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7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接受不同溶栓药物、不同溶栓时间、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①持续胸痛超过半小时,用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②相邻两个或者更多导联ST段抬高,肢导>0-1mV、胸导>0-2mV,但应排除早期复极综合征;③发病12小时以内;④年龄70岁以下(体质较好的可放宽至75岁);⑤无溶栓禁忌症。1.2 分组:收入CCU病房AMI患者,随机分为重组链激酶(r-SK)组和栓体舒(rt-PA)组。r-SK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1…  相似文献   

2.
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疗法的疗效及预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溶栓治疗已成为其急诊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疗效及对AMI后近期、远期预后的改善都已得到公认。但一般不主张在>70岁的老年患者中常规使用。本文回顾了1994年1月~1997年9月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中进行溶栓治疗的>70岁高龄AMI患者的资料32例,对其疗效及对近期预后影响作一探讨,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均为华山医院CCU住院患者。男性29例,女性3例。年龄71~87岁(78.9±4.8)。32例均符合WHO制定之AMI诊断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溶栓治疗对于降低高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病死率,延长寿命的作用。方法:观察和分析10例高龄(≥70岁)患者溶栓(尿激酶)和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总的再通率为90%,死亡1例(心源性休克,溶栓无效),臀部出血1例。结论:对7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也可酌情进行溶栓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4.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疗法的开展,AMI住院期间病死率已下降到5%~15%[1],但高龄患者的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两年来我院共收治AMI患者148例,现分为高龄组(年龄≥70岁)与非高龄组(年龄<70岁)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高龄AMI患者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 AMI诊断标准均符合1980年WHO制定的标准。1.2 病例选择 选自1997年1月~1998年12月我院住院AMI患者148例。按年龄分高龄组:年龄≥70岁,共23例,男12例,女11例,最大年龄…  相似文献   

5.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国内外广泛采用,是AMI重要治疗措施之一。但目前仍有将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作为溶栓治疗的禁忌之一。我们通过1999年10月~2001年2月收治的40例老年性AMI患者采取尿激酶(广东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研制)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了解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40例,年龄55~78岁,将这些患者分三组:Ⅰ组为年龄≥70岁溶栓治疗组,共7例,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72岁。Ⅱ组年龄55~69岁的溶栓治疗组,共17例;男10例,女7例,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晚电位(VLP)的影响。方法分别于第1周和第12月检测184例AMI患者(溶栓组78例,非溶栓组106例)的VLP。结果溶栓组和非溶栓组VLP阳性率第1周分别为17.95%和33.96%(P<0.05),第12月分别为7.69%和17.92%(P<0.05)。溶栓组中冠状动脉再通组52例,未再通组26例,VLP阳性率第1周分别为11.54%和30.77%(P<0.05),第12月分别为1.92%和19.23%(P<0.05)。上述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静脉溶栓能降低AMI的VLP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自80年代初开展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法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了AMI的治疗手段。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AMI病例有所增多[1]。对于年龄65岁以下的患者溶栓效果已被肯定,而对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溶栓效果和安全性如何,近年来许多资料研究认为溶栓治疗能使老年AMI患者病死率降低[2]。笔者收集了本院1995~1998年收治的264例AMI患者中给予溶栓治疗的61例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61例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57岁,女4例,根据…  相似文献   

8.
张大维  费云捷 《上海医学》1998,21(9):540-541
在救治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各种治疗方法中,静脉溶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制定接收溶栓者年龄范围时多将年龄上限定于65或70岁以下[1,2],但在实际应用中各家报道并不局限于此,因而对高龄AMI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成为关注的问题。现将我院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47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 患者,早期再灌注对QTc 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47 例AMI予以静脉溶栓,并于溶栓后第24 小时,判定是否再通。在溶栓前及溶栓后作同步记录12 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 与50 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 差异有极显著性(821 ±115ms VS 378 ±167ms P< 0001) ,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c 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24 小时QTcd 显著降低(831 ±112ms VS 562 ±148ms P< 0001) ,而未再开通组QTc 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11 例溶栓前有恶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 明显长于无心律失常者(931 ±82ms VS812 ±110ms, P< 005) ,溶栓后再通QTcd 降至623 ±84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 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相关血管再灌注对QTc离散度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研究表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c离散度(QTcd)。本文旨在探讨AMI溶栓治疗相关血管再灌注对QTcd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AMI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41~77(53.1±7.2)岁。均发病在12h内,其中42例发病在6h内,无溶栓禁忌症者,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42~57(52.2 ±6.7)岁。经临床常规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病,性别、年龄与AMI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尿激酶( U K) 剂量、病人年龄、开始溶栓时间及辅佐硫酸镁( M S) 对溶栓疗效的影响,322例急性心肌梗塞( A M I) 中的151 例随机分为 U M 组( U K+ M S,76 例) 和 U K 组(75 例) ;未用 M S 的246 例又按剂量分成100 万u( Ⅰ) 、150 万u( Ⅱ) 、200 万u( Ⅲ) 组,按年龄分成60 岁( Ⅳ) 、61 ~70 岁( Ⅴ) 、> 70 岁( Ⅵ)组,按发病时间分成2 h( A) 、2 .1 ~4 h( B) 、4 .1 ~6 h( C) 、6 .1 ~12 h( D) 组。结果为 U M 组病死率及治疗后主要并发症均低于 U K 组;Ⅰ组的疗效与Ⅱ、Ⅲ组相近,而出血少而轻;虽Ⅵ组的病死率高于Ⅳ组( P< 0 .05) 、 D 组的再通率低于 A 组( P< 0 .01) ,但Ⅵ组及 D 组疗效也较满意。提示 U K100 万u 30 min 内静滴是安全有效的;高龄( > 70 岁) 患者及发病6 .1 ~12 h 溶栓仍有较大价值; M S 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溶栓辅助剂。  相似文献   

12.
择期24例ASAⅠ~Ⅱ级胸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组13例,静吸组11例),于麻醉后5min、15min、30min、60min测定PR、SV、CO、SI、CI、VPE、MAP、TPR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静脉组PR前30min稳定,60min增快(P<0.01),MAP下降4%(p>0.05),SV、CO、SI、CI、VPE进行性下降(p<0.01);静吸组PR前30min增快7%(P>0.05),60min时正常,MAP稳定,其他指标前30min呈下降趋势(P<0.05),60min恢复正常。两组TPR增高幅度近似(67.2%~70.1%)。  相似文献   

13.
韦世奎 《中原医刊》2000,27(11):2-3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溶栓距发病时间相关。现将我院收住的AMI患者在不同时间进行院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及0~35天病死率作对比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本院1999年1月~2000年4月收治的AMI患者共68例,均具典型的胸痛,经心电图动态演变,心肌酶升高的观察,符合AMI的诊断标准[1],均具有溶栓适应症[2]。据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 A、B、C、D4组。A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平均年龄(57.2±11.3)岁,溶栓距发病时间在 2h内;B组: 17例,…  相似文献   

14.
池传福 《铁道医学》1997,25(4):210-211
目的 评估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晚电位(VLP)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第1周和第12月检测184例AMI患者(溶栓组78例,非溶栓组106例)的VLP。结果 溶栓组和非溶栓组VLP阳性率第1周分别为17.95%和33.96%(P〈0.05),第12月分别为7.69%和17.92%(P〈0.05)。溶栓组中冠状动脉再通组52例,未再通组26例,VLP阳性率第1周分别为11.54%和3  相似文献   

15.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对76例AMI患者AVB的发生、转归、梗死部位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993~1998年明确诊断的AMI住院患者76例,其中男52例,女24例,平均年龄(62±4.1)岁。前壁梗死37例,下壁梗死25例,前壁+下壁梗死11例,右室梗死3例。2 结果76例并发AVB14例,发生率为18.4%,其中Ⅰ度3例,Ⅱ度6例(Ⅱ度Ⅰ型2例,Ⅱ度Ⅱ型4例),Ⅲ度5例(3例ORS<0.12s,2例QRS>0.12s),Ⅱ度以上占78.…  相似文献   

16.
刘军  杨洁 《上海医学》2000,23(5):308-309
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近年来有很大进展 ,在早期冠状动脉造影、溶栓和支架置入等治疗使患者预后有很大改观。对高龄 (75岁以上 )AMI患者的溶栓治疗更有其特殊性。我们在最近 3年里使用国产尿激酶对 72例AMI患者实施急诊静脉溶栓治疗 ,对比 75岁以上高龄患者溶栓治疗的特征及预后。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我院急诊内科ICU在最近 3年内用国产尿激酶对 72例AMI患者进行急诊静脉溶栓 ,入选标准为[1] :1、胸痛持续 0 .5h以上 ,硝酸甘油不缓解。 2、心电图相邻两个胸导联或 2个以上胸导联ST段抬高≥ 0 .2mV或Ⅱ…  相似文献   

17.
对行经皮球囊二尖瓣分离术(PBMC)98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与近年基本条件相似而行外科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CMV)的40例患者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PBMC组二尖瓣口面积(MVA)由0.92±0.24cm2增至2.14±0.71cm2(P<0.001);CMV组MVA由0.85±0.22cm2增至2.35±0.54cm2(p<0.001)。MVA增值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50)。②B超二尖瓣形态特征记分,两组结果相仿。③两组患者术后1~2周X线心胸比例,无论与同组术前相比较或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50),但肺淤血、心功能均明显改善。④PBMC不需开胸,创伤小,康复快,对术后再狭窄患者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74年5月~1998年8月共施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1160例,其中合并主动脉瓣脱垂(AP)和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58例,占5%。现对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加以分析和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2~21岁,平均7.4±2.5岁.体重8~58公斤,平均23.2±10.1公斤。VSD直径0.6cm~2.5cm,平均1.3cm±0.6cm.同时合并AI23例,其中轻度14例,中~重度9例。1.2VSD分类在合并AP和/或AI的VSD…  相似文献   

19.
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的经皮球囊成形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治疗近期和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经PBMV治疗的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患者33 例与无外科手术史的二尖瓣狭窄患者(313 例)进行比较,并随访观察。 结果:PBMV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二尖瓣外科术后再狭窄患者瓣口面积(MVA)由(1.03±0.28)cm 2 增至(1.94±0.27)cm 2 (P< 0.001),原发性二尖瓣狭窄者瓣口面积由(1.12±0.45)cm 2 增至(2.22±0.26)cm 2 (P< 0.001),血流动力学两组无显著差异。其中19例随访(4.3±2.1)年,MVA 为(1.81±0.27)cm 2(与术前比较,P< 0.001,与术后即刻比较,P> 0.05),发生再狭窄3例,已成功行第二次PBMV。 结论:PBMV治疗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近期、远期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可重复性的特点,可避免或推迟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0.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疗的重要进展[1]。它能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国内、外研究证实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率与接受治疗的早晚有关,我们采取在急诊室内立即开始溶栓治疗,使治疗时间大大提前,并对不同时间在溶栓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共24例,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24例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并符合下述适应证[2].①持续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②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前导联>0.2mv;③发病≤6小时~12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