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54例发病12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步行训练,试验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予以步行功能评估,包括6 min步行试验(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使用运动捕捉系统采集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通过以上各项指标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 (1)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6MWT、10MWT组内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6MWT与治疗2周组内相比有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仅试验组患者10MWT组内较治疗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5);(2)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FAC评级和FMA-LE评分组内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治疗4周后FMA-LE较2周时有更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 治疗4周后,试验组步行周期较治疗前(P=0.003 5)、2周后(P=0.003 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步行周期,其疗效与常规步行训练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减重步态训练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旨在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行走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诊的脑卒中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例;同时招募1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足底压力数据。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减重步态训练和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4周前后,比较2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10米步行试验(10MWT)、膝过伸次数测定及足底压力分析[包括双侧足底压力百分比、对称指数(SI)及身体压力中心摆动面积(COP)]。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BBS、FMA-LE、10MWT、膝过伸次数测定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除10MWT外,实验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BBS:(22.87±1.96)分vs.(20.93±2.23)分;FMA-LE:(22.07±2.64)分vs.(19.67±2.61)分;10MWT:(27.13±...  相似文献   

3.
杜燕  陈雪梅  李丽 《吉林医学》2022,(3):800-802
目的:通过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血流限制联合抗阻训练观察其对偏瘫侧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抗阻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血流限制;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徒手肌力量表(MMT)评估下肢肌力,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的下肢部分(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训练8周后,两组患者屈髋与伸膝肌力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屈髋与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MA-LE、BBS、MBI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FMA-LE、BBS、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限制联合抗阻训练更能促进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肌力恢复,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高频重复经颅磁治疗(rTMS)组(常规康复治疗+10 Hz rTMS)、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iTBS)组(常规康复治疗+iTBS),1次/d、6 d/周、持续3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T)及其比值(F/E),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下肢伸膝肌群痉挛情况,采用磁刺激仪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MAS评分、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rTMS组和iTBS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生物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者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练习,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生物反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相关治疗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屈膝肌PT、深膝肌PT、FMA分数显著较好(P<0.05),两组MAS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等速肌力训练,可起到提升肌力,改善膝关节屈伸肌肌群水平的效果,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蜡疗配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中应用。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0例)采用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20例)在等速基础上配合蜡疗外敷患肢。记录60°/s角速度下峰值力矩(peak torque PT)和采用Fugl-Meyer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瘫痪上肢功能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瘫痪肢体训练前应用蜡疗,能有效改善瘫痪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分析并观察对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全年康复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2例实行常规康复训练与临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积分、平衡积分及90o/s角速度下膝关节伸屈肌PT评定结果。结果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在治疗及评分之前所得数据和指标等并无差异,且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则可以发现观察组无论是在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积分等方面均要优于对照组。所比较疗效前90o/s角速度下对照组患者在膝关节伸屈肌PT值上要低于观察组。结论对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对患者心理、生理方面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肾强筋胶囊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肾不足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口服补肾强筋胶囊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照组采用口服补肾强筋胶囊结合直腿抬高股四头肌肌力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治疗结束后从VAS评分、WOMAC评分、伸屈肌群峰值力矩多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及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强筋胶囊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明显减轻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及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李豪  黄臻△  杨文  钟陶 《广东医学》2023,44(1):79-83
目的 探讨应用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度以及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68例脑卒中偏瘫伴下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接受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后7、15 d比较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和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2)与治疗7 d后相比,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加快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进而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6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  相似文献   

11.
郭凯锋  黃臻  钟陶 《黑龙江医学》2021,45(24):2581-2583
目的:探讨双下肢等速肌力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19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给以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 1)、峰值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同时评估患者膝关节峰力矩(P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VC、FEV1、PEF、屈PT、伸P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VC、FEV 1、PEF、屈PT、伸PT、MB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且治疗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双下肢等速肌力训练结合针刺治疗不仅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而且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除均接受常规药物治外,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试验组采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评定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及步速进行评价及临床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各项运动指标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患者 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及步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试验组患者康复训练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91,P =0.0342)。结论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偏瘫下肢康复治疗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治疗卒中后痉挛期患者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痉挛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erg、FIM及MAS评分,在角速度为60°/s时两组患者肩、膝屈伸生物力学指标水平,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erg、FIM及MA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Berg、FIM评分上升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角速度为60°/s时治疗前两组患者肩、膝屈伸生物力学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膝屈伸生物力学指标水平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08%,较对照组82.35% 显著提高(P<0.05).结论:肌力训练联合耐力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痉挛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维持运动平衡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刘彩霞 《当代医学》2021,27(22):139-141
目的 探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训练中应用下肢康复固定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9例.对照组行常规步态训练,实验组行下肢康复固定器辅助步态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功能、运动能力及下肢肌力.结果 实验组FMA-LE评分与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4、12及24周,实验组最快10 m步行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MMT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行步态训练期间,辅助应用下肢康复固定器,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与下肢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柳忠  梁天佳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1):2680-2685
背景 步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何尽早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尤为重要,而临床鲜见通过镜像疗法(MT)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相关报道。目的 观察MT联合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0)、减重组(n=40)和联合组(n=40)。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减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联合组患者在减重组基础上增加MT;每周训练6 d,共持续4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中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6 min步行测试(6MWT)结果。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重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均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结果优于减重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和6MWT结果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MT联合BWSTT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侧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屈伸肌力和膝关节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将胫骨平台骨折术后4~6周康复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给予物理治疗、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治疗、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减重站立和减重步行等综合治疗,对照组按照10RM法对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等张肌力训练,观察组应用Biodex system 3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分别于术后3、6个月进行等速肌力峰力矩、总功评定和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膝屈肌、伸肌平均峰力矩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总功除术后3个月120°/s等速收缩总功外,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后3、6个月观察组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膝屈、伸肌群肌力,改善膝关节功能具有明显的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傅皞  王勇 《安徽医学》2003,24(6):40-41
目的 观察肌力训练与分米波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膝关节炎患者 8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试验组 ) 44例 ,对照组 42例。试验组用分米波加肌力训练 (等长运动 +等张运动 ) ,对照组仅用分米波治疗 ,对治疗前后临床病状和活动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t检验 )。结果 两组疗效综合评估 ,治疗后治疗组明显进步 9例 ,改善 3 0例 ,无效 5例 ,总有效率 88.6%;对照组分别为 6例 ,2 9例 ,7例 ,总有效率 83 .3 5 %。两组膝关节的活动痛和关节痛都有显著改善 (P <0 .0 0 1) ,但在关节功能改善方面 ,试验组远远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分米波疗法和肌力训练不仅能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 ,而且能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薛亚峰  郄淑燕  王寒明  杨傲然  谭建 《西部医学》2024,36(6):846-849+854
目的 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步态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 、下肢肌力恢复情况(屈髋肌力、伸膝肌力)。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振动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凝血功能、下肢功能和疲乏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在本院规律行MHD的80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振动疗法,共治疗4周。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疲乏状态、凝血功能,检查患者下肢肌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6min步行测试距离、双下肢蹬踏力、伸膝力矩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疲劳评分和脑力疲劳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PT、AP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振动疗法能够改善MHD患者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和凝血功能,可以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iInfo 2000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周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10 m步行最大速度及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FMA-LE情况及10 m步行最大速度: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10 m步行最大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AC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FAC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AC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痉挛程度,操作简单,临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