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病中的急重症,其起病急骤、表现形式多样,且与心源性猝死高度相关。能否正确识别并及时处理这类心律失常对临床预后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对临床上常见的4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做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室颤或具有潜在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易恶化为室颤,均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此类心律失常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脏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重症心肌炎,少见于无心脏结构异常者,如特发性左室室速、右室流出道室速、LQTS、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多形性室速、室颤等。 相似文献
3.
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现代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自文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1):12-13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从发病至死亡时间短,来不及到医院就诊,得不到及时抢救,患者多死于院外。无论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患何种类型的心脏病,其猝死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心律失常,其中80%以上是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即所谓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足20%的患者死于缓慢心律失常。因此,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患者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并进行积极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过因室速或室颤而心脏骤停的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和危险分层通常所说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 相似文献
5.
6.
7.
心房颤动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在合并心脏器质性疾病时发生率则明显增高;一般情况下,心房快速的颤动波(350~600bpm)下传心室时,由于房室结的缓慢传导和不规则的f波在房室结发生隐匿性传导的作用,使阵发性房颤的心室率不致于过快(常<200bpm);房颤是一种发生在心房的心律失常,看似与室性心律失常无直接关系,但在下列特殊情况可诱发或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这也是临床常见的问题。因发生机理不同,对其诊断和治疗应加以区别。一、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合并房颤在预激综合征的病人心房与心室的传导除房室结以外,还有… 相似文献
8.
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蒋文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8,12(1):1-2
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率蒋文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系指致命性心律失常,它包括:①心室率>230bpm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②心室率逐渐加速的室速,有发展成心室扑动(简称室扑)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趋势。③室速伴有严重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74例AMI患为对象,按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A组和B组,A组(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2例,B组(不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42例,对比两组患的临床资料,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住院病死率显高于B组(P<0.05),A组3年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和3年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均显高于B组(P<0.05)。结论 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住院病死率高,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高,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高,预后差。改善预后关键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室早和室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在心脏结构正常者,更易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群中,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death,SCD)占40%-50%。室速、室扑和室颤都属于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证实,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SCD的最主要原因,为65%-85%。 相似文献
11.
包括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证明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避免了其它治疗手段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现讨论射频消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2.
心室复极异常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1903年Einthoven将心电图应用于临床以来,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岁月,但对心电图的形成原理并未完全阐明,甚至对心电图的基本波形的形成原理仍有争议。但在临床实践中,对心电现象与临床意义的关联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心电图的异常波往往和猝死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14.
15.
我们对 3 0 0 0余例亚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 ,发生 2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均抢救成功 ,现报告如下。例 1 男 ,46岁。主因心前区不适、胸闷、胸痛来院就诊。一般情况好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未见异常改变 ,而申请平板运动试验。次日 ,按平板运动试验常规对患者处理。在运动中 5′12″时 ,运动试验 2级 ,出现偶发室性早搏 (PVS) ,并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率为 2 45次 min。立即终止运动 ,患者意识丧失。给予平卧位、吸氧、含硝酸甘油 ,尖端扭转型(VT)持续近 5 0s后终止 ,恢复窦性心律 (SR) ,意识恢复。VT发生… 相似文献
16.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胡大一许玉韵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级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VT/VF)〕的一级预防对象即是临床上尚未发生过此类心律失常的病人。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的病人如无使用β-受体阻断剂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电散点图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警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分析猝死前后的心电散点图特征,了解心电散点图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警中的价值.结果 患者猝死前心电散点图特征:成势的短联律间期室早(RonT室早)、心率变异性降低、QT界线以内的短阵室速、室性并行心律(超宽QRS波群,逆向技术可查阅)等.结论 心电散点图是描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简洁语言,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警信息特征明显,一目了然.建议尽快把心电散点图技术引入心电监测系统(包括远程心电监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 ,高血压左室肥厚者 QT离散度(QTd)明显延长 ,并与恶生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有关 ,本文通过对 6 4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电图 QTd和心率校正 QT离散度 (QTcd)变化的分析 ,以探讨 QTd、QTc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一般资料 :本组 6 4例 ,男 4 5例 ,女 19例 ,年龄 4 6~ 74岁 ,平均 5 8岁。均符合 WHO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除外电解质紊乱、房颤、束支阻滞、心肌梗死等影响 QRS或 ST- T的因素。所有患者均未服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 6 4例患者均予超声心动检查 ,以左室心肌重量指数 >134g/ m2 (男性… 相似文献
19.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胺碘酮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静脉与口服联合应用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31例室性心动过速 (VT)和 /或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21例,女 12例,年龄 48±14. 6岁),首剂静脉注射胺碘酮 150 ~300mg, 10min注入。继之以 0. 5~1. 0mg/min维持静脉泵入。静脉维持用药24~48h后给予口服胺碘酮 600mg/d,逐渐减量至 200mg/d维持。观察静脉用药期间的心率,QT间期,VT、VF的发作情况。结果: 22例于用药后 24h获得控制, 6例于 48h后获控制, 3例于 72h后获得控制。静脉用药期间,未见QT间期明显延长。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静脉与口服联合给药起效快,可达到早期抢救生命的目的,又可稳定血药浓度,防止心律失常的复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