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9年5月16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分会主办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编写启动会在京召开,该共识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分会主任委员、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反流病科创建者汪忠镐院士与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反流病科主任吴继敏教授共同发起,中华医学会消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5月16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分会主办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编写启动会在京召开,该共识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分会主任委员、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反流病科创建者汪忠镐院士与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反流病科主任吴继敏教授共同发起,中华医学会消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5月16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分会主办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编写启动会在京召开,该共识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分会主任委员、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反流病科创建者汪忠镐院士与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Nissen-Rossetti胃底折叠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Niss...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病密切相关,近年来反流导致的黏膜损伤与Barrett食管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DNA损伤及修复过程直接参与了反流导致的黏膜损伤修复,并可能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已有临床试验证实胃食管反流可直接导致食管黏膜的DNA损伤修复,部分参与DNA损伤修复的蛋白能调控食管上皮细胞肠化生。因此,从胃食管反流病产生的DNA损伤应答来深入研究Barrett食管的发生机制,从分子水平防治Barrett食管是临床研究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近年胃食管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的证据及与DNA损伤应答机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门诊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轻度19例,中度7例,重度4例。经治疗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结论减少反流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强化食管黏膜的防御机能,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1背景2006年,笔者之一经反流监测和抗反流药物治疗后初步判断自身的严重哮喘可能是由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引起,在抗反流手术治疗后,致命性的症状得到完全控制,并停用所有抗哮喘药物。由此相继建立了GERD专科和多学科学术组织,在研究和实践中推动并见证了GERD从一个相对局限的消化内科疾病,到逐渐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咳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食管外症状之一,其发生机制包括微吸入、咽喉反流和神经反射。目前可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排除呼吸道病因及寻找胃食管反流相关证据,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内镜下射频治疗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根据食管黏膜是否发生损伤可将该病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三种类型.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呼吸训练法、Shaker训练法、下颏抗阻力(CTAR)训练法、膈肌生物反馈训练法等康复疗法对GERD患者进行治疗,有效地减少了其对抑酸药物的依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Hp,对比分析Hp感染率。结果对照组Hp阳性率为60.87%,观察组为36.9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各级患者的Hp阳性率没有差异,治疗后75%的患者复发,其复发率与Hp阴性患者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表现出负相关性,Hp感染患者的胃食管反流发病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肥大细胞及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关系。方法 27例非糜烂性反流病、30例糜烂性食管炎患者与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行胃镜,24 h食管p H值监测检查。于齿状线上方2 cm处取活检,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间隙,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测肥大细胞数量。结果健康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组与糜烂性食管炎组的鳞状上皮细胞间隙、肥大细胞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糜烂性反流病组和糜烂性食管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糜烂性食管炎、糜烂性食管炎患者食管黏膜上皮中的肥大细胞数量增多,上皮细胞间隙增大,两者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过度嗳气是常见消化道症状,可孤立存在,也可伴随胃食管反流病发生。通过pH阻抗监测可将嗳气分为胃嗳气和胃上嗳气,过度嗳气主要以胃上嗳气增多为主。胃上嗳气是一种行为障碍,同时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认知行为治疗、抗反流手术、利福昔明均对过度嗳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管状胃对食管癌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的5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两组均为25例。实验组通过管状胃吻合术治疗,参照组通过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食管腔p H监测情况、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参照组24 h酸反流次数、p H4总时间、最长酸反流持续时间、5 min酸反流次数比较,前者均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4%,参照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通过管状胃吻合术治疗,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胃食管反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青壮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胃镜检查资料。结果519例患者中以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内镜下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黏膜增粗糜烂,其中单纯反流性食管炎492例,合并食管溃疡10例,食管裂孔疝5例,Barrett食管12例。年龄组成上以31~50岁最多,占69.75%;低年龄段组患者食管炎症多较轻,高年龄段组患者食管炎症多较重。结论青海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渐趋年轻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1个月后,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治疗7周左右,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全部消失,持续巩固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对患者展开1个月的随访,发现无1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由于老年胃食管反流病容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等情况,所以应全面做好对该疾病诊断与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第4届马斯特里赫特/佛罗伦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管理共识会议,由来自24个国家的44名专家对2010年H.pylori临床作用的关键部分进行积极地讨论并形成了新的第4版共识[1]。主要内容涉及:诊断和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聚焦在消化不良、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的应用,胃食管反流病及感染的肠外表现;H.pylori感染的诊断性测试与治疗;胃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埃索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对照观察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11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情况与胃镜检查下病情恢复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8.2%,对照组患者则为83.6%,两组患者数据经对比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在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治疗中效果优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伴或不伴食管损伤与食管动力及酸反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患者75例,分别进行胃镜检查、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及进食标准试验餐后的动态食管pH检测。比较伴食管损伤组和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之间的食管动力及餐后酸反流时间之间的差异,并比较酸反流组患者与非酸反流组患者之间食管动力的差异是否有显著性。结果伴食管损伤组与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基础值、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残余平均值、食管蠕动传播速度、食管pH<4的时间及食管pH<4的Demeeste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的食管收缩幅度大于伴食管损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酸反流组与非酸反流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基础值、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残余平均值及食管蠕动传播速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酸反流组患者的食管收缩幅度弱于非酸反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食管蠕动性收缩功能可能与食管损伤及酸反流有关,但是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与食管损伤及酸反流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和胃通降汤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经胃镜等临床检查确诊并且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29例),观察常规西药治疗和和胃通降汤治疗的效果并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9%和93.1%,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6.2%和73.1%;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为6.9%(2/2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1%(6/2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通降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确切,能够使患者的泛酸、烧心、反食等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对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分析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沙比利口服,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同时配合腹针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75.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西药治疗比较,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更好,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