功能异常患者的比例明显多于CCABG组(P均<0.05)。所有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CCABG组在常规CPB心脏停跳下进行,OPCAB组用单根心包深吊线,引入一纱条,帮助暴露各冠状动脉分支,采用心脏局部固定器,辅以腔内分流栓,完成远端吻合。所有患者术终行桥血流定量测定。结果:OPCAB组无1例需转成CCABG。所有患者均在心脏侧壁和后壁区域搭桥。两组人均冠状动脉远端吻合数(OPCAB组:3.84±1.06,CCABG组:3.75±0.94)和再血管化指数相似;手术后呼吸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OPCAB组明显少于CCABG组(P<0.05,P<0.01);OPCAB组呼吸功能不全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CCABG(P均<0.05);两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脑卒中、房颤发生率和手术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比研究结果显示,OPCAB可用于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能达到与常规CCABG相似的完全性再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围术期胃黏膜p H值(PH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 O2)、血乳酸(Lac)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月60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按是否进行体外循环(CPB)随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每组30例。观察术前(T1)、术中予鱼精蛋白时(T2)、术后4 h(T3)3个时点PHi、Sv O2、Lac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在T2时,OPCAB组的PHi高于CCABG组,Sv O2低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OPCAB组的胃黏膜PHi、Sv O2高于CCABG组,Lac低于CCABG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OPCAB组患者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CCABG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利于术中胃黏膜和脏器的保护,减少围术期的并发症,减少患者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体外循环(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远期疗效,探索65岁以上老年患者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理化手术方案。方法 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632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由同一术者完成CABG,其中CCABG)组共147例,OPCAB组共485例。根据所有术前变量以1∶1的配对比例在OPCAB组与CCABG组患者中进行配对(n=140)。统计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等近期结果。出院后随访包括全因死亡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重复再血管化)。结果 CCABG组随访成功率为95.00%,随访时间为2~204(122.15±31.73)个月,OPCAB组随访成功率为94.28%,随访时间为6~199(111.59±32.97)个月。10年生存率CCABG组为64.1%,OPCAB组为6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10年MACCE事件免除率CCABG组为52.5%,OPCAB组为60.8%,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375),COX回归分析同样显示是否使用OPCAB技术并不会影响老年患者的远期疗效。结论 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对老年患者全身脏器的影响,近期效果令人满意,与CCABG相比,并不会降低老年患者远期的全因死亡率、MACCE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瞬时血流监测(TTFM)在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组),每组30例。搭桥完毕,循环稳定(体外循环组撤除体外循环)后,分别测量各移植桥血管的血流量和血流比值,并记录其波形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患者按计划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OPCAB组中无中途转为体外循环者;搭桥数:CCABG组121支,OPCAB组108支。两组患者各桥血管的血流量及血流指数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FM有助于CABG术中准确判断吻合桥的通畅情况;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移植均可取得满意的吻合口通畅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肾功能的变化规律. 方法:择期行 CABG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每组30例,分别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并且在术前及术后6、24和48 h测定血肌酐值并计算出肌酐清除率.结果:术后24 h肌酐清除率CCABG组显著低于术前水平(62.7±18.2) ml/min vs (78.8±24.3) ml/min, P<0.05,OPCAB组也显著低于术前水平(72.9±20.5) ml/min vs (81.9±19.7) ml/min, P<0.05,CCABG组显著低于OPCAB组,P<0.05;术后48 h肌酐清除率CCABG组仍显著低于术前水平(68.5±13.2) ml/min vs (78.8±24.3) ml/min ,P<0.05,但OPCAB组已恢复到术前水平.CCABG组肾功能不全(R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OPCAB组(46.7% vs 20.0%, P<0.05).结论:常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CABG相比,前者对肾功能的损害较大,术后更易发生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6月该院心胸外科行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58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体外循环下CABG手术组(A组)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手术组(B组),术后两组均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搭桥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引流量、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术后6个月使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6 min步行试验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结果 B组在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引流量、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优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机辅助时间也明显少于A组(均P<0.05).两组在搭桥支数、神经系统并发症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后,SF-36量袁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显示B组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活力(VT)、情感职能(RE)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6 min步行试验评分也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非体外循环方式更加安全有效,并有助于患者运动能力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入路选择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左胸切口组(41例)与正中切口组(41例),左胸切口组采用经左胸微创小切口实施非体外循环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治疗,正中切口组采用非体外循环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ICU病房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并分别于术后1个月、术后1年对比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左胸切口组的手术时间、ICU病房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1年,左胸切口组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LVEDD、LVEF均明显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左胸切口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正中切口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39%,左胸切口组明显低于正中切口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中切口入路比较,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术的各项手术指标更理想,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孙广平  蒋爱琼   《中国医学工程》2013,(7):92-92,96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探讨瑞芬太尼用OPCAB"快通道"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OPCAB患者20例,ASA II-III级,男16例,女4例,年龄40~64岁,体重52~78 kg,搭桥2~3支。根据术中所用麻醉性镇痛药种类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F组,10例)和瑞芬太尼组(R组,10例)。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体重、EF值、手术时间和冠脉搭桥支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拔管和ICU停留时间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组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麻醉是安全有效的,可满足术后早清醒、早拔管,缩短ICU停留时间,在OPCAB"快通道"麻醉的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出入液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术式出入液量的变化,总结术后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6月至2005年10月连续44例OPCAB及17例CCABG手术临床资料,以同期28例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 ircu lation,ECC)下成人心脏手术作对照,重点统计手术后出入液量的变化。结果OPCA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CABG组,与ECC组相当;术后引流液量与CCABG无明显差别;OPCAB组术后输血率明显少于CCABG组。OPCAB组术中入液量明显少于CCABG组及ECC组,而术后当天及第一天入液量均多于CCABG组及ECC组。OPCAB组术中、术后当天出液量明显少于CCABG组及ECC组,而术后第1、2、3天出液量与CCABG组相当,而多于ECC组。各组手术均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OPCABG与CCABG相比,减少了术中出血,降低了术后输血率,从而避免了异体输血的风险;同时术后不需要刻意利尿及补液,在出入液量管理方面有着不同于CCABG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对高血压患者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血糖变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高血压择期行冠脉搭桥术患者40例,体外循环组(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组)各20例,测定两组患者术前(麻醉前)、术中(手术切皮后1h、2h、3h)、术后(术后2h、术后第一天清晨)的血糖、血浆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时相血糖值均高于术前(P<0.05),并且术后第一天CABG组血糖值明显高于OPCAB组(P<0.01)。两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术中无明显变化,术后第一天显著上升(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术中逐渐下降,术后第一天降至最低(P<0.01),术后第一天CABG组的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OPCAB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加重了高血压患者冠脉搭桥术后的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肥胖患者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结果,并总结围手术期的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的肥胖患者276例(BMI≥30 kg/m2).比较两种手术的时间、搭桥血管支数、术后血红蛋白浓度、术后输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手术的时间、术后血红蛋白浓度、术后输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率、新发房颤率、消化系统并发症、肺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及死亡率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搭桥血管支数、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胸部感染率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够降低肥胖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早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0年7月~2004年12月,128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按手术方式分为非体外循环组(n=56)和传统体外循环组(n=72).将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早期及5年以上远期随访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非体外循环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少于体外循环组,两组搭桥数、住院天数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平均随访6.2年.随访率81%.非体外循环组术后心绞痛再发生率、血管桥通畅率和远期死亡率与体外循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大部分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早期及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王消防  刘磊  杨博  朱军辉 《安徽医学》2019,40(8):902-905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NCAB)、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短期预后。方法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125例实施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ONCAB患者78例,OPCAB患者47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搭桥数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心房纤颤发生率,以及术后3年内动、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的差异。结果 OPCAB组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少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远端桥血管吻合口数量,房颤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资料表明,OPCAB与ONCAB组患者在乳内动脉桥血管、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OPCAB围术期效果优于ONCAB,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率无差别。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左主干病变、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严重合并症患者更适宜选用OPCAB。  相似文献   

20.
冠脉搭桥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脉搭桥心脏手术后患者呼吸机辅助时间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减少冠脉搭桥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期间122例冠脉搭桥手术后转入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的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前左心射血分数(LVEF)、体外循环时间、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入ICU时的氧合指数、红细胞压积和白蛋白水平等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29.23(4—264)小时,病死率为6.56%(8/12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决定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患者术后并发症(P〈0.01)、术中及术后总输血量(P〈0.05)及术中体外循环时间(P〈0.05)。结论采取措施防治冠脉搭桥术后并发症、减少围术期输血量及体外循环时间可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