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1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2),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评估两组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比较两组手术和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腰背疼痛NRS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腰椎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两组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d、3d两组CK-MB含量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7d两组CK-MB水平均逐渐恢复,且明显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两组NR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腰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对骨折复位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滑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予以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予以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影像学[伤椎夹角(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疼痛(VA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影像学指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效果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且患者疼痛感较低。  相似文献   

3.
董晓兵  曹晓芳  许欣 《河北医学》2012,18(4):506-508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相对传统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或压缩性骨折5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椎旁肌间隙路径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切口入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后随访3-6月,评估椎弓根置入准确率及记录疼痛视觉模拟量表.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骨折复位良好.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CK-MB术后1d、3d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避免了损伤椎旁肌,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腰背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单节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经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73例,其中Wiltse入路44例,传统后正中入路29例,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TLICS评分>4分,术前脊髓神经功能评定全部为Frankel E级。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肌酸激酶、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Cobb角),VAS评分的临床疗效。 结果73例患者中,65例患者得到随访,内固定术后随访时间16~45个月,平均(31±1.5)个月。所有患者螺钉位置良好,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现象。 (1) 两组患者在术前椎体高度、Cobb角、肌酸激酶、VAS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 总体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间内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率及后凸畸形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Wiltse组内固定术后肌酸激酶含量水平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Wiltse组内固定术后腰背痛VAS评分优于传统组(P<0.05);Wiltse组末次随访时,多裂肌形态良好,传统组多裂肌形态消失,被无规则疤痕组织取代。 结论Wiltse入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出血少、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术后康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 Wiltse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 <0.05),术后1周患者 VAS 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末次随访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为(19.4±2.6)分。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恢复;2例椎管内渗漏发生,3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但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结论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 PVP 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腰痛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经3种不同入路进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型胸腰段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104例单节段A型胸腰段骨折并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资料,依据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n=36)、肌间组(n=43)、经皮组(n=25),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骨膜下剥离椎旁肌入路,肌间组患者通过Wiltse肌间入路,经皮组患者通过经皮微创入路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比较3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等影像学指标,手术前后VAS评分、ODI指数等疼痛功能指标。结果 肌间组及经皮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采取单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型胸腰段骨折的患者中,与传统入路相比,经Wiltse肌间入路及经皮入路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李冰 《当代医学》2016,(2):30-31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78例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1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78),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实验组采用Wiltse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和术中指标.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91.7±16.1)min、术后引流量(189.3±44.6)mL和术中出血量(231.8±52.3)mL;实验组手术时间(68.4±15.)min术后引流量(81.2±21.6)mL和术中出血量(135.6±3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和56d时对照组VA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应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疼痛缓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王斌  郭东哲  陈波 《重庆医学》2021,50(11):1847-1851
目的 观察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3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Wiltse肌间隙入路)42例与B组(后正中入路)41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情况,且末次随访时经由椎旁肌肌电图评价两组椎旁肌功能.结果 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比较,A组均显著少于B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后凸Cobb角均下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48 h、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术后3 d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小于B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2例,B组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静息状态下正锐波、纤颤波发生率均为4.76%,均显著低于B组的43.90%、39.02%(P<0.05),A组轻收缩下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增宽、数目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1.90%、9.52%,显著低于B组的63.41%、56.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对椎旁肌功能影响小等特点,临床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9.
戴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497-149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体Cobb角,对2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1);2组病人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Cobb角改善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患者疼痛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尹永涛  沈凯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0):1795-1796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新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高于术前,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可提升骨折复位效果,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观察组)和传统后入路组(对照组),每组6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及6个月时VAS评分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切口裂开、螺钉松动、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65例,其中经Wiltse入路30例,传统后正中入路35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24个月)。2组间术前VAS评分、术后Coob角矫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减少了术中对椎旁肌的损伤,术后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29-133
目的:探讨在山区县医院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4年4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进行手术固定,对照组为传统正中入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腰部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时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d、1个月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拆除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拆除固定3个月后观察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obb角纠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较传统正中入路具有更低的医源性创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低且恢复速度较快,并且可完全在基层山区县医院开展,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患者采取跨伤椎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47例患者采取经伤椎固定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根据手术前后的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丢失情况,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显著小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后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丢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显著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改善后凸Cobb角,而经伤椎固定的复位效果更好,远期疗效显著,但其手术时间长,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将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应用于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治疗中Wiltse入路与正中入路的不同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正中入路,观察组采用Wiltse入路,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除手术时间外,观察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较对照组优,术后3 d观察组的VAS评分与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中采取Wiltse入路可显著减小患者的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恢复,值得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Wiltse入路联合椎弓根植骨与传统腰椎后路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上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13年4月,于我院治疗需要手术且不需后路减压的单一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共63例,其中男32例,女31例,平均年龄38岁.患者随机分为3组(n=21):经Wiltse入路组并经椎弓根植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经椎弓根值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未经椎弓根值骨组,分析比较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脊柱Cobb角度改变,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JOA评分.结果 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56个月,平均25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矫正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1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另外2组,且术后VAS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优于其他2组(P<0.05).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率植骨组低于未植骨组(P<0.05).结论 Wiltse入路经肌间隙可直接到达椎体关节突,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可减少椎旁肌剥离引起的肌肉疼痛,减少术中损伤,加快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经椎弓根植骨,可提高患者伤椎椎体愈合后强度及稳定性,可防止远期出现胸腰椎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7.
陈建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887-3889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研究组行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Cobb角(头侧上端锥上缘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交角)畸形矫正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高于对照组,Cobb畸形矫正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矫正Cobb角畸形,减轻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68例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经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Wiltse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伤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降低疼痛程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优于经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经Wihse入路复位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骨科2011年9月_2013年8月收治胸腰段的椎体骨折22例,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6岁。骨折类型依据骨折形态分为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骨折压缩超过1/3,需要行后路复位钉棒内固定术但不需要后路减压治疗。胸12骨折6例,腰1骨折13例,腰2骨折3例。本组病例随机应用经常规手术入路和经Wihse人路2组,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手术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经Wihse人路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经常规入路组,手术时间少于经常规入路组,术后切口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经常规入路组。结论经Wiltse入路复位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不需要后路椎管减压的椎体骨折,其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接近正常,术中减少椎旁肌肉的剥离,减少了软组织的损伤,术后手术切口疼痛减轻,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李伟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05-3506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沈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手术入路分为后正中组和Wiltse组,每组41例。后正中组接受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Wiltse组接受经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Wiltse组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均较后正中组少,下地活动时间较后正中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12个月,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Wiltse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后正中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相比,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创伤小,患者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