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种茶,叫"茯茶",其药效有如土茯苓,但又不是真的掺有茯苓;据闻,这茶还能长"金花",但此花又非彼花,有着迷人的"茵花香"。这里,就让我们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一起体验"金花"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正> 金花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因独具黄色遗传基因,其花为黄色而独傲于山茶花中。1960年才被中国植物学家所发现,1965年命名金花茶为世界珍稀。荣膺“茶族皇后”,“植物界大熊猫”之美誉。其贵还是在于它含有  相似文献   

3.
张玮 《现代养生》2005,(8):10-11
中国人善茶道,对茶的研究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母系氏族的神农时代,就已发现茶能解毒。传说神农氏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从此人们和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人们离不开茶,但多年来饮用的无非都是红茶、绿茶、花茶等传统茶种而已,有一种茶却鲜为人知,古今茶书均无记载,前无古人实属首创,它就是茶外之茶——“北芪神茶”。发明人郑屹教授1985年在大兴安岭创办了加格达奇天然补品厂,任技术厂长,生产“北芪茶”。1992年他应聘乔迁至渤海之滨北戴河安家落户,研制开发以海洋生物资源和中草药为原料,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茶为载体的新一代纯天然高级强壮滋补品——“北芪神茶”。1996年正式批准“新资源食品”批号国卫新食准字(96)第4号。  相似文献   

4.
据2006年4月30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广东阳江市十名村民因喝“大茶根”煲猪脚汤中毒,一人死亡。十名村民均为该市江城平冈镇良朝村村民,二十七日晚七点多,七十二岁的梁伯与左邻右舍十多名村民吃过晚饭后,像往常一样聚集在村中小卖部进食“大茶根”猪脚汤,每人喝了一小碗。到晚上十点多时,回到家中的梁伯首先毒发,未来得及送医院即身亡。与此同时,一同喝汤的其他九名村民也陆续出现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被家人送医院抢救。本刊提醒:大茶药又名“断肠草”,学名钩吻,分布在广东省山区,为木质藤木,枝叶光滑无毛,其根可制成药…  相似文献   

5.
金 银花 ,多 珍 贵的 名字 , 它 的 花成 对 腋 生 ,长 管 状的花 冠 ,金 玉相 映 ,娇 艳异 常 。 初 放时 洁 白 似 玉, 两 三天后 化 为金 黄, 新 旧相 参, 黄 白 衬 映, 如 金 似 银, 故 而得名 金 银花 。也 有 人叫 它鸳 鸯 藤 。 入冬 时 节 , 它的 老 叶枯落 , 叶腋 间又 簇 生新 叶, 因 藤 儿 经冬 不 萎 , 叶儿 凌 冬不凋 , 所以 又有 “忍冬 ”的 雅 称。 金 银花 ,又 名 二花 、双 花 、 二 宝花 , 是 多 年生 半 常绿藤 本 植物 。它 原 产我 国, 朝 鲜 和 日本 亦 有 生 长。 有 野生亦 有 栽培 ,适 应 性强 ,易 栽 易 管 ,耐 …  相似文献   

6.
茶尘是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损健康的一种粉尘。制茶工人在劳动生产中形成的疾病主要是茶尘所致。六十年代在杭州市卫生防疫站协助下,我厂对105名工龄15年以上的制茶工人作了调查,发现部分制茶工人肺部有“尘肺样病变”,并命名为“茶尘肺”。国内也有类似报道。笔者认为、“茶尘肺”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百 合 , 自 古 以 来 就 被 人 们 作 为 吉 祥 之 物 。 它 之 所 以 取 名 “百 合 ”,就 是 取 “百 年 和好”、“百 事和 合”之意 。百 合属 多年 生 宿根 草本植 物 ,夏 季 开 花 ,花 色 淡 雅 ,可 供 观 赏 ;秋 季 采挖,除 去地 上部 分,洗净 泥土 ,剥 去鳞 片 ,即 可供食用或 药用 。百合 营养 价值 很高 ,含有 丰富 的淀粉、蛋 白质 、脂 肪、钙、磷、铁 以及 多种 维 生素 等。百合 既 可 炒 、煮、蒸 、烩 ,又 可做 羹 、粥 、汤,为 筵席上的 佳美 菜肴 或甜 羹;还可制 成罐 头 或粉 ,以便长久 贮存 。每道 百合 佳肴 味道 …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古就有“客来敬茶”的传统。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当时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颜真9即《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现代社会,以茶待客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了解掌握好茶礼仪,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  相似文献   

9.
花粉是有花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是植 物生命的精华。花粉含有目前己知200多种营养成分,被称为“完全营养食品”  相似文献   

10.
农历三月底、四月初,在乡间溪旁河畔、林缘湿地、地角屋边,都可见到一种蔓藤爬攀植物,开黄白两色的鲜花,娇丽多姿,清香扑鼻,这就是“金银花”。花开时初为纯白,继而变黄,十分好看。若上去闻一闻,则芳香的气味沁入心脾,令人陶醉。“有藤名鸳鸯,天生非人种。金花间银蕊,翠蔓自成簇。”这是金末诗人段克为金银花所作的赞美诗。  相似文献   

11.
茶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我国还常被当作药物使用。古代传说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与中医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茶为万病之药。”明代于慎行在《毂山笔尘》中也认为茶“疗百病皆瘥”。 茶最早被收载于唐代的《新修本草》,列为本部中品,正文45字,注文50字,现照录于  相似文献   

12.
茶除了来自茶树外,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独具特色、非茶似茶的茶外“茶”。下面介绍几种有益于健康的“茶”。  相似文献   

13.
水仙 《现代养生》2009,(11):47-48
名山出名茶。我国的名茶常与名山名水相伴,如西子湖畔的“龙井茶”,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洞庭岛上的“君山银叶”,雁荡山的“雁荡毛峰”,武夷山上的“武夷岩茶”,峨眉山的“峨芯茶”,庐山的“云雾茶”,普陀山的“佛茶”等。这些地方不仅产茶历史悠久,茶的品质超群,而且都是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使人由名茶联想到名胜,游名胜而欲饮香茗。  相似文献   

14.
张玮 《现代养生》2005,(9):9-10
三、成功之旅辛勤的探索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科学之果。1985年,郑屹花费十年心血研制的“北芪茶”终于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诞生了,此茶问世不久,即以茶外之茶的后起之秀正式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茶类家族的“宠儿”,赢得了国内外用户赞誉,郑屹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国家级对科技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5年的秋天是令人难忘的。郑屹研制的“北芪茶”终于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在鉴定会上,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国家中医研究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研究院等14所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们经过闻、辨、品、评和审查、研…  相似文献   

15.
银 杏 树 又 名 白 果 树 , 曾 是 仅 遗 存 于 我 国 的 珍 稀 树 种 之 一 ,素 有 “活 化石 ”、“植 物 界 的 熊 猫 ”之 称 。银 杏 树 形 高大 ,叶 呈 折 扇 状 ,春 夏 碧 绿 ,秋 天 则 灿黄 ,是 优 美 的 观 赏 树 种 。 由 于 银 杏 树 能抗 二 氧 化 硫 、碳 氢 气 体 等 损 害 ,所 以 具有 很 好 的 生 态 效 益 。银 杏 树 的 果 实 和 叶子 均 有 很 高 的 药 用 价 值 和 食 用 价 值 。根据 《本 草 纲 目 》记 载 ,银 杏 “熟 食 温 肺 益气 ,定 喘 嗽 ,缩 小 便 ,止 白 浊 ;生 食 降 痰消 毒 、杀 虫 。 ”据 《新 编 药 …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生产茶叶大国,名茶辈出,声誉中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太湖碧螺,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祁门红茶,云南普洱等等,然而有一种产于湘桂边境,风味独异,制作奇特,鲜为人知的似茶非茶,茶叶奇珍——虫茶。在一次广交会上,一位新加坡华裔商人向广交会提出要购买“化香蛾金茶”,接待洽谈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一时竞不知“化香蛾金茶”为何物?那位华裔商人从包内拿出一  相似文献   

17.
也谈茶文化     
茶是起源于我国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为佳。据说北方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末?”茶几成国人不可须臾相离之必需品。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善品茶者,初呷一口,言有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茶可分为红、绿、花等等品种,时人推崇的名品有北京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写道:宝玉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这会子怎么又斟上这个茶来?”枫露茶即是用枫叶制成的茶。  相似文献   

19.
川菜.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热,靡不有焉”。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谈饮茶     
种茶、饮茶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我国是茶的发源地,唐代顾祝在《茶赋》中也说,饮茶可以“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霄之昏寐”,也就是说,茶可以助消化、解油腻、祛暑热、提精神、助思维。《本草拾遗》中甚至提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说明茶对保健的好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