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下液(SRF)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S100B蛋白浓度的测定,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时视网膜的神经损伤程度。方法 92份视网膜下液的样本取自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外路手术中,同时抽取患者血清样本作为实验组,另外抽取19份角膜捐献病人的玻璃体和20份正常人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中NSE和S100B的浓度。结果本实验视网膜下液中的NSE和S100B蛋白浓度与这些患者及正常人血清NSE和S100B蛋白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和网脱范围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R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这种损伤随网脱范围的增大而增大,随病程延长而增大,且在2周内增长最为迅速。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不放液手术的效果和影响视网膜下液(SRF)吸收和网膜复位的因素,对30例(30眼)RRD采用巩膜外冷凝、巩膜环扎或外加压、不放液的手术方法。结果1次手术26眼网膜完全复位(86.7%);SRF术后24h吸收15眼(57.7%),7天内吸收10眼(38.5%);术后视力提高。表明不放液手术效果与放液手术相同,且避免了放液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术前PVR的程度和术后裂孔是否封闭。  相似文献   

3.
用立式电泳方法分析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脱离伴有高度近视患者血清和视网膜下液(SRF)的乳酸脱氢酶(DDH)同功酶,发现视网膜脱离病人血清中的LDH同功酶与正常人血清的基本相同,都有LDH_1、LDH_2、LDH_3、但SRF的LDH随视网膜脱离病程的延长,同功酶的种类及含量增多。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病人,其SRF的LDH含量高于自身血清的含量。表明SRF的LDH不仅来源于血浆,而且也来自视网膜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视网膜下液(SRF)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S100B蛋白浓度的测定,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时视网膜的神经损伤程度.方法 92份视网膜下液的样本取自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外路手术中,同时抽取患者血清样本作为实验组,另外抽取19份角膜捐献病人的玻璃体和20份正常人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中NSE和S100B的浓度.结果 本实验视网膜下液中的NSE和S100B蛋白浓度与这些患者及正常人血清NSE和S100B蛋白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病程和网脱范围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RR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这种损伤随网脱范围的增大而增大,随病程延长而增大,且在2周内增长最为迅速.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 5 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下液 (SRF)及血清维A酸的含量 ,并观察部分患者服用维生素A对其的影响。结果示 ,患者SRF中维A酸的含量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程度、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术前服用维生素A的天数呈正相关 (r1=0 .85 1,P <0 .0 0 ;r2 =0 .4 5 2 ,P <0 .0 1;r3=0 .4 3 1,P <0 .0 5 ) ;血清维A酸的含量与眼部病变无关 ;SRF中维A酸在口服维生素服药第 4d时显著增高。结果表明视网膜脱离后 ,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之间代谢关系发生紊乱 ,造成维A酸循环利用障碍。服用维生素A有利于阻止PVR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SRF)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含量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PVR)的关系。方法:采集3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下液,用ELISA试剂盒测定SRF中CTGF的含量,收集的视网膜下液按PVR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及裂孔大小分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患者视网膜下液中均含有CTGF,伴PVR的患者SRF中CTGF的平均浓度比无PVR的患者高,随着PVR的加重SRF中CTGF的浓度增高,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TGF的含量与病程的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相关,与性别和视网膜裂孔的大小无关。结论:在PVR形成的过程中,视网膜下液中CTGF的含量随着PVR的严重程度而增加,这可能与其参与了细胞的迁移、增殖、膜收缩有关,它为将来PVR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含量的研究,探讨TGF-β2在PDR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10例(10只眼)正常人及24例(24只眼)PDR患者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0例正常人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为(1.27±0.69)ng/ml;24例PDR患者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为(4.89±3.51) ng/ml.两组比较,PDR组的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将糖尿病视网膜病Ⅳ期及Ⅴ期14例(14只眼)患者列为一组,10例(10 只眼)Ⅵ期患者另列一组,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分别为(6.07±4.05)及(2.84±1.72) ng/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它们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和显著差异(P<0.05).结论:PDR患者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升高,提示TGF-β2在PDR的病理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LKB-2001立式电泳装置,以标志蛋白(Marker protein)为标准对照,分析了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脱离伴高度近视患者血清和视网膜下液(SRF)的蛋白质分子量,发现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清的蛋白质含量及种类与正常人血清的基本相同,分子量均在20 000D~94 000D之间,而SRF中蛋白质含量及其分子量则随病程延长而增加。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其SRF的蛋白质含量及分子最与其本身血清的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中国汉族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载脂蛋白E表型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视网膜下液(SRF)及血液中载脂蛋白E(apoE)的含量 ,探讨载脂蛋白E与视网膜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等电聚焦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正常人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aopE表型及ELISA方法测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视网膜下液(SRF)及血液中载脂蛋白E(apoE)的含量。结果 :aopE的ε4 等位基因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有关联 (RR =2 5 0 71P <0 0 1)。SRF中apoE的含量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及时间相关 (P <0 0 1)。结论 :aopE的ε4 基因可能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的又一遗传因素 ;apoE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含量的研究,探讨TGF-β2在PDR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10例(10只眼)正常人及24例(24只眼)PDR患者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0例正常人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为(1.27±0.69)ng/ml;24例PDR患者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为(4.89±3.51) ng/ml.两组比较,PDR组的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将糖尿病视网膜病Ⅳ期及Ⅴ期14例(14只眼)患者列为一组,10例(10 只眼)Ⅵ期患者另列一组,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分别为(6.07±4.05)及(2.84±1.72) ng/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它们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和显著差异(P<0.05).结论:PDR患者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升高,提示TGF-β2在PDR的病理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沈念 《华夏医学》2005,18(1):84-85
目的:观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RD)环扎加压不放液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5例(35眼 )RRD采用巩膜环扎、外加压、不放液手术,术后2~20d局部视网膜氩激光光凝治疗. 结果:1次手术31眼视网膜完全复位(88.6%),2眼再次不放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总复位率为94.3%; SRF术后24h内完全吸收12眼(36.4%),7d内吸收18眼(54.5%),术后视力均有提高.结论:环扎加压不放液术具有手术难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TGF-β1在不同氧环境饲养新生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揭示TGF-β1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关系.方法60只7日龄C57BL/6J鼠仔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饲养于空气中;实验组1饲养于75%氧箱中5天后改为空气饲养;实验组2氧箱中的氧浓度逐日从30%升高至75%后再逐日下降至空气饲养.分别于第3、8、14天行视网膜铺片ADP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变化;14天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TGF-β1表达,RT-PCR法检测TGF-β1 mRNA表达.结果实验组1和实验组2新生鼠视网膜血管缩窄.第14天时,实验组1周边视网膜血管密度增加,TGF-β1表达呈阳性改变,TGF-β1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2(P>0.05);实验组2周边视网膜血管未见明显异常改变,TGF-β1表达呈阴性改变,TGF-β1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参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过程,吸入氧浓度波动较大时视网膜表达TGF-β1增加,并产生类似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不放液手术的效果和影响视网膜下液(SRF)吸收和网膜复位的因素。对30例(30眼)RRD采用巩膜外冷凝、巩膜环扎或外加压、不放液的手术方法。结果:1次手术26眼网膜完全复位(86.7%);SRF术后24h吸收15眼(57.7%),7天内吸收10眼(38.5%);术后视力提高,表明不放液手术效果与放液手术相同。且避免了放液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术前PVR的程度和术后裂孔是否封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直肌牵引及单纯巩膜外硅胶垫压不放液手术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6例(56眼)RRD术前进行直肌缝线牵引制动,采用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术中不放液的手术方法,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例(56眼)RRD经直肌牵引制动3~5 d后,52眼(92.9%)的视网膜脱离特别是上方球形脱离有明显后退,视网膜下积液(subretinal fluid,SRF)均有消散,其中28眼(50%)完全复位;53眼(94.6%)均行不放液术达到准确封闭孔源的目的.出院前合计治愈率为96.4%,未愈3.6%.结论 直肌缝线牵引制动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消退、平复,有利于术中准确定位孔源、扣压位置适当,从而有效封闭孔源,扩大不放液手术适应范围,提高RRD不放液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FEVR相关的RRD)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一组10~30岁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最终确诊为FEVR相关的RRD的占有比及对侧眼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接诊的RRD患者共109例110眼,其中FEVR相关的RRD占同期同年龄组RRD患者总数的20.18%(22/109),且与年龄密切相关。10~20岁患者中FEVR相关的RRD占总人数的43.24%。FEVR相关RRD患者平均年龄为17(S=5)岁,对侧健眼屈光范围为+4.5D~-8.0D,近视者居多。其中4眼(19.05%)为高度近视,屈光度大于-6 D,12眼(57.14%)为轻中度近视,屈光度位于-0.75 D至-6 D之间。对侧眼Log MAR为-0.1至1.2不等,多数视力正常,仅2例BCVA(Log MAR)大于0.5。后极部眼底表现多为正常,周边部视网膜均见异常,如无血管区、视网膜变直、血管分支增多及血管渗漏,其他还可表现为血管袢、新生血管生成、视网膜嵴样改变、格子样变性、周边部萎缩孔、视网膜浅脱离等。【结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青少年人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为双眼发病,详细检查对侧眼至关重要,应及时处理视网膜裂孔及新生血管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眼屈光度与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RD)、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干孔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0例RRD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散瞳后进行电脑验光仪验光及眼底三面镜检查。用χ2检验分析眼屈光度与RRD的关系及与视网膜变性、裂孔形态部位的关系。结果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双眼RRD的发生、RRD中视网膜圆孔及对侧眼视网膜变性的发生均升高(均P<0.001);对侧眼干孔发生也升高(P<0.05);伴有近视眼的RRD下方象限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高于非近视眼(P<0.05)。结论高度近视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危险因素。单眼RRD的对侧眼,尤其是伴有高度近视RRD的对侧眼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眼,需注意检查,发现病变要及时处理以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RRD术后SRF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RRD术后SRF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 0例.术后均常规点抗生素、激素眼水及口服沃丽汀治疗,中药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第3天口服自拟HHTL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6.67%,高于常规组的46.67%(Z =2.14,P =0.033);中药组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监测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脉脱型网脱)患者外周血中促炎细胞因子IL-12和IL-18,抑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以及炎细胞效应因子IFN-γ和TNF-α的含量.方法:选取脉脱型网脱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19例,分别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ILSA)检测IL-12、IL-18、IL-4、IL-10、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脉脱型网脱患者外周血中IL-12及IFN-γ、TNF-α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1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18和IL-4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在脉脱型网脱中,促炎因子IL-12表达增高,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降低,同时效应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均显著增高,表明Th1介导的炎性损伤在脉脱型网脱的病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伴视网膜下增殖的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手术仍是难题,文中回顾性分析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治疗陈旧性RRD伴明显视网膜下增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陈旧性RRD患者15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B级(包括B级)以下病例15例(15只眼),男12例,女3例;年龄17~45岁。近视患者14只眼,所有患眼均有明显视网膜下增殖,术前视力:6例≤0.01,6例为0.02~0.08,3例≥0.1。所有患者视网膜脱离范围在1/2象限及以上,黄斑脱离,手术方法为传统的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视网膜复位14例,成功率为93.33%,其中男11例,女3例。多数复位患者的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Z=-3.24,P<0.01);1例未复位患者放弃再手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随访结果显示,当常规眼底检查正常时,黄斑区视网膜仍未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RRD伴视网膜下增殖安全有效,黄斑区视网膜的完全复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张兆珍 《现代实用医学》2001,13(10):529-530
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 (以下简称网脱 )常见的有黄斑裂孔性网脱、巨大裂孔性网脱、锯齿缘断离、无晶状体眼网脱、复发性网脱等 ,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并发症多及术后恢复慢、视力增进不理想等原因 ,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我院眼科于2 0 0 0年 1月~ 12月收治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 6 5例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6 5例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病人中 ,男 30例 ,女 35例。其中黄斑裂孔性网脱 30例 ,巨大裂孔性网脱 6例 ,锯齿缘断离 10例 ,无晶状体眼网脱 10例 ,复发性网脱 9例。手术方法为玻璃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