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与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关系,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率.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YFRA21-l和CA125水平,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浆LPA水平.将卵巢恶性肿瘤组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女性对照组及卵巢良性肿瘤组进行比较,了解卵巢癌发生情况,分析比较血清CYFRA21-1、CA125,血浆LPA水平预测患者发生卵巢癌的价值.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YFRA21-1、CA125和血浆LPA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女性对照组及卵巢良性肿瘤对照组(P<0.05或P<0.01).三项标志物组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比单项检测高.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的CYFRA21-1、CA125和血浆LPA水平,可显著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及CA125在卵巢癌复发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和监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上皮性卵巢癌复发患者,测定血浆LPA和CA125表达情况,检测同期28例上皮性卵巢癌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30例初诊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及30例正常女性的血浆LPA和CA125作为对照,分析LPA和CA125在卵巢癌复发患者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组血浆LPA(9.52±4.64 mol/L)明显高于完全缓解患者组(2.02±1.94 mol/L)(t=7.96,P<0.05)及正常人群组(1.91±2.21 mol/L)(t=8.15,P<0.05),与初诊患者组(9.19±2.47 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组血浆CA125(75.42±10.66 U/ml)明显高于完全缓解患者组(11.42±9.67 U/ml) (t=28.830,P<0.05)及正常人群组(10.45±6.42 U/ml)(t=24.220,P<0.05),与初诊患者组(63.29±132.32 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29±7.32 U/ml)(t=2.622,P>0.05).采用LPA和CA125诊断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的诊断价值有差异(χ^2=37.834,P=0.022),其中LPA敏感度(93.8%)高于CA125(65.6%),特异度无明显差异(χ^2=24.501,P=0.99).结论 LPA水平对判断上皮性卵巢癌的复发有重要价值,可能成为监测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CA 125与溶血磷脂酸(LPA)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6-2008年入院的450例卵巢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测定CA 125和LPA,其中良性卵巢肿瘤408例,恶性卵巢肿瘤42例.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后4周复测CA125和LPA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浆LPA(5.25±1.57)和CA125(159.6±58.7)U/L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分别为(1.74±0.71)μmol/L],(11.10±6.89)U/L,恶性肿瘤患者二者均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032、8.205,P均<0.05).LPA诊断准确率高于CA125(82.4%与36.0%,x2=3.96,P<0.05).恶性肿瘤外周后复查CA125和LPA阳性率分别为74%与100%(x2=2.76,P>0.05).结论 与CA125相比LPA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CA 125与溶血磷脂酸(LPA)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6-2008年入院的450例卵巢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测定CA 125和LPA,其中良性卵巢肿瘤408例,恶性卵巢肿瘤42例.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后4周复测CA125和LPA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浆LPA(5.25±1.57)和CA125(159.6±58.7)U/L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分别为(1.74±0.71)μmol/L],(11.10±6.89)U/L,恶性肿瘤患者二者均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032、8.205,P均<0.05).LPA诊断准确率高于CA125(82.4%与36.0%,x2=3.96,P<0.05).恶性肿瘤外周后复查CA125和LPA阳性率分别为74%与100%(x2=2.76,P>0.05).结论 与CA125相比LPA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溶血磷脂酸(LPA)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006~2008年人院的450例卵巢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测定CA125和LPA,其中的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后4周复测CA125和LPA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相比较于CAl25,LPA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二者的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PA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溶血磷脂酸(LPA)在卵巢癌细胞内HER2/neu的激活作用。方法通过免疫沉淀反应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卵巢癌细胞中HER2的变化。结果 LPA能诱导卵巢癌细胞中HER2的快速和瞬态的磷酸化。结论 LPA在卵巢癌细胞中作为HER2的上游分子,对卵巢癌细胞有强有力的刺激,可诱导卵巢癌细胞中HER2磷酸化。  相似文献   

7.
磷脂酶A2和溶血磷脂酸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分泌性磷脂酶A2(sPLA2)和溶血磷脂酸(LPA)对卵巢癌诊断、病程监测和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用 3H标记大肠杆菌膜为底物的液闪方法和比色法,分别对初发或复发卵巢癌和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各30例进行血液中sPLA2活性和LPA水平检测,并与乳腺癌患者作比较,同时对手术前后卵巢癌患者进行动态检测,以评价两项指标在卵巢癌检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初发卵巢癌组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相比,sPLA2活性(24.47±5.64 U/L与4.94 ±1.86 U/L)和LPA水平(6.35 ±2.32与1.92 ±0.75 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复发卵巢癌组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相比,sPLA2活性(26.53 ±6.05 U/L与4.94 ±1.86 U/L)和LPA水平(7.03 ±2.77 mmol/L与1.92 ±0.75 mmol/L)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初发卵巢癌组手术前后sPLA2活性和LPA水平与时间变化相关(分别r=0.88,r=0.81,均P<0.05).sPLA2活性和LPA水平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95%,特异性分别为73.3%和83.3%.初发和复发卵巢癌与初发和复发乳腺癌相比, L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PLA2活性和LPA水平可能对卵巢癌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溶性P185蛋白对卵巢癌诊断和预后观测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比色法分别对初发或复发卵巢癌患者、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60例进行血清中P185、Ca125和LPA检测,以评价三项指标对卵巢癌检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初发或复发卵巢癌组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相比,血清P185和LPA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复发转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CA12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A125、P185和LPA可对提高卵巢癌诊断的准确度、特异性及监测疗效和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炼  吴潇 《临床医学》2008,28(5):31-32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血浆LPA测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脑梗死组、短暂脑缺血发作组(TIA组).脑梗死组随机分为脑梗死试验组、脑梗死对照组.脑梗死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0.75 g,1次/d.结果 脑梗死组、TIA组发病3d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脑梗死病人发病4周时血浆LP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病2周时脑梗死试验组LPA水平较脑梗死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LPA水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敏感指标,并为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疗效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与脑卒中的关系及其在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循环酶法检测50例脑卒中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的LPA,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其在脑卒中发生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脑卒中急性期血浆中LPA显著高于临床体征和症状好转的患者和对照组,恢复期临床体征和症状未见好转者的LPA高于好转者(P〈0.01),而急性期血浆中LPA含量虽高于临床体征和症状未见好转的患者,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血浆中的LPA 0.85μmol/L为临界值,实验室诊断参数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ROC下面积分别为92.5%、80.0%、94.9%,81.8%和0.89。结论血浆中LPA的改变与脑卒中的发生与好转密切相关,可作为脑卒中的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细胞膜脂类衍生物,是磷脂中最小、最简单的分子[1].LPA可以在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初期由血小板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2],理论上它可以作为指示血栓形成启动的标志分子.我们据此对冠心病患者血浆LPA水平进行研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LPA)和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定量检测40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40例胰腺良性疾病患者(良性对照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浆LPA及血清CA199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胰腺癌组患者血浆LPA、血清CA199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LPA与血清CA199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0%、67.5%和72.5%、50.0%;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为90%与82%,与二者单独检测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LPA检测对胰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血浆LPA与血清CA199两者联合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优势,有望成为胰腺癌诊断的有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溶血磷脂酸甲胎蛋白等联检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血清肿瘤相关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含量对卵巢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早期卵巢癌(Ⅰ、Ⅱ期)患者36例,卵巢良性肿瘤36例,健康妇女36例。用定磷法测定LPA的含量,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测定CA125、AFP的含量。结果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卵巢癌患者的LPA、CA125、AFP含量明显升高(P〈O.001);以单一阳性指标作为标准,对卵巢癌的阳性率分别为86%、67%、31%;特异性分别为94%、75%、56%;联合检验上述3项肿瘤标志物阳性率为92%,特异性为97%。结论联合检测LPA、CA125、AFP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其中进展性卒中38例,非进展性卒中44例,正常对照组40例检测LPA的浓度,分析进展性卒中与非进展性卒中血浆LPA区别,评价LPA在进展性卒中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浆LPA明显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组,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浆LPA的改变与脑梗死的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进展性卒中的监测和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位居盆腔,早期多无明显症状,75%~85%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小于15%,而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故早期诊断是关键,但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可靠的诊断方法。20世纪60年代,Voget首次报道溶血磷脂酸(LPA)具有多种生理效应,在体内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1995年Xu等从卵巢癌腹水中分离、纯化、提取出一种具有生长因子活性的物质,即LPA,并于1998年报道LPA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智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8例TIA患者、6 3例脑梗死患者及4 .便健康人分别抽取静脉血,以比色法检测血浆LPA ,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CD6 2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TIA组、CI组血浆LPA及血小板CD6 2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而TIA组与脑梗死组比较:血浆LPA水平TIA组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 <0 .0 1) ;血小板CD6 2p水平,两组之间无显著差(p >0 .0 5 )。结论 血浆LPA和CD6 2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检测这些指标,这对TIA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控制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干预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脑梗死患者、2 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仅于 3天内发作者为TIA1组 ) ]患者、9例反复TIA发作 (首次TIA发作 3天后仍有发作者为TIA2组 )患者 ,在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定磷法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测定 6例反复TIA发作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3个月 (试验组 )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 ,并与 5例未抗血小板治疗者 (对照组 )作对照。结果 ①脑梗死组在发病 3天内、2周时 ,TIA1组发病 3天内及TIA2组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血浆LPA水平升高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反复TIA发作患者治疗 3个月后试验组血浆LPA水平显著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血浆LPA水平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LPA可作为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指标 ;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 ,当血浆LPA水平升高时 ,应积极抗血小板等治疗 ,LPA可作为疗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胃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LP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0例胃恶性上皮性肿瘤、42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及20例健康人血浆LPA血清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情况。结果胃恶性上皮性肿瘤组血浆LPA均值为7.7±3.1μmol/L,阳性率为80.0%;胃良性疾病组LPA均值为3.0±1.1μmol/L,阳性率为28.6%;健康对照组LPA均值为1.7±0.5μmol/L,阳性率为5.0%,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中LPA的特异度为75%,高于CEA的50%;胃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中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最高,为92%;LPA的灵敏度为80%,高于CEA的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LPA诊断胃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CEA,LPA有望成为胃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5例DVT患者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及临床分期标准分为急性期组45例,亚急性期组34例和慢性期组36例,另选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LPA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浆样本中LPA的水平。结果(1)治疗前,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以及慢性期组患者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2)治疗8d后,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患者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30d后,DVT各组和对照组血浆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A在DVT患者血浆中显著升高,尤其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者中更为明显,宜作为DVT早期诊断及预防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紫外比色法检测血浆LPA含量。结果TIA组、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初查时血浆LPA浓度分别为3.96±1.44umol/L、2.75±1.05umol/L、1.87±0.82umol/L、1.82±0.81umol/L。TIA组、脑梗死组两组间LPA结果差异显著(P<0.01),且均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及对照组之间LPA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IA组、脑梗死组经临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2周后,LPA浓度明显降低(P<0.001)。而脑出血组,复查时LPA浓度水平却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血浆中LPA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其浓度测定可作为短暂性脑缺血、脑死诊断的重要指标。在预测脑血管病的发生,转归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