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何少玲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3):183-184
目的 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2006年住我院新生儿监护室19例ELBWI的临床资料,总结新的护理实践经验。结果19例ELBWI生后3d自动出院9例,死亡3例,其余7例住院时间较长婴儿仅1例死亡。住院期间每例婴儿平均有6项重要合并症,最常见的是肺炎、窒息、贫血、吸入综合征、颅内出血和慢性肺部疾病。轻柔操作,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早期微量喂养,加强消毒隔离等,对促进ELBWI健康成长和减少合并症有重要作用。结论出生体重〉750g的ELBWI,经住院治疗后可获得较高存活率,但并发症仍较多,需加强观察护理。 相似文献
2.
<正>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EL-BWI)是出生体重小于1 000g的新生儿,大部分胎龄在28周以下,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未成熟,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下,易发生合并症,病死率高。我院NICU自2008年1月-2011年3月共收治16例 相似文献
3.
总结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经验。1例胎龄25周、出生体重65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通过加强基础护理、体温管理、呼吸道管理、皮肤管理、预防感染、营养管理等护理措施,患儿住院133天,纠正胎龄44周出院,嘱出院后定期门诊检查追踪智能发育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ICU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I)存活率的护理对策。方法采集2001年1月—2006年4月入院25例ELBW I(平均胎龄28.3±2.2周,平均体重895.96±114.76 g)的病史资料,总结分析其存活率及相关因素。结果25例ELB IW,家属自动放弃13例,成活8例(66.7%),死亡4例,近3年ELBW I存活率(80%)较前4年(57.1%)明显提高,死亡人数明显减少。结论NICU对ELBW I采取科学、规范、合理的综合性临床护理管理过程中加强产儿科合作、维持中性体温与轻柔护理、呼吸及营养管理、防治感染、加强医护沟通与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预防并发症,提高ELBW I的存活率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对其进行精心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超低出生体重儿出院时体重2.3 kg。结论:精心的护理和照料可使患儿体重明显增加,有效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患儿,胎龄29周,因产母妊娠合并高血压、重度子癫行剖宫取出。出生体重850g,Apgar评分8′9'出生15分钟入院。 相似文献
7.
8.
文琼仙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5(6):891-891
<正> 出生体重低于1000g的活产婴儿,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1]。由于其器官功能不成熟,成活率极低。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超低出生体重儿6例,除1例自动出院外,其余5例均存活,其中4例近期随访体格发育基本正常,无明显后遗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6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均为早产儿,孕周分别为28周、28+5周、29周、30周、30+1周、30+2周;出生体重分别为890g、900g、936g、972g、960g、995g。其中孕28+5周、出生体重为900g的患儿自动出院,其余5例均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治疗,接机时间分别为6.5d、7d、10d、11d、9d;住院时间分别为72d、60d、78d、80d、69d;出院时体重分别为2605g、2560g、2680g、3000g、2890g。2 护理2.1 应用物体散热原理加强保暖 保暖对于早产低体重儿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救治及护理方法,促进提高ELBWI的成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总结我科2007年-2011年间5例ELBWI的抢救及护理经验.结果:5例ELBWI在医务人员积极的救治及护理下均顺利出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ELBWI的救治及护理是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的体现,注重产儿科的合作、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给予全面整体的护理是提高患儿生存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探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入院体温的分布情况及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出生的VLBWI/ELBWI,生后1 h内测量患儿肛温,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评价入院体温对早产儿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26例VLBWI/ELBWI,死亡67例(10.4%);其中入院体温< 35 ℃ 17例(2.7%),35.0~<36.0 ℃ 138例(22.0%),36.0~<36.5 ℃ 241例(38.5%),36.5~<37.5 ℃ 225例(35.9%),≥37.5 ℃ 5例(0.8%)。与正常体温(36.5~<37.5 ℃)比较,低体温(<35 ℃、35.0~<36.0 ℃、36.0~<36.5 ℃)增加早产儿病死率,OR及其95%CI分别为:16.99(4.88~59.13)、8.29(3.52~19.52)、3.60(1.53~8.51);根据患儿的出生体重和胎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体温比较,入院低体温(<36.5 ℃)增加出生体重<1 000 g、胎龄<28周早产儿≥Ⅱ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Ⅲ级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败血症、≥Ⅱ期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结论:VLBWI/ELBWI入院体温<36.5 ℃会增加其死亡发生风险,体温越低,死亡发生风险越高;早产儿入院体温<36.5 ℃会增加NEC(≥Ⅱ期)、BPD(中重度)、IVH(≥Ⅲ级)、败血症、ROP(≥Ⅱ期)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得临床推广。低出生体重儿(LBWI)指的是出生时体重〈2 500 g,出生体重在1 000~1 499 g之间的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出生体重〈1 000 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1]。围生期是婴儿死亡比率最高的阶段,因此能否成功抢救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乃至超低出生体重儿,成为衡量新生儿科医生业务水平的普遍标准,同时也考验着护理人员技能的高低。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2011年6月—2012年6月成功抢救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30例,现将其临床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34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 (ELBWI)治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总对 34例E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4例患儿存活 2 1例 (6 2 % ) ,平均住院时间 (98± 17)d ;9例 (2 6 % )因经济原因放弃后死亡 ,死亡 5例 (15 % ) ,2例死于肺出血 ,3例分别死于败血症、NEC和硬肿症 ;2 1例存活儿中 2例 (10 % )出现慢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 ,并因经常出现肺部感染 ,发育迟缓 ;1例 (5 % )因出现新生儿视网膜病 (ROP)致失明 ;1例 (5 % )出现听力障碍 ;3例 (14 % )出现脑积水。结论 提高ELBWI治愈率的关键为 :在保暖 ,予合理的营养 ,处理好黄疸、贫血的基础上 ,应积极处理呼吸问题 ,防治感染。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常见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2年1-12月收治的151例VLBWI和ELBWI,对其主要并发症及预后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151例患儿中治愈或好转112例(74.17%),放弃治疗或死亡39例(25.82%)。治愈率随体重增加而增加。VLBWI和ELBWI主要并发症是: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贫血等;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是肺出血、NRDS、颅内出血、先天畸形等。结论 VLBWI和ELBWI易出现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易导致患儿死亡或影响生存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其并发症的认识,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尽量减少这类患儿的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6)
目的:探讨2009年及2014年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住院情况及治疗效果的变化与进步。方法: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作为单中心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14年住院的100例(A组)出生体重<1 500g患儿围产期情况、营养、呼吸支持治疗、合并症、结局等方面在内的住院信息,并与2009年在该中心住院的131例同类患儿(B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5年间2组患儿各项资料及住院结局的变化。结果:A组出生胎龄为(30.7±2.4)周;出生体重(1 278.1±142.1)g;男女比为1.94,与B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A组双胎或多胎的比率(53%vs.44%,P<0.01)、产前激素使用率(26%vs.7.6%,P<0.01)、进入母婴同室的人数(44%vs.25%,P<0.01)及母婴同室中体重增长速度(24.1±13.4 vs.11.7±14.6,P<0.0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32%vs.13.7%,P<0.01)、机械通气时间(5dvs.2d,P<0.01)、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使用率(63%vs.13%,P<0.01)、动脉导管未闭(PDA)(36%vs.18.3%,P<0.01)、早产儿视网膜病(ROP)(13%vs.3.8%,P<0.05)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20%vs.5.3%,P<0.05)、住院天数(40dvs.21d,P<0.01)及住院费用(47 229元人民币vs.26 194元人民币,P<0.01)等方面均显著高于B组。A组出院体重、治愈及好转率均较B组有显著提高。结论:在过去的5年中,虽然在早产儿的治疗方法及效果上有很大提高,但在产前激素使用率、呼吸管理、营养管理、院内感染防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有针对性的改进,以期望可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新生儿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认识NICU早产儿管理的重要性.方法:对102例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2例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发生率为70.58%,RDS发生率49.02%,发生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各34.31%,NEC发生率8.82%,PVH-IVH的发生率高达51.96%,PVL发生率3.92%.结论:对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密切监护,加强早产儿管理可提高成活率和生存质量,是救治早产儿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和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35例极低出生体重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分析其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是否发生宫外生长迟缓分组后,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引起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分为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组(观察组)和常规喂养组(对照组),通过观察达全量肠营养时间、吮吸吞咽建立时间等指标,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的干预效果。结果: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胎龄(OR =2.981)、出生体重(OR =4.215)、出生头围(OR=1.989)、IUGR(OR =1.283)、静脉用氨基酸最大量(OR =2.057)、达到肠道标准热卡所需时间(OR=4.782)是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观察组的达全量肠营养时间、吮吸吞咽建立时间、拨胃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每日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出生体重、感染、IUGR、出生头围是极低出生体重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