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腹股沟疝网塞修补术与前入路腹膜前修补术前瞻性对照研究(附67例报告);“弹琵琶”手法在小儿男性腹股沟斜疝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在dHL腹股沟嵌顿疝手术中的应用;腹膜外平片法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复杂腹股沟疝中的应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Millikan与Rutkow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的比较;择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性;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438例腹股沟疝;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及婴幼儿胸腹裂孔疝诊治的临床特点;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与开放手术的对比研究;腹股沟疝Lichtenstein术后局部慢性疼痛分析;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26例;Bard塞片和普理灵疝装置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无钉合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附32例次报告);组织扩张术结合补片修复烧伤后瘢痕并发腹壁疝;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126例;经CT引导酒精消融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54例.  相似文献   

5.
部分可吸收腹壁疝修补材料的研究;高龄患者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诊治;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股疝(附21例报告);22例腹股沟马鞍疝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体会;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与治疗;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相似文献   

6.
普理灵疝装置在股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腹腔镜下腹腔内网片植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546例中期随访结果),腹腔镜下造口旁疝补片修补术,小儿肠系膜乳糜囊肿,  相似文献   

7.
腹壁硬纤维瘤虽为良性肿瘤,但由于其无包膜且呈浸润生长,如病变切除不彻底,甚易复发。老年人患腹壁硬纤维瘤,行广泛切除常造成局部大块缺损,因其自身生理特点,不宜直接缝合关闭缺损,多需人工材料修补。我院自1982年至1998年采用聚丙烯网(商品名称Marlex网)行老年人腹壁硬?..  相似文献   

8.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6岁。因发现腹部包块6d入院。查体:脐右侧扪及6cm×6cm大小包块,活动度较差。术前B超示:脐部偏右侧实性块影伴钙化。腹部x线片示:中腹部包块,畸胎瘤。CT示:腹腔肠系膜肿块性质待定,和肠系膜上血管关系密切,疑为畸胎瘤。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所见:小肠系膜根部有一约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6岁。因发现腹部包块6 d入院。查体:脐右侧扪及6 cm×6 cm大小包块,活动度较差。术前B超示:脐部偏右侧实性块影伴钙化。腹部X线片示:中腹部包块,畸胎瘤。CT示:腹腔肠系膜肿块性质待定,和肠系膜上血管关系密切,疑为畸胎瘤。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所见:小肠系膜根部有一约10 cm×8 cm大小肿块,质硬,活动,表面光滑,与肠系膜关系密切,遂先从包膜内完整切除包块,再切除包膜。病理报告:符合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2 讨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腹膜后纤维脂肪组织的非特异性、非化脓性炎症。目前认为本病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采用补片修补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后腹壁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24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后采用补片修补腹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腹壁包块最大径为3.5-15cm,平均5.4cm,病灶切除后腹壁缺损大且深,采用补片修补,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感染,17例术后补充GnRH-a治疗,随访患者1-78个月,腹壁切口愈合良好,无复发,无腹壁疝形成,外形美观,患者感受良好.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旦发现应及早手术完全切除病灶,手术后较大腹壁缺损应用补片修补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减少复发,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6月~2007年6月间收治的13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通过随访了解术后复发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获随访的125例PRT患者术后1、3、5年复发率分别为20.00%(25/125)、32.65%(32/98)、43.84%(32/73);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χ =60.046,=0.000)、肿瘤体积(χ =53.362,=0.000)、病理类型(χ =16.965,=0.000)对PRT术后复发均有影响(<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手术方式(χ =35.080,=0.000)、病理类型(χ =11.373,=0.001)、肿瘤体积(χ=6.815,=0.009)显著影响术后复发。结论:手术方式、肿瘤体积、病理类型与PRT患者的术后复发相关,其中手术方式是预测PRT患者术后复发最显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血液供应丰富 ,并常常与大血管有粘连或侵犯到大血管 ,手术时容易引起广泛出血 ,导致患者休克或死亡。本科从 1990年 1月~2 0 0 1年 12月共治疗原发性性腹膜后肿瘤 12 5例 ,其中手术治疗 87例 ,发生大出血者 16例 ,本文就其大出血的预防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组 16例中 ,男性 11例 ,女性 5例 ;年龄 2 3岁~ 6 8岁 ,平均年龄为 4 3岁 ;肿瘤大小为 6cm× 8cm~ 6 0cm× 5 0cm ;良性肿瘤 4例 ,占 2 5 %,恶性肿瘤 12例 ,占 75 %;其中肿瘤直接侵犯到髂总动静脉者 4例 ,髂外动脉 1例 ,髂内动脉 1例 ;病…  相似文献   

13.
摘 要: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自20世纪初问世以来,一直是睾丸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既定治疗方案之一,它提供了重要的病理分期信息,可更准确地选择可能受益于进一步辅助治疗的患者,即提高治愈率又降低需要化疗的可能性。全文就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腹膜肿瘤的种类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腹膜肿瘤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13.1%)为腹腔镜手术,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再行后续治疗。结论后腹膜肿瘤的来源多样性,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作者收集了近几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临床资料完整者18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CT检查结果,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腹腔内硬纤维瘤罕见。本文报告24例,占同期收治全身硬纤维瘤的9%,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9岁。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有无症状的腹部包块.手术病理证实该瘤边界清楚,多位于肠系膜或腹膜后,常侵犯肠系膜血管及髂血管。镜下瘤组织为侵袭性生长的纤维组织。手术切除效果显著,当为首选,其根治切除组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手术组(P<0.01),而肿瘤姑息切除亦能明显改善预后。本瘤复发率高,因其发展缓慢,不发生转移,术后患者可得到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7.
化疗对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6年6月至1993年12月.32例卵巢癌行二探术并作了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其中上皮性癌20例(62.5%)、生殖细胞瘤12例(37.5%)。Ⅰ期15例,Ⅱ期5剂,Ⅲ期11例,Ⅳ期1例。32例腹膜后淋巴结有转移的9例28.1%,其中上皮性癌淋巴结转移为30.3%(6/20).生殖细胞瘤淋巴结转移为25.0%(3/12).Ⅰ期15例均无淋巴结转移.Ⅱ期5例.淋巴结转移40%(2/5).Ⅲ11例,淋巴结转移54.5%(6/11),Ⅳ期1例有淋巴结转移。本文复查9例腹膜后转移淋巴结的病理.从形态学所见该9例对化疗均无变化。32例二探术中有盆、腹腔残癌者13例(40.6%).本文对卵巢癌腹膜后转移淋巴结对化疗敏感性问题以及二探术的指证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膜后肿瘤术后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尿瘘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2014-0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膜后肿瘤手术的530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期间发生尿瘘29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而总结预防和处理尿瘘并发症的经验。结果530例患者中有29例发生尿瘘,其中输尿管瘘25例,膀胱瘘4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生尿瘘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中术区放疗史是最大的危险因素(OR=80.973),其次是肿瘤最大直径(OR=58.258);术前血白蛋白水平(OR=0.021)是最大的保护因素,其次是输尿管支架置入术(OR=0.054)。25例输尿管瘘患者均先行超声引导下肾盂造瘘术,充分转流尿液。有5例经肾盂造瘘引流术后自愈,2例引流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死亡,8例输尿管瘘再行经皮下隧道肾盂膀胱导管引流术后治愈,其余10例输尿管瘘患者接受再次开腹部手术治疗后愈合。4例膀胱瘘患者行留置尿管及膀胱冲洗治疗,其中3例自行愈合,1例再行膀胱造瘘术后自行愈合。结论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因术区放疗史、肿瘤较大、术前血白蛋白水平低和未放置输尿管支架者,易发生尿瘘;发生尿瘘患者经肾盂造瘘、膀胱造瘘、留置尿管以及皮下隧道肾盂膀胱导管引流术和开腹手术,均可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19.
一般临床上常将大于5kg的腹膜后肿瘤称为巨大肿瘤。近10年来,我科收治手术后肿瘤重量超过5kg的腹膜后脂肪瘤和脂肪肉瘤12例,现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膜后骨外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腹膜后骨外骨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腹膜后巨大肿物。巨检示肿瘤有假包膜,切面灰白质硬;镜下示肿瘤细胞呈梭形,卵圆形及多角形,胞浆嗜酸性,核呈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无明显核仁,核分裂像易见,瘤细胞产生的骨样基质相互连接成花边状、网格状。免疫组化: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99(+),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D34、角蛋白(CK)均为(-),Ki-67阳性细胞指数为15%。结论腹膜后骨外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诊断上应与转移性骨肉瘤、骨化性肌炎和恶性间叶瘤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