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对大、中、小动物均有致病性。为了探讨指状腹腔丝虫与人的感染关系,我们用恒河猴10只,其中8只接种第三期幼虫,2只作为对照。结果接种的5只猴先后出现前肢或后肢麻痹、瘫痪、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以彭亨丝虫幼虫经口感染长爪砂鼠(Meriones unguiculata)获得了成功。方法:解剖已感染彭亨丝虫15天的埃及伊蚊,检取第三期丝虫幼虫,置于林格氏昆虫液中,然后吸取感染期幼虫滴入已麻醉的砂鼠口腔,每鼠100条幼虫,共感染雄鼠4只和雌鼠3只。另以雄鼠2只和雌鼠1只,在鼠蹊部皮下每鼠接种感染期幼虫100条,作  相似文献   

3.
作者将西非株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46,400条接种沙鼠44只(包括雄鼠31只,雌鼠13只)和雄性乳鼠13只。接种途径为经皮,腹腔和眶窦3种。接种后16~360天解剖动物,寻找幼丝虫。将动物心脏的血经微孔膜过滤,检查有否微丝蚴。主要结果如下。1.经皮接种雄性沙鼠8只,接种后28~360天解剖,均未发现丝虫。2.经腹腔接种雄性沙鼠12只,接种后26~110天解剖,其中4只于接种后26~56天解剖,共找到幼丝虫141条,多数分布于内脏。从心和肺脏获得的第4期幼虫明显较其他脏器内的幼虫为长。  相似文献   

4.
在免疫研究中,证明发育中的犬恶丝虫幼虫、幼虫的代谢物或蜕皮液具有免疫原的作用。为了取得大量发育中的幼虫,本文作者用犬恶丝虫的感染性幼虫腹腔接种了18只长爪砂鼠,每鼠接种丝虫数为400~500条,接种后16~132天解剖检虫。结果如下: 接种后16~44天检得的虫体为第4期幼虫,体长1.5~2.5毫米。在接种后52×72天的鼠体内未检获虫体。在接种后132天解  相似文献   

5.
实验用6只健康小猎兔犬饲养在无蚊的温、湿度适宜的动物房,4只作为实验免疫动物,2只作对照。实验犬于第1、 112、 315天分别经腹股沟皮下接种400、 150、 300条第三期恶丝虫幼虫  相似文献   

6.
已发现吲哚类化合物,特别是苯并噻唑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杀丝虫成虫和微丝蚴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吲哚类化合物对各发育期丝虫的作用,观察了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对魏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的第三期幼虫及成虫前期的疗效。多乳鼠自皮下接种魏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的第三期幼虫,虫数分别为50,70和85条,试用的药物为5种5-甲基-苯并噻唑类衍生物及其5-甲氧基类似物。动物于感染后3d口服单剂药物,以观察其对第三期幼虫的作用,或感染后28,38和32d给药,以观察药物分别对魏氏丝虫、马来丝虫  相似文献   

7.
用左旋咪唑擦剂定期皮肤给药长爪沙鼠和马,同时定量皮下接种指状丝虫感染蚴,经45~55天后按同样方法和虫量重复接种,结果18只长爪沙鼠和4匹马不发病,副检未查出丝虫童虫,经纯化抗原IH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和循环抗原证实,实验动物获得免疫,而对照组全部发病。  相似文献   

8.
6~10周龄长爪砂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经皮下感染彭亨丝虫后,以埃及伊蚊叮咬吸血,蚊虫在感染后15天查见第三期幼虫,每只蚊虫一般有第三期幼虫15~30条。将从蚊虫取得的第三期幼虫100条放入0.3毫升的林格氏昆虫生理盐水中,用滴灌法经口感染砂鼠,其中部分鼠用导管(插管法)将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叶氏腹腔丝虫与唇乳突腹腔丝虫各期幼虫的形态鉴别特征,两者感染期幼虫头端均有两圈小乳突,前者每圈为4个,后者内圈为6个、外圈4个;叶氏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尾端钝圆,末端有6个小乳突呈弧行分布,唇乳突腹腔丝虫尾端呈指状,末端有3个乳突成一横排。黎氏腹腔丝虫与马腹腔丝虫的感染期幼虫头端均有两圈小乳突,每圈为4个,前者尾端基部窄,延伸如柳叶状,3个乳突均呈球形;后者尾端圆锥状,末端1个乳突球形,亚末端2乳突仅稍突出于体壁。上述4种腹腔丝虫肛比率均小于3。首次描述我国匐行恶丝虫各期幼虫的形态,感染期幼虫3个尾端乳突呈球形,互相靠近,肛比率小于2。  相似文献   

10.
班氏丝虫:从冈比亚按蚊或埃及伊蚊获得班氏丝虫坦桑尼亚株感染期幼虫,采用各种途径接种17只雌雄沙鼠,其中10只腹腔内接种100条幼虫,5只皮下接种20~100条,2只将40条幼虫直接种入腘窝淋巴结。分别于感染后5小时至154天解剖。沙鼠麻醉时进行心腔穿刺,血液经微孔滤器过滤检查微丝蚴,按Ash等描述方法解剖砂鼠,注意搜索淋巴系统、睾丸及心、肺,接种后48小时,未找到发育或存活的幼虫;1只沙鼠于感染后5小时从腹腔找回40%幼虫,但其表皮均为细胞所吸附,24小时后,仅发现为细胞胶质团所完全包统的少数幼虫;其余16只沙鼠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1987年对动物丝虫与人类丝虫病的关系进行研究,共调查牛、水牛、驴、马、骠、猪、狗、鸡、麻雀和鹅等动物11076头,发现10种动物丝虫,已定种的有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Oigi-tata)、唇乳突腹腔丝虫(Slabiatopapllosa)、圈形盘尾丝虫(Onchocerca armillata)、马腹腔丝虫(S.equina)、猪浆膜丝虫(Serofilaria suis),犬恶丝虫(Drofilaria immitg),未定种的有骡体内丝虫、鸡体内丝虫、麻雀体内丝虫和鹅体内丝虫。同时调查动物丝虫户主居民740人,未发现人患动物丝虫病,调查有微丝蚴血症者户内动物87头,也未发现动物患人丝虫病者。  相似文献   

12.
1974年来,国外已有班氏丝虫实验感染台湾猴、长尾猕猴及恒河猴成功的报告。我们于1981年11月17日第1次以398条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经睾丸、腹股沟皮下和腹腔途径接种1只雄性恒河猴,接种前多次采猴血未查见微丝蚴.感染期幼虫取自东乡伊蚊,该蚊曾通过胎盘膜吸食四川省酉阳县班氏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在纳塔耳乳鼠的眼球中发现迷路寄生的棉鼠丝虫和彭亨丝虫成虫。将30天龄的纳塔耳乳鼠让含有棉鼠丝虫第3期幼虫的螨叮咬,或用彭亨丝虫第3期幼虫皮下接种的方法感染动物。结果,发现2只严重感染棉鼠丝虫和1只感染彭亨丝虫的雌鼠有眼前房水和角膜混浊,眼前房内有成虫活动。经剖检,从每只眼睛中收集到一条不成熟的雌性成虫。病理组  相似文献   

14.
Ash等曾报道彭亨丝虫适于蒙古砂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体内发育,McCall等证实彭亨丝虫接种砂鼠腹腔内可以发育成熟。作者进一步应用彭亨丝虫-砂鼠模型,以丝虫成虫和幼丝虫从砂鼠移植到砂鼠获得成功。取100条彭亨丝虫传染期幼虫经腹腔内注射感染砂鼠,感染后30天将鼠杀死,于死后5分钟内剥皮、取出内脏,并用生理盐水洗涤腹腔。将皮肤、尸体和内脏置入生理盐水内漂洗,从漂洗液中寻找幼丝虫。将检获的丝虫置台氏液中,按下列两种方法把雌雄成对地移植于未感染的雄鼠体内:1.阴囊剃毛后  相似文献   

15.
指状腹腔丝虫与马来丝虫的蜡肠期幼虫除尾部有无尾核可作区分依据外,前者头小,基部国钝呈圆锥状,小尾尖细如钉。感染前期幼虫的大小、食道长短和尾部形态也有区别。指状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尾端有3个刺状小乳突,排列如山字形,食道平均占体长3/4,肛比率小于3,而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尾端的3个乳突较大,呈瘤状,食道仅占体长的1/3,肛比率约为4。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观察了海群生在体外对彭亨丝虫第三期幼虫的作用。采自感染14天的埃及伊蚊体内的彭亨丝虫第三期幼虫,以80~100条为一组接种于盛有10ml RPMI 1640培养液(内加10%灭活胎牛血清与恒河猴肾细胞)的培养瓶内,置37℃培养。接种后每隔一天更换一次培养液,每6天转种一次,至第22天终止培养。存活幼虫经固定后测定大小,并区分发育阶段。结果表明,培养至22天,未加海群生的对照组中幼虫存活率为51.1%~74.2%,其中77.8%的幼虫发育至第四期,幼虫的平均长  相似文献   

17.
Ash和Riley,曾于1970年以彭亨丝虫皮下感染长爪砂鼠(Meriones unguiculatus)获得成功,以后的实验研究亦证实了这一发现。然而这种感染方式不能检获大量发育期幼虫和成虫。Ash还发现雄鼠较雌鼠易感,雄鼠的成虫发现率较低(10~20%),其中约70%的丝虫位于淋巴管,剩余30%多位于心、肺。大多数雄鼠于接种后60~100天内末梢血液中可查见微丝蚴。最近作者用腹腔感染一定数量刚成熟的雌、雄砂鼠,发现接种50~400条感染期幼虫,发育期幼虫和成虫的检获率较高(30~  相似文献   

18.
国外已证实,班氏丝虫能在实验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1981年我们用含有周期型班氏微丝蚴563条/60mm~3的血液,通过胎盘膜饲血器感染实验室驯化的东乡伊蚊,饲养15天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皮下加腹腔或睾丸途径,接种25只3个月龄的沙鼠(雄17、雌8),每鼠接种59~128条。于接种后的3~93天,剖检17只沙鼠,其中5只沙鼠于感染  相似文献   

19.
在大多数长爪砂鼠的鼠蹊部或后足背部的皮下用1毫升注射器和18号针头接种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或作穿刺接种。另5只砂鼠在睾丸处或背上中部进行接种感染。每隔2周下午2~4时从后足背面大隐静脉取60立方毫米血检查微丝蚴数。结果:在一次接种20~100条感染期幼虫的26只雄鼠中,在130天后仅1只未查见微丝蚴,感染率为96%;而在接种42~108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首次让长爪沙鼠和小白鼠进行杂交,得MKG杂交小鼠。从东乡伊蚊体内收集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或幼虫200~250条注入杂交鼠腹腔内,125~284d在12只杂交鼠腹腔抽液中4只检获微丝蚴,密度为5~353条/60μl,其形态大小与沙鼠和人体内的无可见差异。感染30~165d的16只杂交小鼠,解剖9只,有6只检获丝虫是虫或成虫。实验感染率为56.25%(9/16)。丝虫杂交鼠模型的建立,为丝虫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化学、新药筛选和分子生物学(DNA探针)等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