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170例于本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剔除白大衣性高血压〔1〕,及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更加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
邓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6):94-94,9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34例于本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确诊为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实施动态血压监测,对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更加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将1746例EH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比较两组间各项动态血压监测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夜间收缩压(nSBP)、日间收缩压(dSB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脉压(24hPP)、血压变异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收缩压负荷(SBP负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发生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以SBP、PP升高、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为主。  相似文献   

4.
虞金岚 《吉林医学》2010,(30):5357-5358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00例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动态血压的数据,排除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并对患者的24h动态血压波动曲线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200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5.5%,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结论:正确诊断高血压病就要采取动态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并左室肥厚临床观察中的应用。方法:用24小时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观察了51例老年EH与46例非老年EH患的血压动态变化及左室结构改变。结果: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在老年EH组多见,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较非老年EH并发左室肥厚多见。结论:老年EH多有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并与并发左室肥厚相关,多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较偶测血压能更好地预测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6.
本文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占47.5%(38/80);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混合性/舒张期高血压)(non-ISH)占52.5%(42/80)。两组并发肾功能不全及眼底动脉Ⅲ或Ⅳ期改变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ISH组高心病的发生率高于non-ISH组(P<0.05)。24小时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24小时动态血压曲线呈物形改变者ISH组占52.6%,而non-ISH组占57.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但非物形改变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构形者(P<0.05);表明老年高血压病血压节律减弱或消失发生心脑肾并发症危险性增加。血压变异系数分析发现:两组收缩压变异系数大于舒张压,白昼大于夜间(P均<0.05);且在ISH组收缩压变异系数大于non-ISH组(P均<0.05),表明老年ISH病人24小时收缩压的波动程度更大,舒张压相对较低,更容易加重心脏等靶器官的损害。本文提示: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不仅要使血压水平下降,而且要纠正血压节律和波动的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高龄(≥80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按年龄将296例被观察者分为超高龄高血压组(116例)、老年高血压组(90例)、中青年高血压组(9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24h SBP)、舒张压(DBP)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结果24h SBP、nSBP、nSBP/dSBP、SBPL和LVH正相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BPRD的发生率和LVH的发生率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室内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和LVMI逐渐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ISH)、(BPRD)和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结论24h sbp、nSBP、nSBP/dSBP、SBPL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杓型高血压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年龄增加是左心室肥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白丽  竺清渝 《北京医学》2002,24(4):244-246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老年患者和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及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伤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36例中年人(对照组),50例血压正常老年患者,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结果血压正常老年患者较中年血压正常者24h动态血压呈杓型曲线的比例明显下降.血压正常老年患者,血压昼夜波动曲线与心、脑、肾损害无相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曲线呈非杓型者比例增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较节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有更显著的靶器官损害.结论对于非高血压患者,随年龄的增加,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增多,血压曲线变化与心、脑、肾损害无关,可能与原发病有关.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作为靶器官损害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以24h连续监测血压,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方面.如何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是减少心、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关键.为此,我们对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了动态监测,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及范围,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施志雄  方永辉 《广西医学》2004,26(6):799-801
目的 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16 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被分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组和高血压 (EH)组 ,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ISH组与EH组比较 ,左室肥厚、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脑卒中及肾功能改变的发生率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重要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增高 ,临床上应重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在西医高等院校《中医学》的教材中,“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的解释存在矛盾,把“心肾相交”解释为心火和肾水的关系,而把“心肾不交”阐述为心阴和‘肾阴的关系。如果不搞清楚“心肾不交”的发病机制就无法决定“交通心肾”的具体治法。对其理论、临床证候及其治则方剂进行梳理及探讨,认为心肾不交之证,首先当识别心肾水火之盛衰,如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火火亢盛者,黄连阿胶汤证主之;而心火独亢,不能下交于肾,肾乏心火之助,真阳亏损者,交泰丸主之。以此规范教材,更好为临床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贲门胃底角是抑制胃内食物返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常为一锐角。目前国内外对贲门胃底角的正常大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通过对392例正常人的贲门胃底角的研究,总结了此角的大小,并探讨了贲门胃底角的形成、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张家龙  王伋  戴良红 《海南医学》2007,18(6):19-19,54
目的 研究急诊早期输注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在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创伤及宫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确诊休克后早期输注血小板10μ、冷沉淀8μ,其余治疗同对照组.检测入院时及治疗5小时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结合蛋白(Fn)、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入院时各项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5小时后PT、APTT显著缩短(P<0.01),而Fn、PLt显著增加(P<0.01).结论 在创伤及宫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早期联合应用血小板和冷沉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硫必利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非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60例,均为成年人,ASAⅠ~Ⅱ级。随机分3为组,每组20例。Ⅰ组实验组:在术前30分钟肌注盐酸硫必利300mg;Ⅱ组安定组:术前30分钟肌注安定10mg;Ⅲ组苯巴比妥组: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200mg。3组在手术前30分钟均肌注阿托品0.5mg,麻醉前均不在用其他药物。结果:Ⅰ组和Ⅱ组抗焦虑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抗焦虑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抗焦虑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镇静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硫必利麻醉前用药抗焦虑、镇静效果优于安定和苯巴比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30具成人尸体60侧上肢的桡管组成、上下口及通过其中的神经血管,进行了解剖观测。1.桡管上口的旋后肌弓22.00±5.35%为腱性(Frohse弓)。2.桡侧腕短伸肌的锐利腱缘有40.00±6.32%越过旋后肌上缘,并与桡神经深支(骨间后神经)接触。3.桡管下口前缘65.00±6.16%为腱性。据观测及有关文献的复习,作者认为这些硬质的腱性结构均可成为压迫神经的潜在因素,但桡侧腕短伸肌腱可能最有意义,其次为Frohse腱弓和旋后肌腱性下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了解护理专业大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方法:采用艾克森人格问卷简式量表的性格倾向测试问卷(简称EPQ-R)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我校526名在校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内、外向性格护生分别有203人(占43.3%)和265人(占56.6%);入学初,清楚护理工作性质的内、外向护生分别有39人(占19.2%)和95人(占35.8%),两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目前,清楚护理工作性质的内、外向护生分别有132人(占65%)和210人(占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生不喜欢护理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繁重,很累"和"工作风险性高";繁华的家庭住址是护生性格外向的有利因素。结论:家庭周边环境越好,护生性格越倾向于外向;外向护生比内向护生更倾向于了解外界信息;护理院校应加强护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和增强护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不同静脉输入奥沙利铂对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周围静脉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入奥沙利铂及5-氟尿嘧啶后,对患者造成静脉炎及末梢神经损伤的观察。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种方法给药后引起患者静脉炎和末梢神经损伤有无差异。结果颈外静脉留置针输入奥沙利铂,发生静脉炎较周围静脉留置针组明显偏低,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并且未发生一例末梢神经损伤。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入奥沙利铂,对患者造成静脉炎的影响较轻,避免了末梢神经损伤,使患者易于接受,该方法适用于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医学西医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通过对比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分析了西医组织器官与中医五脏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指外伤后部分皮肤缺损修复时理想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腹部随意超薄皮瓣修复手指急诊外伤后部分皮肤缺损16例,18指患者。结果:除1例一指因感染皮瓣坏死外,其余15例17指皮瓣成活良好,有效率94%。结论:本手术方法为急诊手指外伤后部分皮肤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东方  苗云江  杨波 《海南医学》2002,13(11):61-62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我院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2年 10月住院、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 3 0 0例 ,按股动脉途径或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 ,比较其使用导管数、X光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导管使用条数分别为 2 .3条和 1.3条 (P <0 .0 1) ;X光照射时间分别为 5 .3 2± 3 .5 8min和 4.64± 3 .2 5min(P <0 .0 5 >;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2 1.6± 10 .5min和 15 .1± 10 .2min(P <0 .0 1)。成功率分别为 98.1%和 97.9% (P >0 .0 5 ) ;血管并发症分别为 13 .1%和 3 .5 7% (P <0 .0 1) (不包括疼痛和导尿等非血管并发症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不需卧床 ,病人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节省费用 ,减少X光照射时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作者推荐使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