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卢艳如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1,9(1):24-27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 26 +/- 10 degrees C, relative humidity 70-80%, 100 +/- 20 Lux and photoperiod 16 hours/day and using a membrane feeding method, the development of filarial larvae and the variations in reproductive capacity, gonotrophic cycle and longevity of An. sinensis infected with microfilariae of Brugia malayi were observed. The infection rate and infection intensity of filarial larvae in An. sinensis increased with the microfilarial density in the blood meal from 50 to 150 mf/20 microliters. The mature rate and IEI decreased when the density rose to 200 mg/20 microliters.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of mf in blood by An. sinensis was 1.2-1.4. In the 3rd gonotrophic cycle, the feeding ratio of infected mosquitoes became lower when the mf density rose to 150 mf/20 microliters, but the infection of filarial did not affect the number of oviposition, the regularity of egg-production activity and the hatching rate of eggs, while the quantity of egg-production increased when the mf density was 150 mf/20 microliters. The egg-production rate, and gonotrophic cycle were not basically influenced by filarial larvae infection. The multifeeding ratio was 16.7-48.4% in An. sinensis. The longevity of An. sinensis was extended by infection with mf density of 100 mf/20 microliters and shortened in infection with mf density of 200 mf/20 microliter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Brugia malayi-Anopheles sinensis" is a highly adapted "pathogen-vector" system.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报道扫描电镜观察的安徽地区马来丝虫的外部形态。雌、雄虫头部乳突内圈6个、外圈4个,头感器位于内圈侧乳突外侧缘。体表环纹带状,小结节分布不均。雄虫尾部卷曲2.5~5圈,多为3~4圈。肛孔前体表有棒状体。长、短交合刺各一根自肛孔伸出,长交合刺末端匙状,匙面光滑。肛孔周围乳突多为13个,其顶部有一小突起,肛孔至尾部之间腹侧有乳突2~4个。雌虫尾端有一凹陷,亚尾端具1乳突。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中华按蚊、东乡伊蚊、淡色库蚊分别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通过观察其微丝蚴摄人数、幼虫穿壁率、幼虫发育成熟率及感染24h 幼虫的黑化率等指标探讨了蚊种对亚周期马来丝虫的易感性。结果表明,中华按蚊、东乡伊蚊对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易感,淡色库蚊不易感。黑化反应在三蚊种体内均可发生,从多方面影响幼虫在淡色库蚊体内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在特异性免疫血清存在下,就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幼虫的细胞毒作用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两种效应细胞对虫体都具有强大的杀伤作用。该作用开始于效应细胞伸出伪足包围并粘附于虫体,然后分泌颗粒性物质、释放各种对虫体有毒性作用的酶和其它生物活性成分于虫体表面。由于微丝蚴鞘膜和角皮层的溶解和脱落,导致了虫体内部组织迅速变性坏死。电镜下可见虫体肿胀变形、核溶解和空泡样坏死以及最终崩解剥落成絮状等连续变化。本试验还发现效应细胞伪足插入脱鞘微丝蚴内部的现象,说明微丝蚴脱鞘后更易受到效应细胞的攻击。扫描电镜观察到被效应细胞粘附的感染期幼虫表面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等位基因酶谱。方法:用微量平面淀粉凝胶电泳法,检测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180 条(雌60,雄120),微丝蚴0.4 m l(约32 000 条)及感染期幼虫约1 500条的Acph 等14 种酶的同工酶的等位基因酶谱。结果: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的3 个生活期虫体呈现13 种酶的同工酶的27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数位点为纯合子型,仅2 个位点(MPI,MDH-2)为杂合子型(占7.4% )。成虫、微丝蚴及感染期幼虫分别呈现16、16 及9 个等位基因位点。同时用相同的方法对实验室传代的周期型马来丝虫等位基因酶谱进行比较检测。结论:浙江省与实验室传代的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同工酶等位基因酶谱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0.
以膜饲法给中华按蚊饲以含不同密度微丝蚴的血食,蚊体内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随血食中微丝蚴密度50、100、150和200mf/20μl的升高而上升。幼丝虫的成熟率和实验感染指数在血食中微丝蚴密度较高时(200mf/20μl)有所降低。微丝蚴密度为50~150mf/20μl时,对蚊的生殖力、生殖营养周期及寿命基本上无影响,甚至产卵量有所增加,寿命有所延长;密度为200mf/20μl时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认为,“马来丝虫-中华按蚊”是相互适应的“病原-媒介”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华按蚊对不同密度马来丝虫微丝蚴以及贵州和浙江两地虫源的易感性。方法:观察中华按蚊感染不同密度马来丝虫微丝蚴(mf)后蚊虫的存活率、蚊虫体内微丝蚴发育至感染期蚴(L3)率和感染蚊体内L3平均条数,同时观察浙江虫源(6代)和贵州虫源(31代),微丝蚴发育至L3率。结果:感染微丝蚴密度为32.5mf/μl和141. 5mf/μl组的微丝蚴发育至L3率分别为36.2%和8.7%,感染蚊体内L3平均条数分别为8.24和0.3条。中华按蚊感染浙江虫源(6代)和贵州虫源(31代),微丝蚴发育至L3率分别是45.1%和26.8%。结论:中华按蚊对感染密度为32.5mf/μl-66.4mf/μl时较易感,其对浙江虫源(6代)较贵州虫源(31代)易感。 相似文献
12.
感染马来丝虫微丝蚴中华按蚊元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对中华按蚊的羽化蚊、吸正常人血后0d、5d、8d、12d、18d及感染马来丝虫微丝蚴后5d、8d、12d、18d的中华按蚊虫体内13种元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这13种元素由钾、钠、钙、镁等4种常量元素和铁、锌、镍、铝、钢、铅、铜、锰、铬等9种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非感染马来丝虫微丝蚴中华按蚊体内元素的含量随蚊虫的发育而增减不一,减少明显的有锌、铁、镁、铜等,而钙、钾等却有所增加。感染蚊与非感染蚊相比较,多种元素的含量明显减少,于感染第5d,有铁、锌、钾、钙、钠、铝、钢、铅、铜、锰等10种;第8d有除钙、镁以外的11种;第12d有除钙、镁、铜、镍外的9种;第18d有钾、镍、铝、镉、铅、锰、铬等7种元素的含量显示出非常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华按蚊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乙酰胆碱酯酶、糖原及蛋白质等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感染马来丝虫微丝蚴后蚊体内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糖原及蛋白质含量均比未感染蚊明显降低。非特异性酯酶活性亦有一定改变,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则几无改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用9种不同密度马来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后,所进行的系列观察。结果表明;蚊体内微丝蚴的吸入量、感染强度与感染微丝蚴密度呈正相关;蚊虫存活率、宿主效率则与微丝蚴密度呈负相关。在本实验室条件下,蚊龄为3~5d、微丝蚴密度为200条/10μ1时,中华按蚊感染后可获较多三期幼虫。本文对幼丝虫的黑化现象、宿主效率降低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按Kartman和Wharton实验感染指数公式估算了基本实验数据,对两种指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观察了血液和腹腔来源马来丝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的穿壁和发育情况。血液来源微丝蚴有84%于感染蚊2h内穿过蚊胃壁,而腹腔来源微丝蚴2h内仅有19%穿过胃壁,4h后穿壁率达61%。无论来源如何,穿过胃壁的微丝蚴可在蚊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幼虫。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采用改进的微量注射技术和较为精细的计数方法,以2—10条微丝蚴/蚊,定量注射感染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找出了这两种蚊虫的微丝蚴感染量与感染期幼丝虫阳性率、幼丝虫平均发育成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比较了在注射感染条件下两种蚊虫对马来丝虫易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简略寿命表的方法在现场实验室内对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实验种群的寿命作了比较观察.嗜人按蚊雌、雄蚊的期望寿命分别为16.75d和15.91d,中华按蚊雌、雄蚊分别为21.63d和17.51d.两种按蚊雌蚊期望寿命都足够疟原虫在蚊体内完成孢子增殖. 相似文献
18.
宿主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细胞毒作用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我国流行的周期型马来丝虫为研究为对象,研究宿主体内清除虫体,减轻虫体负荷、控制丝早感染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提取纯净的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装入微孔实验盒,然后植入SD大鼠体内,在不同时间观察机体免疫系统对mf的杀伤作用。结果含mf的3.0μm微孔盒内,迁入的细胞量随植入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迁入的细胞种类及百分率,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免疫血清组mf被效应细胞粘附、杀伤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组。免疫 相似文献
19.
应用马来丝虫和牛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IFAT和IEST检测马来丝虫感染长爪沙鼠血清中抗体IgG和IgM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分别在感染后12~14周及2~6周达高峰。感染沙鼠IgG水平与感染时期长短密切相关,但与感染度无关。认为IFAT和IEST,特别是后者,可望成为丝虫病诊断中较为理想的方法;牛丝虫抗原可望能代替马来丝虫抗原用于丝虫病血清诊断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方法:对蚊传人工感染滇南间日疟原虫的38例志愿者,于原虫出现日及各次临床发作时抽取病人静脉血,用离体吸血法感染中华按蚊,以显微镜下在蚊胃壁查见卵囊为感染阳性。结果:虫现期原虫不能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高于100/μl以上的初发病例,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随病程的延长和原虫密度的增高而上升;复发期间日疟原虫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远远高于初发病例,其原虫密度只要在1/μl以上即可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大于1000/μl的初发病例和大于100/μl的各组复发病例均能使按蚊获得较高的感染率、蚊胃阳性率及卵囊指数。结论:间日疟临床发作期是传播疟疾最危险的时期,复发病例是疟疾扩散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传染源;选择实验感染病例时,初发病例以虫数高于1000/μl、复发病例高于100/μl者为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