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血尿酸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痛风急性发作期血尿酸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的发生频率,比较在急性期及间歇期的血尿酸水平。方法:观察了27例痛风患者,急性发作共39次,检测急性期主间歇期的血尿酸水平,结果:急性发作期血尿酸正常者占38%,急性发作期血尿酸水平低于间歇期,P<0.05,结论:强调痛风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比间歇期血尿酸低,诊断时血尿酸正常不可否定痛风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认知功能、炎性因子及神经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2月重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首次诊断为PD的患者作为PD组(n=100),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n=80)。采集2组空腹血测定尿酸、炎性因子、神经细胞因子的水平,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MoCA)量表评价认知功能。结果 PD组患者的血尿酸、BDNF、GDNF、EGF、IGF-1的水平以及认知功能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t/P=15. 839/0. 000、23. 020/0. 000、15. 348/0. 000、20. 210/0. 000、11. 135/0. 000、19.313/0.000),血IFN-γ、IL-1β、IL-6、YKL-40、sTNFR-1的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P=26. 466/0. 000、40. 910/0. 000、27.475/0.000、19.761/0.000、14.311/0.000);PD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IFN-γ、IL-1β、IL-6、YKL-40、sTNFR-1水平呈负相关(r/P=-0.614/0.007、-0.551/0.014、-0.476/0.022、-0.535/0.016、-0.418/0. 028),与BDNF、GDNF、EGF、IGF-1的水平以及认知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P=0. 552/0. 014、0. 489/0. 020、0.452/0. 025、0. 591/0. 011、0. 394/0.031)。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水平降低与认知功能损害、炎性因子及神经细胞因子异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糖控制对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控制血糖对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胰岛素治疗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于入ICU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显著降低了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降低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有利于减轻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血清的蛋白质组学识别有炎症功能的蛋白质信号,为临床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寻找生物标志物。方法: 运用RayBiotech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并筛选10例AGA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标本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确定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注释及信号通路的富集。ELISA法检测差异蛋白质在60例AGA患者和60名健康志愿者中的表达。构建ROC曲线以评估差异表达蛋白质对AGA的诊断价值。结果: 确定了AGA患者4种表达差异最显著的蛋白质,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TNF R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1β)、IL-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蛋白质与炎症、代谢及细胞因子通路等相关。AGA患者和健康者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M-CSF预测AGA的AUC为0.657(95% CI:0.560~0.760),敏感度为68.33%,特异度为50.00%;IL-8预测AGA的AUC为0.994(95% CI:0.980~1.000),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61.67%;MIP-1β预测AGA的AUC为0.980(95% CI:0.712~0.985),敏感度为95.00%,特异度为98.33%;TNF RⅡ预测AGA的AUC为0.965(95% CI:0.928~1.000),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10.00%。结论: 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可以识别AGA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AGA的风险预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痛风茶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口服,75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痛风茶饮用,1袋/次,3次/d,两组均连续服药10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炎积分,关节疼痛缓解时间,关节红肿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关节炎积分观察组1.58±5.09分,对照组3.17±5.84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关节炎积分均降低(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炎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疼痛缓解时间(23.59±12.43 h)、关节红肿消失时间(61.27±24.61 h)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血UA、CRP、ESR、IL-1、IL-6及IL-18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UA(312.17±86.64 μmol/L)、CRP(7.08±7.21 mg/L)、ESR(15.41±16.48 mm/h)、IL-1(22.17±8.73 ng/L)、IL-6(21.91±11.47 pg/mL)及IL-18(48.36±12.49pg/m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中出现轻度胃脘不适3例(1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茶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血清CRP、IL-1、IL-6、IL-18水平及抑制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马勇军  周兴伟  张坤  容亚娟  李娟 《海南医学》2023,(24):3614-3617
目的 探讨不同肌骨超声特征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及其与病程、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在安康市中医医院风湿免疫科治疗的11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肌骨超声检查,根据患者肌骨超声表现分为无聚集体组32例、聚集体组41例和痛风石组37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肌骨超声特征表现;检测并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1型胶原蛋白交联羧基末端肽(CTX)、Wnt抑制因子Dickkopf1 (DKK1)、骨钙素N端中段(OC-NMID)、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骨代谢指标与病程和血尿酸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脂血、高血压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石组患者的病程、血尿酸水平明显长于或高于聚集体组及无聚集体组,且聚集组明显长于或高于无聚集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聚集体组患者关节内未发现点状强回声、双轨征、聚集体痛风石或骨质破坏的情况,聚集体组患者的关节内可见点状强回声、双轨征,但未发现痛风石和骨质破坏,痛风石组患者的关...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以侵犯小关节为主的炎性疾病。国内外对细胞因子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IL-8和IL-10的研究,有资料显示RA病人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细胞因子在疾病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不同病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IL-1β,SIL-2R,IL-6,IL-8和IL-10水平的检测,旨在探讨它们与RA的关系,为R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慧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9):1029-1032
目的 观察痛风性关节炎(G A)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表达情况,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GA患者痛风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GA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组49例与缓解组3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测定,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G...  相似文献   

9.
10.
宋欣丽 《医学综述》2007,13(19):F0002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异质性疾病,是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和嘌呤代谢障碍,导致血尿酸增高引起机体组织受损的疾病,临床主要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和特征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可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收集西安市第五医院近几年治疗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2例病例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调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滑膜功能的效果.方法:将36只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平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与右美托咪定组,分别给予1 mg/kg 0.9%氯化钠溶液、1 mg/kg秋水仙碱与1 mg/kg盐酸右美托咪定灌胃,1次/d,连用14 d.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及滑膜功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痛风性关节炎是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引起尿酸钠(MSU)晶体沉积于关节软组织引起关节剧烈疼痛的一种炎症疾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发现在大量趋化因子包括C5a、C3a、LPS,及一些小分子蛋白超基因家族趋化因子如IL-8等作用下,被细菌、内毒素、免疫复合物、补体、氧自由基、白介素类及E-选择素等粘附分子激活的PMN与血管内皮细胞(VEC)粘附并进入组织中,向炎症部位的游走,相互产生作用,导致疾病。  相似文献   

13.
黄云鸿  董维平  王煜非  吴艺捷  彭永德 《上海医学》2006,29(4):207-210,T0001
目的了解促炎细胞因子对成人胰岛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将成人胰腺分离、纯化所得的胰岛细胞分为对照组、白介素(IL)-1β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组、联合组(联合应用IL-1β和TNF-α),予相应细胞因子刺激5 d后,分别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末端标记法(TUNEL法)、丫啶橙和碘丙啶(AO-PI)染色、胰岛素释放试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比较其凋亡率、坏死率、胰岛素分泌功能和 Fas表达。结果联合组胰岛细胞死亡率明显增高,且以凋亡为主,Fas表达增加,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而IL-1β组和TNF-α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培养的成人胰岛细胞在IL-1β和TNF-α共同诱导下发生凋亡, 胰岛分泌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5例RA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IL-1、IL-6、IL-8和TNF-a在RA患者中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提示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是对观察R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调控功能又一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A)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GA患者8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依托考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拟中药方进行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离心提取血清,分别测定血尿酸(UA)、红细胞沉降率(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化酶-2(COX-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并进行关节症状、体征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UA、ES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1β、COX-2、IL-6、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能够通过抑制急性GA患者机体炎症反应而阻断或减轻关节局部炎性反应,从而抑制病程的发展,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痛风茶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加别嘌醇片口服,100 mg/次,3次/d;观察组采取基础治疗加痛风茶饮用,1袋/次,3次/d,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不良反应情况、血尿酸(UA)、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6周、12周各项症状积分均有所降低(P均<0.05),两组治疗后6周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观察组治疗后12周各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6周、12周UA、ESR、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但两组治疗后6周UA、ESR、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观察组治疗后12周UA 325.47±18.73μmol/L、ESR 13.82±3.36 mm/h、CRP 3.33±3.29 m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6周、12周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水平均有所好转(P均<0.05),但两组治疗后6周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观察组治疗后12周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茶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确切,能有效降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UA、ESR、CRP、高黏血症状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嘌呤代谢紊乱,使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OL—1,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8)]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5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IL—1、IL-6、IL-8和TNF-a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较正常对照纽明显增高。结论:提示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是对观察R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调控功能又一纽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正>痛风性关节炎是一个以具有自限性和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的无菌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机制十分复杂,关节内尿酸浓度过饱和形成结晶,作为异物进而触发机体固有免疫反应,导致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反应,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及自我缓解机制还不是很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  相似文献   

19.
伏气致病与痛风性关节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气,亦即伏邪。伏气致病有狭义广义之分。前者多指天地间之邪毒,包括今所称之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潜藏于机体之内,过时而引发相关疾病;后者指体内所产生的诸多内毒,留滞于人体内的诸如滞气、瘀血、痰涎、积食、虫积、结石、内寒、内热等继发致病因素,乃至潜伏之肿瘤基因等所致疾病。伏气致病不单为温热病,还包括诸多内科、儿科、皮肤科等杂病,都是伏气致病学说的内容。痛风,现代医学认为系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并发症。在痛风性急性关节疼痛未发作前,患者往往有血尿酸增高,但可以持续多年而无症状。这在中医似可称之为伏邪。下文就伏气致病与痛风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与临床的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饮食护理,以减少痛风性关节炎并发症及复发; 方法:将我院21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11例,对照组10例,给予多饮水、正确选用低嘌呤食物、选择宜用的食物、加强健康教育意识; 结果:80%患者通过饮食护理,可预防其急性发作; 结论:饮食护理对痛风性患者起到重要作用,治疗时明显减轻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日,减少药物用量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