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2 毫秒
1.
作者分析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爱滋病)及其有关疾病淋巴结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并着重探讨了淋巴结肿大期颈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对诊断和预后的价值。作者详细阐述了淋巴结滤泡增生(I型)的特点,代表最初病变并具有可逆性;Ⅱ型为Castleman氏综合征类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肿大,其预后不良。作者认为在增生的淋巴结内出现假血管免疫母细胞性均质化病灶,出现纤维水肿伴淋巴细胞缺失或结膜血管增生,可能是转向淋巴结萎缩(Ⅲ型)或Kaposi氏肉瘤的最初征兆,这都是爱滋病的特点。在突然出现爱滋病的地区,对有持续性颈淋巴结肿大的人普遍进行活检是最基本的措施。在  相似文献   

2.
爱滋病(AIDS)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卡波济肉瘤(Kaposi's sarcoma,KS)可作为HIV感染的肿瘤(AKS),是爱滋病相关特征性疾病之一,约40%位于头颈部。现将1997年8月至1999年10月在赞比亚麦纳索科(Maiasoko)军医院授外工作中收治的AKS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关于爱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因、流行病学及诊断标准已日趋明确。爱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如机会性感染、卡波肉瘤(KS)等亦已得到世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可致头颈鳞癌已引起许多学者重视,认为HPV 对人类鳞状上皮有高度侵袭。头颈鳞癌组织 DNA 中可能有 HPV-DNA 的接合,在感染的头颈鳞癌组织中发现某些原癌基因被激活及某些特异蛋白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5.
爱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 DS),是一类新型免疫性疾患。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对本病所下的定义是:确诊有中等程度以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60岁以下发生的Kaposi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其他机遇性(opportunistic)感染〕而不存在有已知原因的引起免疫缺陷和任何可降低抵抗力的情况(免疫抑制疗法、淋巴网状恶性肿瘤)。据Patow等1985年报道,自1981年以来,美国已有爱滋病患者7000余例,美洲其他国家的患者超过500例,欧洲有600例,非洲患者已达  相似文献   

6.
由于 EB 病毒(EBV)与两种人类恶性肿瘤,Burkitt 淋巴瘤(BL)和鼻咽癌(NPC)关系密切,故头一个被认为是人类致瘤病毒,但它与这些肿瘤的病因关系的证明,则必须依靠通过诱发动物肿瘤模型所提供的间接途径,它们是:(一)在 BL 和 NPC 中查出 EBV,EB 抗元或 EB 病毒核酸。(二)在试管内正常人的细胞为 EBV 所转化。(三)在非人类的灵长类中通过 EBV 设法  相似文献   

7.
许多作者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观查、血清学和组织病理学资料证实病毒感染在突发性聋中的重要作用。【病因】通过血清学和病毒分离目前已证实引起突发性聋的病毒包括腮腺炎、麻疹、风疹、流感B、带状疱疹、腺病毒Ⅲ型、支原体属(mycoplasma)、水痘、副流感Ⅰ型和Ⅲ型、单纯疱疹Ⅰ型、巨细胞病毒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等。小儿麻痹病毒、柯萨奇病毒(Coxsachia病毒——为一种肠病毒之异源类)、EB病毒等尚有争论。 Veltri等通过血清学试验进一步观查到约半数患者涉及两个以上的病毒,在这些患者中合  相似文献   

8.
广泛分布的疱疹类病毒近来特别引起重视,因这些含DNA的病毒,已被鉴定为许多疾病的病因。最多见于人类者为人类疱疹病毒、带状疱疹-水痘病毒及大细胞病毒。 Epstein-Barr病毒(EBV)为最近所发现的人类疱疹病毒,这种病毒与以下三种疾病有关:Burkitt氏淋巴瘤(非洲淋巴瘤或非白血病性淋巴瘤)、鼻咽癌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兹简要介绍过去7年中有关EBV研究的报道如下。非洲淋巴瘤 1958年Burkitt注意到南非小孩中的淋巴肉瘤,其特点为此病在某些地区发生率很高,占儿童中肿瘤的50%以上,2岁以后发病率突然升高,  相似文献   

9.
一些研究提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某些类型对部分肿瘤有一定的作用。在人类生殖器癌肿中,经常分离出的HPV_(16、18)和_(31)型被认为与之有联系。尽管一致认为HPV在生殖器癌肿发生中是重要因素,但HPV在头颈部肿瘤中的作用则知之甚少。已知HPV_(6、11)与喉良性乳头状瘤及白斑有关。HPV_(16)的DNA序列不仅在舌和舌根癌而且在喉的疣状癌中发现。喉癌中曾分离出HPV_(30);某些HPV结构抗原不仅在喉原位癌也在鼻腔和鼻窦的内翻性乳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喉乳头状瘤系由HPV(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所引起。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曾有人吸取喉乳头状瘤与阴道湿疣的内容物接种于志愿者的皮肤,可在注射部位产生典型的皮肤疣;组织学上,喉乳头状瘤与皮肤疣,寻常疣、足蹠疣、湿疣也有相似的病损结构,由此设想所有人类的各种乳头状瘤系由相同的病原体产生。然而引起喉乳头状瘤的病毒与其他乳头状瘤的关系如何、究竟有无区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连续收集的挪威国家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的颅神经疾患病人约100例。经耳鼻喉科、神经科、听力学、前庭功能、病毒学和化验室检查。发现其中有34人患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34人中12人(男女各6人)检查证实有病毒感染,年龄由20岁至63岁。这12例做了上述各科全面检查。其中病毒学检查包括鼻咽部和脑脊液病毒分离,取双份血清做带状水痘(varicella zoster)病毒、细胞融合病毒、人类疱疹(herpes virus homins)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以及在部分病例做流感A和B病毒的补体结合抗体和血细胞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疣状癌是口腔和喉鳞状细胞癌的变型。好发于声带,约占该处恶性肿瘤的1~2%,40~69岁多见,男性为主。损害处呈灰白色疣状突起,生长慢,无颈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对疣状癌的作用有限,但可使之转变为退行发育的癌。乳头状瘤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界和人类。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至少有32型,各型具有共同抗原。引起喉乳头状瘤的是6型11和型。原发于声带和会厌的乳头状瘤,也可累及口腔、气管、肺,都和HPV6型、11型有关。用Southern氏点状杂交分析,在喉乳头状瘤和其周围正常组织、在临床已缓解的“正常”喉上皮处有HPV的DNA存在。本文报道5例喉疣状癌的组织标本,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3.
鼻和鼻窦炎在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HIV)感染病人中常见,多有鼻充血和粘稠的后鼻孔分泌物。作者对23例随机分为愈创木酚甘油醚(GF)治疗组(GG)和安慰剂对照组(PG)。GG12例GF每日1 200mg,分二次服10天,PG11例服安慰剂,用双盲法研究。查T淋巴细胞(CD_4)。结果:CD_4平均值在GG 9例中为  相似文献   

14.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鼻息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鼻息肉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取70例鼻息肉组织标本,用HPV-DNA-Typing方法进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及病毒分型,24例正常鼻腔粘膜作对照。结果:70例鼻息肉中有19例(27.14%)HPV-DNA感染,24例正常鼻腔粘膜中1例感染HPV-DNA(4.17%),HPV发现以HPV-5型为主。结论:鼻息肉发病可能与HPV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是一类在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的病毒 ,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是喉部常见的肿瘤 ,已知其与 HPV感染有极密切的关系 ,故本文就 HPV特性、研究手段以及与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鼻息肉病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鼻息肉病的病因。方法 :对 13例复发性鼻息肉的病理组织样本 ,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进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 ) - DNA检测 ,10例正常鼻腔粘膜做对照。结果 :13例鼻息肉第 1次手术病理组织标本中有 12例 (92 .3% ) HPV- DNA感染 ,第 2次手术有 5例 (38.5 % ) HPV- DNA感染 ,HPV分型发现以 HPV6 型最多 ,且以混和感染为主。 10例正常鼻腔粘膜 HPV阴性。结论 :鼻息肉病可能与 HPV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EB病毒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癌 (NPC)组织及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血清中EB病毒DNA的分布及其与NPC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检测 39例NPC组织 (NPC组 1)中EB病毒DNA ,2 4例NPC患者 (NPC组 2 )外周血白细胞及血清中EB病毒DNA ,2 0例慢性鼻咽炎组织 (对照组 1)中EB病毒DNA ,10例头颈部其他部位肿瘤患者 (对照组 2 )和 10例慢性鼻咽炎患者 (对照组 3)外周血白细胞及血清中EB病毒DNA ;同时采用免疫酶法检测NPC组 2、对照组 2和对照组 3血清中EB病毒VCA IgA抗体效价。 结果 :NPC组 1EB病毒DNA阳性率为 71.8% (2 8/ 39) ,对照组 1阳性率为 15 .0 % (3/ 2 0 )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NPC组 2外周血白细胞中EB病毒DNA阳性率为 4 1.6 7% (10 / 2 4 ) ,对照组 2阳性率为 10 .0 0 % (1/ 10 ) ,对照组 3外周血白细胞中EB病毒DNA为阴性 ,NPC组 2分别与对照组 2和对照组 3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5 ) ;NPC组 2、对照组 2和对照组 3血清中EB病毒DNA均为阴性 ;NPC组 2血清中EB病毒VCA IgA抗体效价分别与对照组 2和对照组 3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结论 :NPC组织中检测出EB病毒DNA的阳性率较高 ,外周血白细胞中阳性率较低 ,血清中未能检测出EB病毒DNA ,说明EB病毒从癌组织—→外  相似文献   

18.
自1981年确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以来,以前罕见的感染和新生物已变得日益普遍,杆菌性血管瘤病(BA)在1983年以前的文献中尚无描述,现在,就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有关的皮肤表现而言,它仅次于卡波济氏肉瘤(KS)而居第二位。2例HIV携带者,因鼻中隔不愈合性或进行性溃疡在耳  相似文献   

19.
衣原体曾被认为是病毒,现已知是寄生在细胞内类似细菌的微生物,分砂眼衣原体及鹦鹉热衣原体两种。前者引起的人类疾病有砂眼、包涵体性结膜炎、性病淋巴肉芽肿、非特异性尿道炎等,后者引起以非典型性肺炎为特征的鹦鹉热及其他多种病症。在1979~1981年以上颈深淋巴结炎为主要表现就诊于作者科室的405例患者中,经衣原体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证实为感染者260例(64.2%)。本文列举4病例并对其主诉、症状、补体结合效价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年龄分布:儿童共165例,占63.5%,其中1~5岁61例,6~10岁者104例;20岁以上女性多发。(2)主诉:耳痛  相似文献   

20.
人类恶性肿瘤中至少有50%发生抑癌基因P_(53)变化。研究表明,野生型P_(53)基因与调控细胞生长周期、调节细胞转化和诱导细胞程序化死亡(apoptosis)有密切关系。在喉癌的研究中发现P_(53)基因异常,如过度表达、缺失和点突变被认为是喉上皮肿瘤转化的重要因素。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管腔器官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如子宫颈癌,口腔癌等。有学者研究喉癌与HPV的关系,亦发现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喉癌P_(53)蛋白的异常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查HPV的感染,以了解P_(53)蛋白变化和HPV感染在喉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并比较了P_(53)蛋白过度表达与HPV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