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缺血后适应是组织、器官缺血后,在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给予一次或多次反复短暂的再灌注停灌注,以期达到减轻组织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对其发现过程、可能机制及在肠道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IPost)在离体小鼠肥厚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2周龄C57/BL小鼠通过主动脉弓缩窄4周建立心肌肥厚模型,利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建立小鼠肥厚心肌I/R模型,稳定灌流10 min后分为3组,空白组(SH组,给予灌流液持续灌流150 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予30 min全心缺血随后再灌注120 min)、缺血后适应组(IPost组,予30 min全心缺血后,采取缺血10 s及再灌注10 s的3次IPost周期,再灌注120 min)。使用微球囊进行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测,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的方法确定梗死心肌面积及生化法测定心肌酶、检测心肌细胞超微结构,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与SH组I、/R组比较,IPost组小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dp/dtmax显著改善,心肌梗死范围减小,心肌酶释放减少,调亡指数显著降低(P均<0.05)。与I/R组比较,IPost组透视电镜下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IPost能通过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少线粒体损伤、抗心肌凋亡而有效地减轻离体小鼠肥厚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离体心脏缺血后适应下血流动力学、心梗面积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12周龄C57/BI。雄性小鼠,利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后适应(IPC)模型。K—H缓冲液临用前配制,方案分正常葡萄糖水平组(NBG组):11.1mmol/L和高葡萄糖水平组(HBG组):22.2mmol/L,其他成分两组一致。IPC采用60min全心缺血,再灌注之前给予3次IPC循环,每次10S,再灌注120min。沿左心房置人顶端球囊测压导管进行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测;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的方法确定心肌梗死范围;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心肌组织RISK信号通路。结果和NBG组比较,HBG组小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收缩压(LVSP)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范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ERK1/2信号通路显著抑制,Akt信号通路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水平血糖较高血糖状态下进行缺血后适应处理更能有效地减轻心肌缺血冉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乳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乳鼠(出生后3~7d)心肌细胞培养3~5d,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N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适应组(PC组),PKCε抑制剂组(PKCI组)。采用pH6.8的D-Hands液饱和氮气和含20%新生牛血清的DMEM液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各组MTT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KCε蛋白表达水平。结果I/R组和PKCI组的MTT比色法检测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和PC组,而LDH活力和MDA含量高于对照组和PC组。TUNEL染色细胞凋亡结果显示I/R组细胞凋亡显著,凋亡细胞核呈棕褐色,而PC组细胞存活状态良好,心肌细胞核多染成蓝色。同时,PKCI组的PKCε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PC组。结论缺血后适应对大鼠乳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PKCε的激活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8.
9.
王飞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12)
目的 探讨硫化氢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60~120 min的方法制备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Weistar大鼠(n=24)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和H2S后适应组(H2S).Sham组为仅穿线,不做结扎;I/R组为先缺血30 min,再灌120 min;H2S后适应组为缺血30 min后,在再灌注之前经股静脉注射NaHS(15μmol/kg).记录缺血及再灌注时心率、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左室收缩末期压(LVESP)及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及左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mmHg/s)等心功能参数,并计算左室发展压(LVDP,LVDP=LVESP-LVEDP).应用伊文氏蓝和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H2S后适应组与I/R组降低了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心律失常评分(P<0.05),使心肌梗死面积减小(P<0.05);同时,心功能参数得到明显改善(P<0.01).结论 H25S后适应能够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在拮抗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恢复大鼠心功能方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细胞保护角度出发 ,研究缺血预适应对家兔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家兔随机分成三组 (每组 8只 ) ,即假手术组、缺血 再灌注 (IR)组 ,缺血预适应 (IP)组。辅以各组家兔血清心肌酶学、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等水平的测定。结果 :IP组心肌酶水平、SOD水平、MDA含量、ET含量、CGRP浓度与IR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IP可降低心肌酶活性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具有增强SOD活力、减少MAD生成的作用 ,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ET减少 ,促进CGRP的释放 ,从而减轻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中药复方及中药有效提取物,能有效的抑制氧自由基的形成,减少胞质内Ca2+,控制炎症反应,从而达到保护损伤心肌、提高心肌细胞生存产率的目的。因此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药,对预防和保护MIR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缺血后处理是指在心肌再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再灌注/缺血的循环,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它具有同缺血预处理相似的心肌保护效应。后处理的这些保护作用可能和内源性活性物质如腺苷、一氧化氮和阿片肽增多、蛋白激酶的活化、线粒体的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道关闭有关。现就缺血后处理的发现、心肌保护机制和临床应用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在减轻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2只健康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组(I/R)、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缺血后处理+5-羟葵酸组(I-postC+5-HD)。采用结扎左冠前降支30 min/复灌60 min的方法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并比较各组动物在缺血前、缺血30 min、复灌60 min时LVSP和LVEDP值、血浆CK活性和MDA含量,测定心肌缺血和梗死面积。结果在复灌60 min时,与I/R组相比,I-postC组LVSP明显升高(P<0.05);LVEDP明显降低(P<0.05);血浆CK活性明显降低(P<0.05);血浆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比较I/R组和I-postC+5-HD组LVSP、LVEDP、血浆CK活性和MDA含量未见明显差异,梗死面积也未见差异。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提出的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理论、新途径。它通过抑制线粒体膜通道孔的开放,激活再灌注损伤补救激酶系统,抑制氧自由基的暴发及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减轻钙超载等,最大程度地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缩小心肌的梗死面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功能等。因此,缺血后处理将在器官移植、血管成形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血液稀释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只健康家兔随机等分为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等容血液稀释治疗组,观察血液稀释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结果显示血液稀释组的LVSP、±dp/dtmax、全血GSH-PX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01);其LVEDP、ECG的∑ST段电压和Hct、血浆MDA的含量以及血浆CK、AST、LDH-L、α-HBDH的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提示血液稀释对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1,8,10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IL)-1,8,10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结果在MIRI的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因子(CK)的大量释放,其中促炎因子IL-1和IL-8可通过介导炎症反应,促进心肌细胞凋亡以及促进NO合成,直接损害心肌等机制加重MIRI。而抗炎因子IL-10则通过抑制多种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下调MIRI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MIRI。结论在MIRI的过程中,IL-1和IL-8对心肌有致损作用,而IL-10则具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心肌缺血的再灌注治疗一方面恢复了心肌的血供,另一方面可能加重缺血心肌的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以来是心血管医疗工作者的焦点问题。在保证再灌注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如何减少再灌注损伤,国内外研究者们历经了艰辛的探索,相继提出了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药物预适应-心肌缺血后适应-心肌药物后适应的概念。该文就当今这一研究新热点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和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凋亡的现象。如何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已成为心肌保护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综述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证据、可能的相关机制、参与调节的相关基因分子和信号转导、以及初步阐述了目前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方法(缺血预适应和药物预适应)。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尽早恢复脑组织的供血供氧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手段,但脑组织恢复血氧供应后,却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线粒体作为能量产生的重要细胞器,对神经元的存活极为重要。在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众多潜在机制中,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开放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机制之一,mPTP是介导脑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的关键节点,该文系统地综述mPTP和I/R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