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四肢软组织神经鞘瘤MRI表现及临床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临床资料完整的16例四肢软组织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表现,分析病变发病年龄及临床特征,着重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及磁共振表现。结果 (1)16例患者中,14例为良性神经鞘瘤,2例为恶性神经鞘膜瘤,良性神经鞘瘤发病年龄为(52.28±7.62)岁,恶性神经鞘膜瘤发病年龄分别为52岁和64岁,均好发于中老年人;(2)病史为14 d~20年,中位时间为1年;良性神经鞘瘤多表现为质韧或质硬,肿块,边界清或者不清,其中12(12/14)例叩击病变出现神经分布区放射感,恶性神经鞘膜瘤表现为边界不清,质硬肿块,无叩击放射感;(3)9(9/14)例良性神经鞘瘤发生于上臂,5(5/14)发生于下肢,2例恶性神经鞘膜瘤均发生于上臂,良性神经鞘瘤均小于5 cm,恶性神经鞘膜瘤均大于5 cm;(4)良性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恶性神经鞘膜瘤表现为不规则形,边界不清;14例良性神经鞘瘤中,出现靶征9(9/14)例,神经出入征13(13/14)例,脂肪包裹征9(9/14)例,2例恶性神经鞘膜瘤未出现靶征,神经出入征1例,脂肪包裹征1例;良性神经鞘瘤多表现等T1、长T2信号影,3例信号不均匀,2例出现液-液分层征象,恶性神经鞘膜瘤表现为不均匀信号,其中心出现液化坏死;(5)良性神经鞘瘤平均ADC值为(1.52±0.19)×10-3mm2/s,恶性神经鞘膜瘤平均ADC值为(1.18±0.21)×10-3mm2/s,恶性神经鞘膜瘤低于良性神经鞘瘤ADC值;(6)7例患者术后行中医治疗,所有患者体质及精神状态大为好转,面色红润有光泽,不再易疲劳,抵抗力增强。结论结合磁共振征象和临床特征可提高四肢软组织神经鞘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正> 鼻腔鼻窦神经源性肿瘤少见,临床误诊率很高,病理诊断和分类较混乱,首治措施如不恰当,复发率高,部分患者预后很差。本文就我院所见11例,结合文献复习,并作简要讨论。病例资料一、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在18—49岁间。按病变部位及病理诊断分类,计鼻腔神经鞘膜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上颔窦恶性神经鞘膜瘤3例,上颔窦神经纤维肉瘤4例;鼻腔及前颅窝底部嗅神经上皮瘤1例,神经纤维瘤病伴发上颔窦神经纤维肉瘤1例。  相似文献   

3.
鼻腔鼻窦神经鞘膜瘤(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腔鼻窦神经鞘膜瘤少见。本文报道2例,其中1例为鼻腔恶性神经鞘膜瘤。文中对本病的影像学、组织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征及与其他肉瘤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 ,19岁。 1年前患者发现左眼眉弓部有一花生米大的肿物 ,无疼痛。近 1年 ,此肿物逐渐增大 ,未治疗。查体示视力 1.2 (双 )。左眉弓部外侧皮下有一 10mm× 10mm× 5mm大的肿物 ,活动度好 ,中等硬度 ,无触痛。入院诊断为左眉弓部囊肿 ,手术自左眉弓部皮下组织内分离出一 15mm× 15mm× 5mm的囊肿 ,质软 ,包膜完整。病理报告为神经鞘瘤。讨 论 神经鞘瘤是神经鞘膜细胞增殖形成的良性肿瘤 ,多见于颅神经及周围神经根部、四肢及头颈部。眼睑神经源性肿瘤以起源于周围神经的神经纤维瘤较多见 ,发生神经鞘瘤则少见。左眉弓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总结并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胰腺神经鞘瘤患者1例及文献报道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计72例胰腺神经鞘瘤患者纳入总结和分析。患者平均年龄54岁(范围17~89岁),其中女性40例(56%)。临床表现包括上腹痛、体重减轻,或体检偶然发现胰腺肿物。肿瘤平均大小6.1 cm (1~20 cm)。肿瘤位于胰头部29例(40%)、胰体/尾部32例(44%),沟突部6例(8%)。肿瘤表现为实性肿物27例(38%)、囊性28例(39%)、囊实性10例(14%)。2例通过术前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病理确诊,其余均为手术后标本病理诊断证实。手术治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3例、局部剜除术16例、胰体尾切除术15例、胰腺中段切除1例。5例(7%)患者术后病理为恶性神经鞘瘤,恶性组肿瘤大小明显大于良性组[(13.8±6.2)cm vs (5.6±4.1)cm,P =0.0004)]。手术切除患者术后随访3~65月,均无肿瘤复发、转移及患者死亡。结论胰腺神经鞘瘤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肿瘤大小与良恶性具有明显相关性,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浅表神经鞘瘤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果14例神经鞘瘤患者中,超声诊断神经鞘瘤11例,诊断符合率78.6%。神经鞘瘤的超声特征:14例均发生在颈部和四肢神经主干周围,有高回声包膜的低回声区,其中42.8%(6/14)肿物内有不规则囊性变,64.2%(9/14)在肿物的长轴切面两端可探及与之相连的条状低回声神经干。结论浅表神经鞘瘤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高频超声是临床诊断浅表神经鞘瘤值得推广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神经鞘黏液瘤(NSM)的认识,减少误诊和误治.方法 通过对1例足底神经鞘黏液瘤病例及相关文献复习,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2年前发现右足底肿物,期间肿物逐渐增大,为进一步诊治入院.予手术切除右足底肿物,术后病理示神经鞘黏液瘤,免疫组化S-100蛋白(+),desmin(-),CD34(-),SMA(-).随访6个月未复发.结论 神经鞘黏液瘤是一种良性的周围神经鞘肿瘤,确诊有赖于病理活检,手术切除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神经鞘和神经内衣起源的肿瘤较为常见,分布广泛。来源于神经鞘膜的肿瘤包括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单发的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以及丛状神经纤维瘤都可恶变为恶性神经鞘瘤[1]。本文就我院1995年9月 ̄2003年4月所积累的神经鞘瘤32例、神经纤维瘤16例和恶性雪旺氏细胞瘤8例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膜瘤甚为少见,而巨大后颅窝、翼腭窝沟通性颈静脉孔神经鞘膜瘤罕见.笔者曾遇到1例,明确诊断过程较为曲折,手术需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多科联合,经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Dandy's)-颌下联合入路,该入路特别,难度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膜瘤甚为少见 ,而巨大后颅窝、翼腭窝沟通性颈静脉孔神经鞘膜瘤罕见。笔者曾遇到 1例 ,明确诊断过程较为曲折 ,手术需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多科联合 ,经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Dandy's) -颌下联合入路 ,该入路特别 ,难度大 ,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4 8岁 ,因右侧面瘫、耳聋 3年 ,头痛、呛咳、声嘶1年于 2 0 0 0年 1 0月 2 8日入院。曾在外院行头颅 CT未见异常 ,以“面神经炎”治疗无效。体检 :右下颌角深面可触及直径3cm光滑质中无痛肿物 ;双眼底视乳头水肿 ;右侧完全性周围性面瘫 ;右眼睑闭合不能 ,右…  相似文献   

11.
12例臂丛神经鞘瘤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该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为臂丛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12例患者均以颈(腋)部肿物为主诉,仅4例伴神经压迫症状,5例经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在手术放大镜下行保留肿瘤假包膜的显微切除术,有10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肿瘤无复发,臂丛神经功能正常.[结论]臂丛神经鞘瘤表现为局部肿物,大多数没有神经症状,术前不易确诊,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保留肿瘤假包膜的显微切除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头颈部神经鞘瘤的诊断、治疗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4 9例头颈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18例 ,女 31例 ,2~ 73岁 ,肿瘤原发部位为咽旁 7例 ,颈侧 19例 ,鼻腔鼻窦 6例 ,鼓室、乳突 ,咽后壁、口底、牙龈各 2例 ,腮腺区、声门下气管、外耳道、舌根部、颊部、颌下区及腭部各 1例。术前能确诊仅 5例。结果 :患者均行手术切除 ,术后病理确诊 ,良性 4 7例 ,恶性 2例。经随访 ,治愈 4 8例 ,复发 1例 ,经再次手术治愈。健在 4 7例 ,死亡 2例 ,1例恶性神经鞘瘤死于全身转移 ,1例良性肿瘤死于脑出血。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方法 ;神经鞘瘤多为单发、包膜完整 ,易完整切除 ,但应尽量保留来源神经的完整性 ,如术中必须切除来源或受累神经 ,术后应予以即刻修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性质及选择术式 ;术前肿块针吸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应列为常规。本病预后良好 ,倘若恶变 ,应按恶性肿瘤处理  相似文献   

13.
<正> 恶性神经鞘瘤亦称神经细纤维肉瘤,是由神经鞘细胞、神经束衣和神经内衣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多数起源于神经纤维瘤,少数起源于神经鞘瘤。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4:1。年龄从14岁~62岁,但以青年和中年多见。临床恶性神经鞘瘤罕见,因缺少神经鞘瘤的特点而易漏诊。我院遇一例经多  相似文献   

14.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MPNST)主要由神经鞘膜细胞、神经内衣和神经束衣的内膜细胞组成 ,肿瘤细胞形态多样 ,易误诊为软组织肉瘤的其他类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患者 4例 ,男 2例 ,女 2例 ,年龄 2 7~ 67岁。肿瘤位于下肢 2例 ,腹膜后与颈部各 1例。病程 8~ 48个月。4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均为本院 1 998年至 2 0 0 0年间外科手术标本 ,所有标本经 1 0 %福尔马林液固定 ,常规HE染色。并经免疫组化证实。标记抗体有 :Vim、S - 1 0 0、FN、NSE、CD99、Des、α-AT、PGP9 5、CD34、MSA、SMA、CK。2 结果2 1 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神经鞘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肿瘤,长大后出现液化者较常见,但其恶变者甚少。作者遇一例舌下神经鞘瘤由于多次手术而致恶变,现报告如下: 张某,女,29岁,农民。住院号291517。患者主诉为左舌下区无疼性肿物4年。4年前发现左舌下区有一蚕豆大肿物、无症状,在他院以舌下腺混合瘤行手术摘除。切除后病理报告为口底神经鞘瘤。术后一年局部又出现一同样肿物,又二次在他院手术,病理报告为神经鞘瘤复发。第二次手术后半年又复发,且肿物增长较快,稍有疼痛而来我  相似文献   

16.
外周神经鞘瘤在声像图上易与其它浅表肿物相混淆,术前诊断极为重要.在无神经鞘瘤术前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易损伤神经或误将肿物与神经干一同切除,造成医源性神经伤害[1].本研究分析了近几年来我院经临床证实的27例外周神经鞘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超声诊断率,减少误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病历资料患者,男,39岁,于3个月前无意发现右侧颈部肿物,逐渐缓慢增大,近2个月增大较明显。浅表超声检查示:右侧颈部可见一大小约3.8cm×1.7cm×2.5cm的中等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可见包膜,内可见部分无回声区。其位于颈部血管前方,胸锁乳突肌后内侧,横切其内侧可见筛网状中强回声,纵切呈纤维样,与该肿物关系密切。CDFI示其周边及内部可见条形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结果示:右侧颈部实性肿物,考虑神经来源,神经鞘瘤不除外。术后病理结果提示:颈部神经鞘瘤。讨论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鞘膜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又称雪旺瘤[1]  相似文献   

18.
神经鞘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任何类型的神经 ,以单发多见 ,多发性神经鞘瘤临床上较少见 ,我院收住1例 ,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37岁。因右大腿肿物17年于1997年6月入院。近2年来肿块增大明显 ,伴右下肢疼痛。17年前曾行左腋下肿块切除术 ,病理检查诊断为神经鞘瘤 ;术后5年又行左侧听神经瘤摘除 ,病理检查诊断为听神经瘤 ;6年前行左侧听神经瘤γ刀放疗后双侧耳聋。左前臂及右锁骨上分别于3、4年前行肿物切除术 ,2次病理检查均诊断为神经鞘瘤。体检 :发育正常 ,两耳聋。心肺听诊正常。腹软 ,肝脾未及。右大腿后正中可扪…  相似文献   

19.
王浩  张方成  王孟阳 《疑难病杂志》2013,12(7):524-525,F0003
目的探讨鞍区神经鞘膜瘤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鞍区神经鞘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表现为头痛、视物模糊,头颅MR可见鞍区椭圆形占位,T1W1呈等信号,T2W1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增强后均一强化。经开颅手术切除肿瘤,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梭形肿瘤细胞,免疫组化S-100、PGP9.5均(+),EMA、GFAP、CK34、D2-40、PR均(-),确诊为神经鞘膜瘤。患者术后痊愈出院。结论鞍区神经鞘膜瘤极为罕见,肿瘤的发生机制目前仍有争议,最终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源于骨内神经组织的良性肿瘤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而恶性者为恶性神经鞘瘤。亦有将骨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统称为神经源性肉瘤。发生在颌骨内神经鞘瘤颇为少见,而颌骨内恶性神经鞘瘤则极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