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针对心房颤动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讨论其临床特点,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分析,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康复、护理等,提供足够的支持,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结果经过临床统计,在120例患者中,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患者的疾病情况将会愈加严重;相比非房颤患者而言,该类型患者在临床检查中,自身所具有的多发梗死灶出现了增多的现象。结论心房颤动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其临床特点比较突出,年龄特点、梗死灶特点、病情评分特点,是患者的主要特点内容,对患者病情发展和后续治疗,均存在严重的影响。建议在日后的临床诊治中,从患者的临床特点出发,设计治疗主线,为患者疾病的康复、并发症概率的降低,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并发症包括脑梗死等。国外 对此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了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筛选高危患者,指导临床干预。方法 结合186例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病因、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以及心房大小对房颤并发梗死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分析表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是房颤并发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性别、年龄对房颤并发脑梗死无显著影响。结论 对于心房颤动并发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可能需要进行抗血栓治疗,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心房颤动合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痊愈12例,好转21例,死亡3例。结论心房颤动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概率及治疗转归.方法 统计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及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者并发梗死类型和治疗效果.结果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者较非糖尿病合脑梗死者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发生率高,且病情重、病死率高.结论 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兴凤  韩锡梅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210-21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明确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对18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10例不伴糖尿病脑梗死进行比较,分析两组脑梗死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梗死部位、梗死数目及预后。结果两组实验室检查数据、梗死部位、梗死数目及预后有显著差别。结论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基底节区梗死发生率高,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高,多发病灶多,预后不良率高。  相似文献   

6.
李婧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6):619-6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糖与其梗死灶最大直径、神经功能损伤、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系。方法:60例糖尿病并脑梗死与6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进行比较,大灶梗死亚组与小灶梗死亚组比较。结果:糖尿病并脑梗死时多为主干支大灶性梗死,且神经功能损伤重,临床疗效差,并发症和病死率高。脑梗死面积、并发症和病死率均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糖水平升高可加重脑梗死损害,积极控制血糖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7.
李婧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619-6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糖与其梗死灶最大直径、神经功能损伤、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系.方法60例糖尿病并脑梗死与6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进行比较,大灶梗死亚组与小灶梗死亚组比较.结果糖尿病并脑梗死时多为主干支大灶性梗死,且神经功能损伤重,临床疗效差,并发症和病死率高.脑梗死面积、并发症和病死率均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糖水平升高可加重脑梗死损害,积极控制血糖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脑梗死后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20例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筛选出影响出血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6.7%。单因素显示出血组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均高于未出血组(P0.05)。多因素显示既往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既往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无症状性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理和危险因素。方法:对5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年龄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部分患者表现为头晕、轻微头痛、短暂性肢体麻木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CT/MRI显示病灶直径在0.3~1.5cm;93.10%为腔隙性梗死,6.90%为非腔隙性皮质或皮质下梗死型和分水岭梗死;87.93%分布于内囊、基底节、放射冠区,5.17%分布在丘脑、脑干。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41.38%,糖尿病、高脂血症34.48%,冠心病、心房颤动为5.17%。无症状性脑梗死确诊依赖影像学检查,一旦发现应予以积极治疗,避免症状性脑卒中及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平舆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接受治疗的195例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预后良好组124例,预后不佳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性别,有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临床资料,并对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神经功能缺失,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功能缺失,合并高血压病、心房颤动、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有关,积极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状态、控制高血压、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改善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死塞患者的临床关系。方法:2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h内空腹或静脉输液前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在病情好转或血糖正常后复查头颅CT,计算梗死灶体积。分别将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梗死灶大小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升高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比血糖正常组梗死灶大、好转率低、死亡率高。结论:高血糖尤其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会增加急性脑梗死神经系统损伤,梗死灶大,临床疗效不良。故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糖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吴平  顾湘琪  杨俊凯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7):609-610,613
目的提高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方法对5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梗死范围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存活43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17.3%。结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冠心病伴心房颤动致心源性栓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脑水肿所致的脑疝是大面积脑梗死早期死亡的直接原因。头颅CT或MRI检查能帮助大面积脑梗死获得早期诊断。综合治疗能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死亡率及病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病原因进行多因素分析。方法通过对86例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86例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患者中,男性有55%,女性有45%,有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家族史患者占76.3%。多因素分析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病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序为:脑梗死面积、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史、年龄、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家族史、吸烟和脑梗死家族史。结论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当引起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同时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在临床治疗中,脑梗死面积、高胆固醇血症和心房颤动史对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魏乐莲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8):801-802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明确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对72例糖尿病伴脑梗死、50例不伴糖尿病的脑梗死进行比较,分析两组脑梗死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梗死部位、梗死数目及预后。结果两组实验室检验数据、梗死部位、梗死数目及预后有显著差别。结论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清TG、TC、HDL-C、Fib水平明显高于不伴糖尿病的脑梗死者,基底节区梗死发生率高,多发病灶多,预后不良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房颤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发现房颤组腔隙性梗死发生率低,大面积梗死发生率高,死亡率增加.结论老年房颤易致大面积脑梗死,是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蔡茂文 《四川医学》2002,23(11):1155-115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处理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脑梗死患者的年龄、就诊时间、梗死部位、诊断、处理方式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脑梗死好发于老年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是其最多见的易患因素;头颅CT是确诊脑梗死的主要手段,是鉴别脑血管硬化性梗死、腔隙性梗死、出血性梗死的重要依据。血栓溶解药物的早期应用对疾病的缓解有着重要的意义。脑梗死致残率高,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7.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5):2396-2396,2399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大面积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23例均于发病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梗死后合并出血性脑梗死,并出血性梗死使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大面积梗死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首发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3月慈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2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及抑郁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对照组年龄、吸烟、冠心病、心房颤动、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糖尿病、收缩压、HDL-C、hs-CRP、NIHSS评分及抑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糖尿病、收缩压、HDL-C、hs-CRP、NIHSS评分及抑郁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额叶、颞叶、基底节、丘脑区域梗死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首发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对于hs-CRP显著升高、神经功能损害程度高、关键部位梗死及有心房颤动、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加强关注.并应重视患者心理疏导和治疗,缓解抑郁状态,有助于认知功能障碍早发现、早干预。  相似文献   

19.
重症脑梗死其梗死面积往往比较大,且多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临床证实重症脑梗死在静脉滴注降纤酶过程中配合高压氧治疗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我科于2000年1月到2003年7月对40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再发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对155例再发脑梗死病例与同期190例初发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初发脑梗死5年内为再发高峰期,再发脑梗死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P<0.05),脑梗死再发者伴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者明显多于初发者(P<0.01),而且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水平增高者明显高于初发者(P<0.01).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高LDL、高Fb等都是脑梗死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再发高峰期及长期的二级预防应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高LDL和高Fb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