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吸痰是临床救治工作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治疗方法.良好的吸痰用物配制及合理的摆放,能提高抢救的及时性,更能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我科于2006年3月研制出一种新型吸痰车,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持续机械通气的患者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脓痰及痰痂易聚集并堵塞支气管管腔,严重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加重呼吸衰竭,甚至引起继发性肺不张.吸痰的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但同时也能引起肺泡塌陷,降低肺顺应性,影响血气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吸痰时由于机械通气中断,同时又因负压抽吸将肺内口高氧气体吸出,可引起低氧血症,加重器官损害.不必要的频繁吸痰和常规的按时吸痰增加了气道分泌物的产生,易造成患者的气道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此外,如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被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因此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气道内吸痰是呼吸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的吸痰有开放式吸痰(OS)和密闭式吸痰(CS)。密闭式吸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临床使用,20世纪末引入我国并首先在重症监护病房使用[1],因其具有不中断呼吸机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环境,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等优点而在危重患者,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中得到越来越广泛使用,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不同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和吸痰深度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同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各20例。A组行开放式深吸痰;B组行开放式改良深吸痰;C组行密闭式深吸痰,吸痰深度同A组;D组行密闭式改良深吸痰,吸痰深度同B组,方法同C组。结果四组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48);但C、D纽VAP发生时间较A、B组显著延迟(均P〈0.01)。气管插管第5天A组CPIS评分显著高于C、D组(均P〈0.01):第7天密闭式吸痰组CPIS评分有所升高,与开放式吸痰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是否能够降低VAP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探讨,但在延迟VAP发生时间方面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吸痰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操作,多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时,床边多放有心电监护仪、电动吸痰器、吸氧装置、输液用物等,既占地方,操作也不方便。吸痰时常需于床头柜上放一治疗盘,内备无菌镊子、吸痰管、无菌生理盐水、配制好的“84”消毒液等用物。由于床头柜桌面小,没有固定装置,用物容易倾倒。为了使用方便、节约空间,根据临床实践,我们于2005年10月设计制作出一种吸痰辅助装置。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密闭式吸痰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护理过程中确保通气管路密闭无漏气.掌握吸痰时机、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病情、严格掌握无菌原则、冲洗密闭式吸痰管等。结果患者吸痰前后心率及氧饱和度保持稳定,仅2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结论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吸痰安全、有效,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有效促进排痰,可保证通气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护理危重症患儿过程中,有些患儿痰液较多无力咳出,如不及时排除,容易滞留肺内。造成肺部感染。但患儿不能配合吸痰操作。往往将吸痰管紧咬.造成吸痰困难。笔者使用2ml无菌注射器建立简易吸痰通道,顺利完成吸痰操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孟蕾  吕式瑗 《护理学杂志》1995,10(5):293-294
尝试应用充氧吸痰双腔管预防吸痰诱发的低氧血症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孟蕾,吕式瑗,灵爱真吸痰引起低氧血症是常见的并发症[1]。国内外对吸痰诱发的低氧血症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本文通过临床实验观察发现,利用充氧吸痰双腔管吸痰法,即操作时,除正在吸痰的瞬间...  相似文献   

9.
低负压间断吸痰减轻患儿呼吸道黏膜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低负压间断吸痰对减少患儿呼吸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吸痰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间断吸痰法,即开始吸痰的负压根据患儿年龄及痰液黏稠度设置为13.3~20.0kPa,吸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时调低负压,吸痰过程中听患儿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及更换导管时间断吸痰。结果实验组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低负压间断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正>机械通气患者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影响,会厌功能、咳嗽反射丧失或减弱,正压通气使纤毛运动受到阻碍而不能自主排痰,常导致气道内分泌物的潴留。因此,气管内吸痰是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间接影响着呼吸机治疗患者的转归。然而,吸痰常会导致心律失常、低氧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对患者康复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如何能有效完成吸痰,且最大限度预防或减轻吸痰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一直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近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负压间断吸痰对减少惠儿呼吸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吸痰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间断吸痰法,即开始吸痰的负压根据患儿年龄及痰液黏稠度设置为13.3~20.0kPa,吸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时调低负压,吸痰过程中听患儿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及更换导管时间断吸痰。结果实验组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低负压间断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吸痰法和氧气吸入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抢救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操作。此2项操作均需迅速及时地执行;而传统吸痰和吸氧时使用普通治疗车存在费时、工作效率低、易造成交叉感染、影响病房环境和抢救等弊端。鉴此,我科研制出一种吸痰吸氧组合车,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开胸术后经纤支镜吸痰治疗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1例开胸术后发生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肺不张的病人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操作前后及操作过程中加强监测及护理.结果上述病人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及肺不张好转.提示开胸术后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是治疗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肺不张的一种有效方法.严密监护、加强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况世荣 《护理学杂志》2012,27(10):68-6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有效的应急吸痰方法,为单舱高压氧治疗中应急吸痰提供参考。方法将93例气管切开拟行高压氧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1例,在单舱高压氧治疗前3d于病房分别用1mL、20mL、5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吸痰。结果三组吸痰效果及吸痰后呼吸道损伤(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mL组吸痰效果最好,呼吸道损伤发生率最低。结论采用2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组成应急代替吸痰装置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密闭式吸痰管与一次桂吸痰管在临床气管切开使用中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09年12月5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与2009年12月5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临床使用对比,从吸痰时间、吸痰效果、并发感染、患者耐受程度、经济价值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密闭式吸痰管从以上各方面均优于一次性吸痰管.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较一次性吸痰管更为便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呼吸波形监测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呼吸道分泌物对呼吸波形变化规律的影响,利用呼吸波形指导呼吸道分泌物的管理.方法 根据呼吸机螺纹管、气管导管可见部分中的分泌物蓄积情况,以及在吸痰操作吸引痰液时吸痰管所插入呼吸道的深度分为四组.分别观察四组呼吸波形的不同变化以及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前后的改变.结果 当呼吸道有分泌物蓄积在不同位置、不同量时,呼吸波形有特征性改变;吸痰后呼吸波形高、低拐点压力较吸痰前降低.结论 呼吸波形监测对呼吸道分泌物的量、所在部位有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分析呼吸波形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呼吸道护理管理、清除分泌物的客观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有效的应急吸痰方法,为单舱高压氧治疗中应急吸痰提供参考.方法 将93例气管切开拟行高压氧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1例,在单舱高压氧治疗前3d于病房分别用1 mL、20 mL、50 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吸痰.结果 三组吸痰效果及吸痰后呼吸道损伤(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 mL组吸痰效果最好,呼吸道损伤发生率最低.结论 采用20 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组成应急代替吸痰装置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患者病情重、危、急,变化快,大多神志昏迷,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措施.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通常及早采取器官切开术.气管切开可以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的50%,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使用机械通气、器官内滴药等[1],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器官内吸痰对于器官切开患者而言是一项很常见且极其重要的护理操作,还成为排除人工气道患者分泌物的有效方法.在吸痰过程中,对吸痰管的选择也很重要.通过对2006年至2008年不同方式气管切开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吸痰管实施气管内吸痰的观察,比较其优缺点并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取得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颈髓损伤患者吸痰效果和舒适性。方法将68例颈髓损伤后发生呼吸道痰液潴留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吸痰,干预组采用2%利多卡因行黏膜麻醉后吸痰。结果吸痰后干预组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膜损伤发生率、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黏膜麻醉吸痰法用于颈髓损伤吸痰可提高吸痰效果和患者舒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吸痰枕用于深部吸痰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清理呼吸道无效、抗拒吸痰的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观察组用吸痰枕辅助深部吸痰.结果 两组吸痰管进入下气道前刺激喉部的次数、吸痰操作时间、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入院第2天和治疗护理第7天体温、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无气道黏膜损伤及气管切开,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3例,气管切开6例.结论 应用自制吸痰枕辅助吸痰,可短时间内实现安全的深部痰液,减少日吸痰次数,且不会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和发生二次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