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小鼠脾脏树突细胞(DCs)中MARCH1和MHC-Ⅱ类分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探讨MARCH1对MHC-Ⅱ类分子的泛素化调控作用.方法 11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1、3、5、7、10d组和正常对照组,前5个实验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法复制MODS模型(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不做特殊处理.使用磁珠和Mini MACS分选磁场分离出小鼠脾脏DCs,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eal Time PCR 检测脾脏DCs中MARCH1和MHC-Ⅱ类分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并观察其变化规律与病程的关系.结果 脾脏DCs中MHC-Ⅱ类分子蛋白的表达在MODS 1d时即明显升高并达到峰值(P<0.05),而后逐渐下降,至10d时达到最低(P<0.05).MHC-Ⅱ类分子mRNA的表达在整个病程中无明显变化(P>0.05).MARCH1蛋白表达在MODS 1d时即显著降低(P<0.05),后开始回升,至7d时达到较高水平,而在10d时又再次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MARCH1 mRNA表达的变化与蛋白表达变化规律一致.结论 在MODS病程中,MHC-Ⅱ类分子和MARCH1蛋白表达变化的趋势相反,MARCH1可能通过泛素化MHC-Ⅱ类分子来调控其表达水平,进而调控DCs的成熟状态及启动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2.
李少洪  钟坚  陈丹  张伟  张磊云  余涛  黄子通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1):818-822,827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表达率变化在脓毒症发生发展、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20年1月东莞东华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和ICU确诊的脓毒症患者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9.7±17.7)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4例,意外跌伤12例,高处坠落伤7例,挤压伤3例,烧烫伤2例,其他伤12例.另选同期EICU和ICU收治的43例感染患者[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2分]为非脓毒症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1.7±22.0)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8例,意外跌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锐器伤5例,烧烫伤1例,其他伤7例.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及T淋巴细胞亚群PD-1的表达[CD3+T细胞中PD-1(PD-1/CD3+)、CD4+T细胞中PD-1、CD8+T细胞中PD-1],比较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及SOFA评分.结果 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 APACHE II 评分[17.50(11.00~22.75)vs.10.00(4.00~15.00)]、SOFA 评分[6.00(4.00~10.00)vs.3.00(1.00~5.00)]、PCT[9.60(3.95~49.23)ng/mL vs.0.41(0.06~9.01)ng/mL]、CRP[148.50(77.73~211.84)mg/Lvs.17.64(2.12~111.71)mg/L]、IL-6[19.47(8.17~91.38)pg/mL vs.9.75(5.47~17.56)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CD3+T细胞(%)[(50.88±15.30)vs.(57.74±13.66)]、CD4+T 细胞(%)[30.76(25.28~40.60)vs.26.54(20.65~32.60)]、CD8+T 细胞(%)[15.84(9.71~22.22)vs.25.00(14.89~28.71)]、CD4+/CD8+比值[1.85(1.23~2.57)vs.1.22(0.82~1.93)]、PD~1+总表达率[10.36(7.89~14.57)%vs.8.26(5.68~11.70)%]、CD4+T 细胞中 PD-1 表达率[17.00(13.27~23.40)%vs.14.60(10.11~18.9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T细胞亚群PD-1表达与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存在线性正相关(r=0.581、0.510;0.522、0.490;0.435、0.422,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因素有3个:SOFA评分(OR=2.150)、PCT(OR=2.721)、CD4+T淋巴细胞中PD-1表达率(OR=1.257);CD4+T淋巴细胞中PD-1+表达率诊断脓毒症曲线下面积(AUC)为0.770,95%CI:O.680~0.850,P<0.05,最佳截断值为3.77,灵敏度78.33%,特异度65.12%.结论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PD-1表达增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观察脓毒症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焦亡情况及其与炎性因子水平、DC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脓毒症模型组(CLP组,n=30)与胱天蛋白酶(CASP)-1抑制剂干预组(CLP+YVAD组,n=20),CLP组和CLP+YVAD组按术后不同时间点分为CLP 12 h组、CLP 24 h组、CLP 48 h组、CLP72 h组及CLP+YVAD24 h组、CLP+YVAD72 h组。所有小鼠于术后预定时间眼眶取血、处死并取脾脏组织。流式细胞仪测定脾脏DC焦亡率及表面标志物(CD80、CD86、MHC-Ⅱ)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SP-1在小鼠脾脏DC中的活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DC中CASP-1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2、IL-1β、IL-6浓度;观察CLP术后小鼠死亡情况。提取BALB/c小鼠T细胞与各组小鼠脾脏DC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增殖率,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IL-4、IL-10浓度。结果...  相似文献   

4.
陈哲  康虹阳  刘洁  张斌  张灵  高炳华  仲梅 《临床军医杂志》2023,(11):1187-1189+1193
目的 探讨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方法 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20例成人ITP患者纳入B组。根据血小板计数(PLT)及是否有出血,将B组患者分为有效组(n=83)与无效组(n=37)。另选取1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A组。比较各组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与PD-L1表达水平、PLT、ITP出血评分。结果 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前后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与PD-L1表达率、出血评分均高于A组,PLT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治疗后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与PD-L1表达率均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治疗后PLT高于无效组,出血评分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率具有极强负相关性(P<0.05);而出血评分与CD4+、...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5月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的5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新辅助化疗治疗后有效患者的基线资料纳入有效组(n=34),将新辅助化疗治疗后无效患者的基线资料纳入无效组(n=23)。统计两组新辅助化疗前癌组织中PD-1、PD-L1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检测结果,并比较两组PD-1、PD-L1阳性表达;查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重点分析PD-1、PD-L1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性。结果 新辅助化疗无效组癌组织中的PD-1、PD-L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有效组中的PD-1、PD-L1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3.085+2.169X、Y=-4.023+2.799X,结果显示,PD-1、PD-L1阳性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治疗无效存在相关性(OR>1,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PD-1、PD-L1阳性表达是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临床需积极予以对应改善措施,保障新辅助化疗治疗效...  相似文献   

6.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树突细胞作用的受体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大鼠脾脏树突细胞(DC)作用的受体机制.方法 分离正常Wistar大鼠脾脏DC,置于96孔培养板(1×105/孔),HMGB1刺激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强度.同时观察抗RAGE抗体对HMGB1刺激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的影响.结果 1μg/ml HMGB1刺激48h后,DC表面受体RAGE表达明显上调(P<0.01);在1:50、1:100、1:200稀释度的抗RAGE多克隆抗体作用后,HMGB1刺激诱导DC表面CD80、CD86和MHC Ⅱ表达减弱(P<0.01),其中1∶100稀释度时表达减弱最明显.结论 HMGB1能诱导DC受体RAGE表达增强,RAGE可能是参与HMGB1诱导DC成熟分化的重要受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正常Wistar大鼠脾脏DC后置于96孔培养板(1×10~5/孔),采用HMGB1刺激,观察HMGB1刺激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的时间-效应关系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HMGB1刺激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分别于24~72 h明显上调(P<0.05,0.01),其中以作用48 h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上调尤为显著(P<0.01);0.1μg/ml、1μg/ml、10μg/ml的HMGB1刺激均可诱导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增强(P<0.05,0.01),其中HMGB1的浓度在1μg/ml时,大鼠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增强最明显(P<0.01)。结论HMGB1能诱导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HMGB1可能是诱导DC成熟的免疫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脾脏中树突细胞(DC)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酵母多糖腹腔注射法建立C57BL/6小鼠MODS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实验3~6h组、24~48h组、5~7d组、10~12d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DC(CD11 chigh+)的数量变化,免疫组化标记法观察脾脏中DC(CD11c+)的分布和迁移.结果 对照组小鼠脾DC量很少(1.62%),主要分布在脾白髓边缘区.MODS 3~6h组DC数量(2.62%)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分布在脾脏白髓T细胞区,而白髓边缘区DC数相对减少;24~48h组DC含量(1.40%)较3~6h组明显减少,其分布仍以T细胞区为主;5~7d组脾DC含量(1.45%)下降至对照组水平,且在白髓T细胞区和边缘区均有表达;10~12d组脾DC含量(1.79%)再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分布区域转为白髓边缘区,白髓T细胞区仅有少量散在分布的DC.结论 在MODS早期(3~48h组),脾DC大量增加并从脾脏白髓边缘区向T细胞区迁移,从而与T细胞形成大面积的密切接触,可以引发过度免疫反应;MODS晚期(10~12d组),脾脏DC多滞留在白髓边缘区,DC与T细胞仅有少量接触,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抑制过程.脾脏DC位置和含量的变化在机体免疫紊乱和MODS形成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调节树突细胞(DC)活性的角度探讨卡巴胆碱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复制小鼠MODS模型.1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MODS 6、24、48h组(n=30)和MODS+卡巴胆碱6、24、48h组(n=30).致伤前24h MODS组灌胃注入生理盐水,MODS+卡巴胆碱组在致伤前24h内分3次灌胃注入卡巴胆碱(每次3μg/kg).取各组小鼠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免疫表型,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脾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ELISA法检测脾脏中IL-12p70水平.结果 MODS组脾脏成熟DC数量、IL-1β阳性细胞数量及脾脏组织匀浆中IL-12p70水平在伤后6h和24h明显增加,48h均降至正常水平.与MOCS组比,MODS十卡巴胆碱组脾脏成熟DC数量、IL-1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脾脏组织匀浆IL-12p70水平降低.结论 卡巴胆碱可能通过抑制DC的活性而减弱MODS早期的炎症反应,防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国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相关不良事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9月12日已发表的有关PD-1/PD-L1抑制剂不良事件的中文文献。通过Note Express查重和筛选、VOS viewer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 自2019年,PD-1/PD-L1抑制剂相关不良事件的文献量大幅增长。《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是发文最多的期刊(32篇);张力是发文最多的作者(8篇),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是发文最多的机构(44篇)。关注热点包括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癌症、联合疗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结论 PD-1/PD-L1抑制剂的研究愈发深入、应用更加广泛,但其复杂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仍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对酵母多糖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肺树突细胞(D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酵母多糖组、酵母多糖+NAC组(n=20).建模后48h处死动物,采用生化法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CDllc+免疫磁珠分离肺DCs,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MHC-Ⅱ/Ⅰ-Ad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Annexin V/7-AAD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DCs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酵母多糖组肺组织MPO活性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DCs表面MHC-Ⅱ/Ⅰ-Ad、CD86阳性表达及细胞凋亡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与酵母多糖组比较,酵母多糖+NAC组肺组织MPO活性明显下降(P<0.05),肺损伤程度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肺DCs表面MHC-Ⅱ/Ⅰ-Ad、CD86阳性表达及细胞凋亡比例显著下降(P<0.05).结论 NAC可以减轻MODS模型小鼠的肺损伤,抑制肺DCs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对肺D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免疫治疗已经进入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配体-1(PD-1/PD-L1)免疫检查点的阻断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肿瘤患者PD-L1表达情况并筛选适应证,但PD-L1表达异质性、动态变化性以及样本取材受限等因素限制了经此法对肿瘤患者体内PD-L1表达情况的评估价值。 PD-(L)1 PET成像利用放射性标记分子在空间和时间上非侵入性地评估 PD-(L)1 的表达,和免疫组织化学互补使用,理论上存在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就 PD-(L)1 探针分子成像原理、临床研究及存在问题等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胞程序死亡蛋白1(PD-1)及配体(PD-L1)抗体与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在眼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上的差异。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中英文数据库,时间截止为2019年12月。纳入恶性实体肿瘤采用PD-1/PD-L1抗体治疗与对照组采用化疗比较的临床研究。通过提取关键特征,应用RevMan 5.3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应用漏斗图对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进行评估。结果 PD-1/PD-L1抗体与化疗相比,眼部相关免疫不良反应(1~5级)及严重不良反应(3~5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4,95%CI(0.64~2.80);OR=1.20,95%CI(0.35~4.08)]。漏斗图基本对称分布,偏倚可控。PD-1抗体与化疗相比,眼部相关免疫不良反应(1~5级)及严重不良反应(3~5级)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OR=1.20,95%CI(0.55~2.65);OR=1.00,95%CI(0.26~3.86)]。PD-L1抗体与化疗相比,眼部相关免疫不良反应(1~5级)及严重不良反应(3~5级)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OR=2.82,95%CI(0.29~27.19);OR=2.85,95%CI(0.12~70.15)]。结论 免疫治疗药物PD-1/PD-L1抗体眼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严重程度与化疗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In this study we addressed the question whether radiation-induced adverse effects on T cell activ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alterations of T cell checkpoint recept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Expression levels of checkpoint receptors on T cell subpopulations were analyzed at multiple post-radiation time points ranging from one to four weeks in mice receiving a single fraction of 1 or 4?Gy of γ-ray. T cell activation associated metabolic changes were assessed.

Result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prior irradiation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elevated express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in both CD4+?and CD8+?populations, at all three post-radiation time points. T cells with elevated PD-1 mostly were either central memory or naïve cells. In addition, the feedback induction of PD-1 expression in activated T cells declined after radiation.

Conclusion: Taken together, the elevated PD-1 level observed at weeks after radiation exposure is connected to T cell dysfunction. Recent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ed that a combination of radiotherapy and T cell checkpoint blockade immunotherapy including targeting the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PD-1 axis may potentiate the antitumor response.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changes in PD-1 levels in T cells after radiation should help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more effe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小鼠在伤后不同时相IL 12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创伤后免疫失衡的关系。方法 选择 6~ 8周龄雄性C5 7BL/ 6小鼠 96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 ,伤后 3h、1、3、7和 12天组。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动物模型 ,用Powervision法行脾脏IL 12p40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与脾脏组织匀浆上清中IL 12 p40和IL 12 p70的水平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在MODS病程早期和晚期的“两次打击”中 ,小鼠脾脏与血清中IL 12p40含量显著增高 ,IL 12p70相对减少 ,同时伴有外周血CD4/CD8比值下降。结论 MODS小鼠发生免疫抑制可能与免疫器官中抗原提呈细胞高表达IL 12p40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ACE术后肿瘤微环境的T细胞表型、PD-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及其配体PD-L1和免疫抑制相关蛋白CD73表达变化及其在预测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例2019年5月到2020年12月间经TACE治疗后转化切除的肝癌组织样本(TACE组,简称T+组),同时收集20例同期未接受过TACE治疗的肝癌组织样本作为对照组(无TACE组,简称T-组)。通过对肿瘤组织切片进行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内(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耗竭的(CD8+/PD-1+)T细胞数量及PD-L1和CD73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不同的T细胞表型及CD73表达水平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并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果T+组中的肿瘤组织中的CD7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组(11.86 vs 7.7,P = 0.047)。T+组的Treg、CD8+和CD8+ PD-1+ T细胞数量分别为35.93、86.09、13.91,明显低于T-组的60.02 (P = 0.013) 、120.27(P = 0.043)和28.36(P = 0.015),而PD-L1表达水平在T+与T-中无明显差异(23.68 vs 21.04,P = 0.380)。CD73高表达组显示更少的CD8+ (84.83 vs 121.53,P = 0.029)和CD8+ PD-1+ (15.00 vs 27.27,P = 0.041)T细胞数量,FOXP3+数量两组无差异(45.50 vs 50.45,P = 0.62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D73高表达以及CD8+ PD-1+高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更差(P值分别为0.009和0.019)。 结论TACE术后肿瘤免疫微环境CD73表达升高,而FOXP3+和CD8+/PD-1+ T细胞数量降低,而CD73高表达以及CD8+ PD-1+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提示靶向CD73可能会成为TACE联合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绘制肺鳞癌中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共表达基因关系网络,筛选潜在的PD-L1协同检测生物标志物,寻找可能参与PD-L1调控肿瘤免疫状态的基因及通路.方法 采用TCGA肺鳞癌数据集,利用cBioPortal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共表达基因集检索,从全基因转录组水平对PD-L1的共表达基因进行Venny分析,筛选目标基因,进行多种类型的聚类和分子关系网络分析,并建立PD-L1调控网络.结果 共获得PD-L1中等程度表达相关基因126个,主要为质膜定位型基因,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过程,其中IRF2/NFKB 1/IRF1三个转录因子参与了对PD-L1基因集30%以上基因的转录调控.经过PD-L1共表达基因集的核心分子筛选,分析网络节点连接度,得到具有最高连接度的前6个节点基因,依次为IFNG、JAK2、STAT1、CTLA4、CD80和CCR5,对这些基因不同表达水平的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CR5是一个有意义的预后指标分子.进一步对PD-L1和CCR5的表达谱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CR5与PD-L1表达谱水平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7(P<0.05);GO-BP聚类分析显示,CCR5的功能主要聚集在免疫调控、T细胞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等领域,与PD-L1调控网络的功能相符.结论 PD-L1共表达基因集内的主要节点均为免疫相关分子,其中IFNG、CCR5、NFKB1分子对PD-L1共表达基因网络具有最广泛的调控作用,该发现为肺鳞癌免疫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但仅有部分患者临床获益,其影响因素之一是恶性肿瘤PD-1/PD-L1的表达水平。使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完整单克隆抗体和抗体片段等制成靶向PD-1/PD-L1放射性核素分子探针进行显像,可无创、实时、动态地监测肿瘤PD-1/PD-L1的表达并量化其表达水平,进而筛选适宜治疗的患者、全面评估治疗疗效和预后。笔者综述了靶向PD-1/PD-L1放射性核素分子探针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程序化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使负向调控信号受阻,重新激活T淋巴细胞,增强免疫应答。临床试验结果显示PD-1/PD-L1抑制剂对多种肿瘤有明确的疗效,且疗效与肿瘤PD-1/PD-L1的表达水平相关。因此在免疫治疗之前检测患者PD-1/PD-L1的表达水平对筛选可能获益的患者、预测免疫治疗反应尤为重要。靶向PD-1/PD-L1的分子影像学方法能够在活体内无创、全面、准确地显示肿瘤PD-1及PD-L1的表达水平,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笔者对靶向PD-1/PD-L1肿瘤分子影像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