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间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间期发生心力衰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8260例次血液透析间期中发生心力衰竭316例次(3.83%),主要危险因素依次是透析不充分(44.94%)、感染(40.51%)、高血压控制不良(37.97%)、贫血未纠正(27.85%)和水钠未控制(12.66%).结论 透析不充分、感染、高血压控制不良、贫血未纠正、水钠未控制等是透析间期发生心力衰竭的常见危险因素,以透析不充分为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牧  张亮  于丽 《四川医学》2006,27(4):378-379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前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3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前后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力衰竭情况观察,血压、血红蛋白、血肌酐检测、心脏超声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透析前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24例次,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9例次。其中容量负荷过重26例次(60%),心力衰竭时并高血压38例(88%)。心力衰竭并贫血42例(98%),心力衰竭与高血压,贫血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高容量负荷、高血压、贫血是透析并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有效控制高容量负荷、高血压,纠正贫血,可降低心力衰竭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01~2007—12在该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和血液透析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例患者中,死亡56例,占45.9%,其中因心血管病死亡31例(55.38%),严重感染9例(16.07%),脑血管病7例(12.50%),全身衰竭6例(10.71%),消化道出血3例(5.36%)。其他如贫血、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低血压和高钾血症等也是与血液透析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病和严重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透析,积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防治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  钟爱民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44-1245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年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其血压、体重、水肿和透析等临床情况,血肌酐(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经过1年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从62.5%升高到81.3%,左心室肥厚的新出现和加重与血压、干体重控制不良、贫血、低白蛋白血症以及透析不充分有关。结论 控制血压、充分透析、纠正贫血及改善营养状况可延缓左心室肥厚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慧林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10):130-132,141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维持性血液透析48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分为老年、非老年组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以感染最高,其次为心功能衰竭.年龄、透析不充分和糖尿病、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过多、低白蛋白血症等是死亡危险因素,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过多以及低白蛋白血症分别是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防治原发病,改善营养状况,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增强机体抵抗力,给予充分的血液透析,控制干体重和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是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吴瑕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27-2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根据连续2周透析的透析前、透析后的血压,分别计算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值,同时计算G-S指数(KT/V)值,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前、透析后的平均动脉压与其透析充分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透析充分的患者(KT/V≥1.2)较透析不充分的患者(KT/V〈1.2),在透析前、透析后的血压控制良好(P〈0.05)。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kg者在透析前、透析后的血压控制不良(P〈0.05)。结论:透析不充分、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是维持性血透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维持性血透患者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病例,用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心力衰竭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肾衰竭基础病因等22项有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与心力衰竭发生有关的因素有年龄、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透析总持续时间、每周促红素人均使用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值)、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高血肌酐、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等。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的变量是年龄、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尿素清除指数、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它心脏器质性病变等。结论年龄、肾衰竭基础病因、透析不充分、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探讨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并发心衰及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心衰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铁岭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2010年10月-2012年7月期间住院尿毒症患者合并心衰的临床资料,观察行血液透析治疗,加强超滤,调整干体重,控制透析间体重增长,及调整血压,给予扩冠药物治疗等措施,对患者心衰发生及有效治疗措施的观察.结论:容量超负荷仍是尿毒症患者心衰发生主要原因,通过控制透析期间体重增长,加强透析,调整干体重,是治疗尿毒症患者心力衰竭的主要措施,使用扩张血管药物是辅助措施,血液透析不充分、高血压控制不理想、贫血、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等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纠正以上因素预防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发生的34例次急性充血性心衰原因的观察,认为导致维持性血透病人充血性心衰的主要原因是水钠潴留和高血压,充分透析、控制摄入水量和透析间期的体重是防治透析病人充血性心衰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储虹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38-38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加强MHD患者的管理,提高生存率。方法:综合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75例临床资料。结果:因心脏原因死亡31例(41.3%),脑血管意外死亡23(30.7%),感染11例(14.6%),放弃治疗7例(0.09%)。结论:心力衰竭、脑出血和感染是本院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提高血液透析充分性、控制血压、纠正贫血、改善营养不良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及减少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白福香  周冰宣  袁波 《西部医学》2013,25(1):72-73,76
目的了解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医院的感染情况,分析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1年9月经我院肾内科行血液透析治疗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4例血透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8例,感染率为42%,其中感染发生最多的部位为呼吸道(39.3%)、胃肠道(28.8%)及泌尿道(10.6%);伴有糖尿病等原发病、贫血、老年患者和中心静脉置管者发生感染的机率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高龄、透析不充分、透析龄长、贫血、插管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应从医院和患者两方面双管齐下对感染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莹  古英明  吕少芬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3):300-302
目的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MHD)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近5年123例MHD患者中27例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并与同期透析的对照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比较。结果 心血管并发症、脑血管意外和感染是MH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透析时机选择过晚,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快,高血压,免疫功能低下是主要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透析、对病人进行血透知识的健康教育,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和建立个体化的充分的整体透析治疗方案是降低血液透析病人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积极防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急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的急性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透析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为低血压(22.7%)、高血压(21.7%)、左心衰竭(9.8%)、心绞痛(7.7%)、心律失常(6.3%)、发热寒战(8.0%)、失衡综合征(15.0%)等,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与高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营养不良、贫血、感染及透析不规律等因素相关。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是多个因素的结果,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血透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善病人的贫血、营养状况,积极祛除诱因,勤巡视,多观察,保证病人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其中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残余肾功能下降,未进行合理的水盐控制,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过多,易出现容量超负荷,引起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2-3],增加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王磊 《吉林医学》2009,30(17):1890-1891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相关因素,在临床治疗中积极防治,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4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原因。结果: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高血压最高,其次为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感染。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占46%)和脑血管疾病(占30%),其次为重度感染(15.4%)和严重营养不良(7.7%)。结论:改善老年尿毒症患者的营养状况,早期充分透析,积极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可提高老年患者的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血液透析治疗37例75岁以上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死亡原因。结果血透能有效延长75岁以上尿毒症患者的生命,其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其次是感染。存活期≥12月与〈12月的患者比较,开始透析前年龄越小,内生肌酐清除率和血浆蛋白水平越高;贫血程度较轻,而透析期间的营养状况越好;透析更充分,心血管并发症和感染越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析表明透析前年龄、原发病为糖尿病、透析中发生心血管并发症或感染、血浆白蛋白水平、贫血纠正程度等是高龄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液透析是治疗高龄(≥75岁)尿毒症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卫  高路  黄发琼  叶丽萍 《安徽医学》2005,26(5):366-368
目的进一步认识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死亡原因,从而采取一体化综合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透析中心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MHD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在MHD患者的死因中,尿毒症并发心血管病变死亡占首位(42.85%),其次为并发脑血管病(17.14%)及感染(14.28%)死亡。死亡原因与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心衰、贫血、高血压、营养不良有关。结论早期充分透析、积极纠正贫血、营养不良、严格控制血压及防治并发症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与防治。方法:将2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为出血组,共71例,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为对照组,共21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各项实验室指标,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出血组在血红蛋白、肾功能改变、二氧化碳结合力、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白蛋白及透析充分性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磷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贫血、酸中毒、低钙、高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透析时肝素用量及透析不充分等因素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其中高磷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为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防治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纠正贫血、钙磷失衡及充分透析等以积极防治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按不同病因将维持透析并心力衰竭患者分为 3组 :高血压组、高血压伴水钠潴留组、重度贫血组 ,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结果】 3组观察对象均获明显疗效。【结论】控制高血压 ,调整干体重 ,纠正重度贫血和重建血管通道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高血压急症的原因,探讨提高防治的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从1995年12月-2010年12月间在血液净化中心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且门诊病历齐全的52例并发高血压急症的尿毒症患者。应用硝酸甘油的24例患者为A组,应用硝普钠的28例患者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经紧急降压、强心、利尿、扩血管及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血液透析治疗后高血压得到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另2例死亡,其中,A组中1例死于脑出血,B组中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结论紧急降压、充分透析、超滤脱水和控制透析间期体重,维持透析间期血压稳定,病情观察及护理,是防治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急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