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自杀者等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国外的研究表明 ,不同人群对自杀的态度因文化传统、习俗、宗教、法律的不同而相差甚远 [1 ]。我国对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还相对滞后 ,研究对象多限于医务人员群体 [2 ,3 ]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 ,为大学生自杀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采用《自杀态度调查表》[4,5]  在杭州市四所高校利用晚自修时间 ,简单随机选取教室发放问卷 ,当场收回 ,发放问卷 80 0份 ,回收 80 0份问卷 ,有效问卷753份 (占 94% ) ,年龄 1 7~ 2 6岁 ,其中男 37…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对迷信心理的影响。采用《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5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迷信程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35名调查对象迷信程度较高,女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总分高于男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17,P=0.003);(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积极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总分存在负性预测作用(P<0.001),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迷信心理量表总分存在正性预测作用(P=0.003)。提示: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可以预测其迷信心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沙某本科院校大学生430名,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自杀意念问卷评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结果:1大学生在自杀意念问卷的绝望、睡眠、乐观(t=2.128,-2.564,3.151;P0.05)上性别差异显著,在自杀意念总分上年级差异显著(F=3.007,P0.05);2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高低分组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总分上差异显著,且前者与后者相关显著。结论:父母更多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少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生命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性,为高校心理卫生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网上招募及心理普查筛选出4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接受6次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随后采用自杀态度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干预前后评估。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3.05,P0.01)、对自杀者的态度(t=-2.56,P0.05)、积极应对(t=-2.61,P0.05)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有极端心理危机倾向的大学生有显著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中生自杀态度的基本特点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选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和自杀态度量表,对河南省1143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143名高中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14.004)、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t=12.312)、对安乐死的态度(t=14.552)在家庭居住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相关分析表明,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呈负相关,其中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负相关程度最高(r=-0.082,P<0.01);3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3个因子能联合预测自杀意念的变异量6.1%的变异性。就个别变量的解释来看,以"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的预测力最佳。结论高中生对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居住地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自杀态度持肯定认同者,其自杀意念越强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2002至2015年间我国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变化趋势及其性别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选取以自杀态度问卷(SAQ)测量大学生自杀态度的文献,采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揭示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变迁趋势,采用一般元分析的方法考察自杀态度得分的性别差异。结果:共纳入文献41篇。我国大学生自杀态度总分和"对安乐死的态度"因子的得分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男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安乐死的态度"因子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女生自杀态度总分和"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因子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但所有因子得分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14年来大学生对自杀的反对程度增强,但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军校研究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342名军校研究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态度问卷(QSA)对其进行测评。结果22.51%的军校研究生出现过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的学员与无自杀意念的学员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待安乐死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有自杀意念研究生的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的研究生(P<0.05,P<0.01,P<0.001)。结论军校研究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有一定关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危机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自杀意念问卷对646名大学本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得分在性别、就读地区、年级、是否独生等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6,P0.001),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正相关(r=0.382,P0.001);3生命意义感中的部分维度如成就、快乐、信仰和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对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有负性预测作用(R2=-0.136,P0.001;R2=-0.165,P0.001;R2=-0.179,P0.01;R2=-0.187,P0.05),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对自杀意念有正性预测作用(R2=0.146,P0.001);4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在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中介作用。结论:生命意义感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减少自杀意念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董丹 《校园心理》2017,(3):177-180
研究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自我暴露的7个功能的差异以及自我暴露程度的差异,探讨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自我暴露的动机和程度。采用《社交软件使用行为调查问卷》《网络自我表露问卷》对某高校的1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自我暴露的7个功能和自我暴露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的自我暴露的互惠功能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3,153))=3.200,P<0.05],在自我暴露的程度上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_((3,153))=3.422,P<0.05)]。(3)大学生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的自我暴露的7个功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暴露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2,154))=2.169,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挫折应对时产生的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的影响,培养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念。方法随机选取20名有过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实施8次团体心理干预;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干预前后评估;采用访谈法对干预效果进行深入验证。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绝望因子(t=2.35,P〈0.05)、乐观因子(t=2.96,P〈0.01)和总分(t=2.87,P〈0.01)在干预前显著低于干预后,睡眠因子和掩饰因子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干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应对挫折和逆境的心理素质,改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