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海燕  方科伟  刘冬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4):2012-2016
 目的 制备重组降血压肽(rAHP,氨基酸序列为VLPVPR)缓释微球。方法 以不同单体比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缓释材料,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微球粒径越小(P<0.05),孔隙率越高;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乳酸比例越大,微球粒径越大(P<0.05);微球制备的最优工艺为:油相中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浓度ρPLGA为12 g·100 mL-1、初乳搅拌速度Vstir为1 000 r·min-1、内水相与油相体积比Rw/o为1∶7.5,外水相聚乙烯醇124(PVA)质量浓度ρPVA为4 g·100 mL-1,按此工艺制得的重组降血压肽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包封率在90%以上,载药量11%以上,微球粒径70~90 μm;载药微球在PBS缓冲液中2 h内的累积释药量在40%以内,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释药速度越快(P<0.05),羟基乙酸含量越高释药速度也越快(P<0.05),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表明微球通过扩散机制进行缓释。结论 该微球制备工艺成熟,包封率高,具有缓释能力。  相似文献   

2.
血竭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血竭聚乳酸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乳酸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血竭聚乳酸O/W型缓释微球,考察了微球的粉粒学特征,并进行了体外溶出研究。结果:所制备的血竭聚乳酸微球外形圆整,载药量为21.97%,包封率为55.76%,16 h体外累积释药量为76.71%。结论:血竭聚乳酸微球具有很好的缓释能力,使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磷酸川芎嗪星型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雅铃  张安强  王炼石 《中草药》2010,41(10):1627-1631
目的制备磷酸川芎嗪星型聚乳酸载药微球,研究制备工艺参数对载药微球的药物包封率的影响,并对其体外释放特性进行表征。方法以星型聚L-乳酸(sPLLA)为聚合物基材,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磷酸川芎嗪(LP)星型聚乳酸载药微球(sPLLA/LP),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研究sPLLA/LP的体外缓释特性,并用FT-IR和SEM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建立sPLLA/LP的药物包封率与制备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优化工艺。LP与sPLLA结合良好,sPLLA/LP微球缓释7 d后,sPLLA出现部分降解。采用优化工艺所制备的sPLLA/LP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SEM分析与缓释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0~48h阶段的释药机制为药物扩散和聚合物降解协同作用;48~144 h阶段则主要为药物扩散释药。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的sPLLA/LP微球的药物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平稳。  相似文献   

4.
陈斌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7):532-533
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phalerata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cichoriiLinnaeus)的干燥全虫是一味传统中药,性寒,微辛,有大毒,具有攻毒、破血、引赤、发泡之效,收载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斑蝥素是斑蝥药材中的一种单萜烯类提取物,为无色鳞状结晶,不溶于冷水,微溶于热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吲哚美辛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Eudragit RS 100眼用缓释微球,并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O/W溶剂挥发法制备吲哚美辛PLGA/Eudragit RS 100微球,对微球的表面形态、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特点、粒径、有机溶剂残留量、表面电位进行了表征分析,使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 cells)评估空白微球的细胞毒性。结果 载体材料PLGA与Eudragit RS 100质量比为1∶3的吲哚美辛微球,电镜观察颗粒分布均匀,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1 676.4±739.5)nm;载药量为(18.79±0.19)%,包封率为(98.25±2.11)%,第1天存在突释,随后可以缓慢释放一个月左右;有机残留量平均为(267.33±13.57)ppm;空白微球表面电位为正电荷;空白微球无细胞毒性。结论 吲哚美辛PLGA/Eudragit RS 100眼用缓释微球具有包封率高,粒径窄,体外释放缓慢,安全性好等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选丹参素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能。方法:采用W/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丹参素钠-PLGA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及收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对该微球进行表征。结果:选取内水相体积300μL,PLGA质量浓度125 g·L~(-1),二氯甲烷-丙酮(3∶7),外油相为液体石蜡200 m L,加入正己烷6 m L,0.25%司盘80为乳化剂,1 400 r·min~(-1)搅拌4 h。丹参素钠-PLGA微球平均载药量(20.71±1.42)%,平均包封率(63.27±1.70)%,平均收率(99.10±0.83)%,体外累积释放率达98%需要120 h。平均粒径(71.72±1.71)μm,表面圆整光滑,内部含有蜂窝状孔洞。部分药物可能以晶体状态分散于载体材料中。结论:W/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了丹参素钠-PLGA微球,优选的处方工艺稳定合理,可为丹参素钠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尹东锋  钟延强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4):1049-1052
 目的介绍蛋白质,多肽类药物聚乳酸(PLA),聚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从4个方面综述了影响生物大分子药物释放的因素,及如何控制突释和保持连续释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一些解决的办法。结果与结论聚合物的性质、药物的稳定性、制备工艺和附加剂的存在都会显著的影响微球的释放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用于结核病局部给药,以达到局部滞留、缓慢释放的作用。方法 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微球,用海藻酸钠制成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考察微球以及复合给药系统的体外药物释放情况,初步考察复合给药系统在大鼠肺部的胶凝时间。结果 微球平均粒径为149.569 μm,包封率(n=3为(69.43±3.53%,载药量(n=3为(26.43±3.10%,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有抑制药物突释的作用,且药物在30 d内释放25%,大鼠肺部胶凝实验表明,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在大鼠肺部可滞留6 h。结论 利福平PLGA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达到了局部滞留、缓慢释放药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选灯盏花乙素缓释微球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能。方法:采用S/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灯盏花乙素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及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法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25 m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200 mg,聚乙烯醇质量分数1%,二氯甲烷-丙酮(1.7∶0.3),搅拌转速1 000 r·min-1。灯盏花乙素微球载药量(6.18±0.11)%,包封率(50.79±2.01)%,收率(91.18±2.19)%,释放30%药物所需时间不低于600 h,粒径(126.0±2.1)μm;表面圆整光滑,无黏连;微球内部含有大量灯盏花乙素晶体,灯盏花乙素在高分子材料中未改变其晶体结构。结论:该方法可有效制备灯盏花乙素缓释微球,优选的制备工艺简单合理,为灯盏花乙素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石杉碱甲聚乳酸-乳酸羟基共聚物微球,并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缓释效果。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透析袋法测定微球体外释放度。通过扫描电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外观和表面形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浓度,采用微量羟胺法测定大鼠脑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微球的粒径为63.08μm,跨距为0.73,包封率为78.08%,载药量为3.80%。石杉碱甲微球在体外可缓释21d,主要通过扩散控释机制释药,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大鼠肌注2.1mg微球后的最大血药浓度出现在给药后第2天,ρmax为(51.47±4.70)μg·L-1,AUC0→∞为326.11μg·d·L-1,MRT为8.7d。微球对大鼠皮层、纹状体和海马部位AchE活性的抑制作用可持续至给药后的第14天。石杉碱甲微球对上述3个部位AchE活性的抑制率与血浆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Hill方程,血浓-药效的经时轨迹呈逆时针走向。结论石杉碱甲微球制备工艺简单,重现性好,体内外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制备用于肿瘤化疗的甲氨蝶呤-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TX-PLGA)纳米囊,并考察MTX-PLGA纳米囊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TX-PLGA纳米囊,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囊的形态,并研究MTX-PLGA纳米囊的粒径、回收率、载药量、包封率、稳定性和体外释药。结果 MTX-PLGA为圆整的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为(161.2±6.7) nm,载药量为(4.23±0.77)%,包封率为(62.1±3.8)%,体外释药符合一级释放方程:ln(1-Y) =-0.004 1t-0.064 8 (r=0.984 5)。结论 采用复乳法-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MTX-PLGA纳米囊,所制纳米囊具有明显缓释作用,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新型利培酮PLGA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新型利培酮微球,并快速评价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质。方法 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研究PLGA浓度、乳化均质转速、油相与水相比例等对微球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通过升高释放介质温度建立体外释放加速评价方法。结果 在37 ℃ pH 7.4 PBS中,利培酮微球以零级释放模式缓释15 d,快速释放的时间与上市利培酮微球基本一致而无延滞期。采用45 ℃加速释放可提高释放速度5倍,在3 d内完成评价,加速释放评价与长期释放相关性好。结论 本实验所制备的利培酮微球,可开发为释放两周的制剂。由于无延滞期,在临床使用和提高患者顺应性上比已上市产品更具优势。加速评价方法可对产品进行快速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并考察其主要有效成分“整体受控、同步释放”的情况。方法: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制备了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并获得了其体外释放的指纹图谱及其成分的体外释放同步性的数据。结论: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能够做到多种成分整体受控,符合中药复方用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张剑锋  魏东芝  周雄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2):1745-1747
 目的寻求用聚乙二醇对甲氨蝶呤进行化学修饰的新方法,探讨甲氨蝶呤-聚乙二醇偶联物的体外缓释特征。方法用微波催化结合化学催化合成方法,研究甲氨蝶呤-聚乙二醇偶联物的合成反应条件并考察其溶解性能,用累积释放百分比测定偶联物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体外缓释特征。结果采用"微波催化+化学催化"的合成方法,偶联物中甲氨蝶呤的相对标准含量可达到99%以上,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了128倍,水溶性和脂溶性均有明显增加。体外缓释实验表明,未经偶联的甲氨蝶呤4h后即可基本释放完全,而偶联物在经过72h以后,仍只有11%被释放出来。结论微波催化与常规化学催化相结合,是合成甲氨蝶呤-聚乙二醇偶联物的新途径,可极大地改善甲氨蝶呤的溶解性能,达到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盐酸噻吩诺啡微球的加速释放度实验方法方法 通过考察不同温度(37和55 ℃和释放介质中盐酸的浓度(0.000 01、0.000 1、0.01、0.1和0.5 mol·L-1对盐酸噻吩诺啡微球释药速度的影响,确定体外加速释放的条件,建立盐酸噻吩诺啡微球的体外加速释放方法。通过相关性评价建立加速与长期释放度数据的回归方程。结果 加速释放度与长期释放度数据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r=0.977 2。结论 加速释放度实验可用于快速评价盐酸噻吩诺啡的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盐酸表柔比星长循环热敏脂质体(EPI-LTSL)并进行处方优化,考察其体外热敏释药性质。方法pH梯度法制备EPI-LTSL,葡聚糖凝胶法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以测定包封率,HPLC测定药物含量。进行优化处方,采用荧光淬灭法测定脂质体的体外热敏释药率。结果优选处方制备的EPI-LTSL为半透明橘红色,磷脂质量浓度为75mg.mL-1,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肉豆蔻酰溶血磷脂酰胆碱(MSPC)摩尔比为82:8;药脂比为1:10,平均粒径小于100nm,载药量大于2mg.mL-1,包封率99%,相变温度为42.76℃。EPI-LTSL37℃水浴15min的累积释药小于5%,而43℃水浴4min的累积释药达到90%以上。结论制备的EPI-LTSL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粒径较小,热敏释药性质良好。采用荧光淬灭法测定EPI-LTSL体外热敏释药率准确快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备氟尿嘧啶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单甲基醚(PLGA-mPEG)纳米粒,并对其体外释放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氟尿嘧啶PLGA-mPEG纳米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包封率的测定。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动态膜透析法对纳米粒子的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制备的纳米粒为较均匀的类球形粒子,平均粒径约124.3 nm,Zeta电位-20.6 mV,平均包封率为(44.72±0.38)%。体外释药实验研究表明,粒子在2 h的突释量小于30%,在突释后的48 h内药物缓慢释放。结论 纳米沉淀法操作简单,制备的氟尿嘧啶PLGA-mPEG纳米粒粒径小,体外药物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脂质体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规律。方法采用前体脂质体法制备rhG-CSF脂质体,测定Zeta电位、粒度分布和包封率,比较rhG-CSF注射液和脂质体体内外释放情况。结果脂质体的平均粒径(195.2±40.8)nm,Zeta电位-(45.5±2.97)mV,包封率(84.2±0.36)%,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特点。结论采用前体脂质体法制备的rhG-CSF脂质体,包封率较高,体内应用可显著延长半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