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研究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①是否是独生子女对网络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77,P=0.009<0.01);②户口类型对网络成瘾倾向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76,P=0.037<0.05);③人际交往中的异性交往(t=2.500,P=0.014<0.05)、交谈行为(t=2.236,P=0.027<0.05)、待人接物(t=3.100,P=0.002<0.01)3个维度对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④人际关系(待人接物和异性关系)在网络成瘾的影响路径中起了中介变量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研究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①是否是独生子女对网络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77,P=0.009〈0.01);②户口类型对网络成瘾倾向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76,P=0.037〈0.05);③人际交往中的异性交往(t=2.500,P=0.014〈0.05)、交谈行为(t=2.236,P=0.027〈0.05)、待人接物(t=3.100,P=0.002〈0.01)3个维度对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④人际关系(待人接物和异性关系)在网络成瘾的影响路径中起了中介变量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350名郑州市的大学生为被试,运用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分别在是否单亲家庭(t=3.079,P<0.001)、是否担任班干部(t=-2.04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攻击性认知分别在性别(t=1.870,P<0.05)、是否单亲家庭(t=2.653,P<0.01)、是否担任班干部(t=-2.24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攻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大学生的攻击性在性别、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攻击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的状况,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成人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状况及其与人际交往状况之间的相关。结果①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惧怕型(47.7%),其次是冷漠型(24.4%),专注型和安全型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6.3%,11.6%);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的回避维度和人际交往的交谈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5.770,2.745,P<0.05);③除待人接物与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外(r=0.050,P>0.05),交谈、交际与交友和异性交往均与依恋回避显著相关(r=0.305,0.287,0.349,P<0.01),且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均显著相关(r=0.234,0.331.0.433,0.250,P<0.01);④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29,P<0.001)。结论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的状况,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成人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状况及其与人际交往状况之间的相关.结果 ①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惧怕型(47.7%),其次是冷漠型(24.4%),专注型和安全型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6.3%,11.6%);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的回避维度和人际交往的交谈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5.770,2.745,P<0.05);③除待人接物与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外(r=0.050,P>0.05),交谈、交际与交友和异性交往均与依恋回避显著相关(r=0.305,0.287,0.349,P<0.01),且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均显著相关(r=0.234,0.331.0.433,0.250,P<0.01);④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29,P<0.001).结论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安全感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攻击性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6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t=2.28,P0.05),男性攻击性水平高于女性攻击水平;②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20,P0.001),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0.42,P0.001);③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确定控制感对攻击性有一定的预测作用(F=19.19,P0.05,R2=0.246)。结论生活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倾向;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对于攻击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自尊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际交往综合量表了解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采用自尊量表了解女大学生自尊状况,并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总体得分较低,具有年级的差异性(t=4.43,P<0.01);②人际关系4个维度中,待人接物困扰不具有年级的差异性(t=0.97,P>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以及气质因子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气质类型测试问卷对137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状况和气质因子进行测查。结果 148.18%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困扰,其中在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最严重,占总人数的56.93%,其次分别为交谈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待人接物困扰;2气质各因子均与总体人际困扰呈显著相关(P0.05);3多血质因子(Beta=-0.18,P0.05)、胆汁质因子(Beta=0.25,P0.01)、抑郁质因子(Beta=0.44,P0.01)对人际交往困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不理想,多血质因子、胆汁质因子、抑郁质因子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为家校共育共同提升大学生共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潍坊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中随机抽取33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SPSS 19.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在性别方面上,父母严厉、惩罚维度存在着明显差异(F=11.728,5.914;P0.01),且与是否是独生子女存在交互效应(F=4.451,5.087;P0.05),同时其与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三者间也存在交互效应(F=3.981,8.117;P0.05)、父亲偏爱维度在性别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且与生源地存在交互效应(F=8.957,7.466;P0.01);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父母偏爱维度(F=29.377,16.603;P0.001)、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维度(F=7.483,4.852;P0.05)差异显著,且均和生源地存在交互效应(F=12.119,5.122;P0.05);在生源地方面,母亲偏爱维度存在显著差异(F=4.267,P0.05),且父母过分干涉维度上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都存在交互效应(F=12.361,5.147;P0.01);对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分析中得出:共情能力在性别这个因素上主效应差异极其显著,女生显著高于男生(F=17.893,P0.001),而在其余两个因素上主效应均差异不显著,多因素交互效应分析得出: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两者的交互效应差异显著(F=5.123,P0.05),其余因素交互效应不显著;家庭教养方式对共情能力的回归分析得出:6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对共情能力有正预测作用的是父母情感温暖、理解(t=7.941,9.532;P0.001),对共情能力有负预测作用的是父母严厉、惩罚和父母拒绝否认(t=-8.347,-8.148,-6.113,-6.268;P0.001)。结论:家庭教养方式能有效预测大学生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了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社会支持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方法:以某市3所学校的309名初中生为被试,构建线性模型,分析社会支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结果:在社会支持中,家庭支持维度(t=-2.60,P0.05)和其他支持维度(t=-2.54,P0.05)的男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同时在认知情绪调节中自我责难维度(t=2.03,P0.05)和责难他人维度(t=3.52,P0.01)的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在家庭支持维度(t=22.57,P0.01)、朋友支持维度(t=6.53,P0.05)与其他支持维度(t=-12.12,P0.01)上,不同年级获得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在躯体攻击(t=-16.00,P0.01)、敌意(t=-12.05,P0.01)和愤怒情绪(t=-10.08,P0.01)维度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初中生的朋友支持和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