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在肠道与大脑间的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肠上皮屏障和肠道神经免疫系统,还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参与维持脑内稳态。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系统,也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前驱性非运动症状。其病理标志物——α突触核蛋白可能以朊蛋白样的方式从肠道扩散到大脑,表明肠道参与PD的病理过程。PD患者的肠道菌群表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说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PD的进展,但其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探索。目前,以肠道菌群为基础的粪便微生物移植疗法成为研究热点,其可能为PD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与正常肠道菌群相比,PD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紊乱的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物破坏肠黏膜上皮,提高肠黏膜通透性,直接或间接影响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Toll样受体通过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产生炎症反应,进一步诱导小胶质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神经毒性作用。PD病理学标志物Lewy体中的α-突触核蛋白受肠道菌群影响,从肠神经系统移动到中枢神经系统,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脑内小胶质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总之,肠道菌群紊乱在P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肠道菌群在PD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非运动症状病变。便秘是PD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也可早于PD运动症状出现,影响着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PD发病相关,且与胃肠道功能关系密切。针灸治疗具有其独特优势,并对肠道菌群有双向调节作用。本文围绕帕金森病便秘、肠道菌群以及针灸三者的相关性,对近10年的文章进行检索。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针灸在帕金森病便秘治疗上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 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变性、死亡,以及在残存的神经元胞浆中出现以α-突 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为主要成分的淀粉样蛋白包涵体--Lewy小体. 已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α-SYN的异常聚集在PD的发病和Lewy小体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 用,而parkin、synphilin-1、14-3-3、agrin、tau等蛋白通过与α-SYN相互作用影响了α-SYN的异常聚集.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退变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在临床上患者以静止性震颤和肌强直等运动障碍为主,常伴有胃排空延迟、便秘等胃肠道功能障碍,且这些消化道症状常早于运动症状。最近研究发现PD与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存在密切关系,且肠道菌群能影响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成熟过程与功能,因此有学者提出PD可能起源于肠道,提出"脑-肠-微生物群轴"这一新概念,从新的角度去认识PD的发病机制,并为其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在患者的黑质-纹状体通路中,脑中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脑内多巴胺合成减少,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发生一系列功能障碍。其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且发病机制复杂,氧化应激、线粒体障碍等机制的学说广泛被大众接受。由于PD发病机制不清楚,所以目前可以从根本上治疗PD的方法并未出现。药物与手术治疗仅仅能缓解患者的症状,难以彻底地治疗PD。一种名为细胞治疗的方法通过向患者脑内移植细胞修复受损DA神经元为P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通过对P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在P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肠道微生态可通过"肠-脑轴"作用于中枢系统,产生一系列的精神心理疾病。肠道微生物在饮食质量和抑郁障碍中可能起到中介作用,饮食质量较差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可能会诱发和加剧抑郁症状,而饮食质量提高能够避免抑郁症状。在儿童自闭症的研究中,肠道微生态也有其重要作用。5-羟色胺(5-HT)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大脑发育过程需要大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备受关注,肠道和中枢神经之间存在双向通信系统即"肠-脑轴",沿着"肠-脑轴"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肠道菌群至少可通过迷走神经、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途径参与脑功能的生理和病理进程,但如何动态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代谢功能,进而维持正常脑神经功能甚至防治脑神经退行性疾病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医药能促进肠道菌群的自我恢复,维持肠道正常微生态平衡,这为动态调节肠道菌群提供了重要的操作手段。本文就肠道菌群影响脑神经功能途径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影响脑神经功能机制,拓展对脑活动调控机制的认识,探索中医药对肠道菌群调节的作用机制及途径,为防治脑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脑-肠-菌轴(BGMA)在其病理生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脑-肠与肠道菌群交互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影响胃肠道运动、感觉、分泌等功能,进而引起排便异常。天枢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健脾和胃、调神的功效,为针灸临床治疗FC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天枢穴对该病的影响机制可能与调节BGMA有关,包括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化,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调节脑肠肽的分泌以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过度表达等。该文从BGMA角度探究脑-肠轴、肠道菌群与FC的发病关系,总结探讨天枢穴治疗FC的内在机制,以期为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PD)是神经系统常见的变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而非运动症状中的疼痛因为给患者带来痛苦而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PD疼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PD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关,或与两大疼痛传导系统的损害有关.而对于PD疼痛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也有相关手术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