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应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的基础上合用替罗非班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NSTEMI患者80例,随机分成替罗非班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7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治疗7d内全因死亡、梗死后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出血情况和血小板计数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7d内全因死亡、梗死后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轻中度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用药前无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基础上合用替罗非班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NSTEMI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997年12月至2004年12月接受急诊PCI治疗大于60周岁的AMI患者72例(PCI组),同期病年龄大于60周岁未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结果PCI组72例住院死亡7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33.4±4.2)%、平均住院天数20.3(19.2±1)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16例、猝死1例。对照组70例住院死亡16例、LVEF(28.8±9.3)%、平均住院天数27.4(25.1±6.3)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39例、心肌梗死6例、猝死5例。结论急诊PCI治疗能较好地提高老年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2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和一般抗血小板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疗效。方法4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和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221例)联合应用氯吡格雷(75 mg,qd)和阿司匹林(100 mg,qd),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224例)应用阿司匹林(100 mg,qd)。以死亡、心肌梗死、需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作为主要终点。共随访2年。结果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13例(5.9%)达到主要终点,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36例(16.1%)达到主要终点。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主要终点发生率低于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P<0.01)。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刘斌  Abdulla Raed 《安徽医药》2005,9(8):612-613
目的分析也门卡登地区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合作协会统一设计的病例记录表(CRF),收集急性心肌缺血入院病人的资料,记录病人主要临床特征和院内事件.结果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58例,平均年龄54.8岁,男性占68.2%.入院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94.8%,非Q波心肌梗死5.2%.就诊时仍有胸痛者63.7%;心电图异常者91.2%,其中56.4%为相邻导联ST段压低≥2 mm.住院期间溶栓治疗8.6%,硝酸酯剂93.1%,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分别是55.1%和96.2%,冠状动脉造影12.1%,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3.4%,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8.0%.院内发生重要并发症11.2%,其中死亡3.4%.结论也门卡登地区急性心肌缺血病人以不稳定心绞痛就诊为多.住院期间由于条件设备受限,以硝酸酯剂,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率相对较高,PTCA和CABG治疗率较低.主要死亡原因为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伴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并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247例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AMI前2周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和非梗死心绞痛组,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评价其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梗塞死心绞痛组共107例(43.3%),比非梗死前心绞痛组年龄较大(分别为62.3和60.8岁),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0.8%比57.2%,P=0.043)。两组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住院期间病死、再梗死、急诊CABG、心源性休克、术后室颤需电复律的联合终点事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直接PCI近期疗效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核心,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自然病程有良性影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复发。本文阐述ACS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抗栓治疗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强力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ACS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联合应用增加了出血风险,而出血风险又增加发生死亡、心肌梗死(MI)或卒中的风险,其原因可能与输血和/或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关.因此,权衡抗栓效应及出血风险可进一步改善ACS患者临床疗效.本文就ACS患者有关接受PCI前后的抗凝治疗策略的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及抗凝药物在当今早期侵入性冠状动脉治疗时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ACS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的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抗栓治疗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应用,ACS患者PCI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备受关注.本文就ACS患者有关接受PCI前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当今早期侵入性冠状动脉治疗时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1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组72例行PCI治疗,对照组82例非PCI治疗.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更短,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更低,疗效优于非急诊PCI治疗.结论 急诊PCI有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高、死亡率低、再闭塞率低、出血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能同时处理梗死部位的残余狭窄、缩短住院时间等很多优势,值得大力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共272例,分为早期药物保守治疗组和早期介入治疗组。随访患者1~24个月的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入院率和再次介入治疗率或血管搭桥术,以及心源性死亡和(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和(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较药物治疗组显著降低,介入治疗组在心绞痛复发率、再住院率方面同药物保守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01)。结论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显著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1例首次诊为NSTAMI同时既往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介入治疗组住院期间患者再发心绞痛及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23vs4,30vs10;x~2=8.79,5.19;P0.05),而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vs1,1vs1;x~2=0.18,0.18;P0.05),随访6个月两组心绞痛发作、再发心肌梗死、新发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0vs21,29vs20,13vs9,2vs1;x~2=0.08,0.02,0.02,0.14;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改善合并2型糖尿病的NSTAMI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症状,但介入和药物治疗对于6个月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廷方 《淮海医药》2007,25(3):241-242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44例AMI患者分为尿激酶静脉溶栓再通组42例,未通组24例和对照组78例.比较分析溶栓再通与未通及非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结果 显示溶栓再通组在住院期间2~3周内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及未通组(P<0.05),且心绞痛、心力衰竭及严重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溶栓再通组低于未通组及非溶栓组.临床判断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为64%(42/66),0~6 h梗死相关血管溶栓再通率为67%(37/56),6~12 h为50%(5/10).溶栓组无1例过敏反应.结论 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AMI患者急性期预后,即使临床间接指征判断未通者,其部分指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选择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研究使用曲美他嗪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保护梗死心肌细胞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6~12月住院NSTEMI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ACEI,β受体阻滞剂及曲美他嗪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予曲美他嗪联合左卡尼汀(2.0g,gd,ivdrip)共2周.分析治疗前后脑纳肽(BNP),超声心动图(UCG)参数中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R(CO)结果,比较二组参数间的差别.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左卡尼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后BNP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LVEF)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临床应用曲美他嗪联合左卡尼汀能够最大限度保护NSTEMI患者梗死心肌细胞以保存左室收缩功能,促进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对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机梗死患者中778例有130例(16.7%)发生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其中62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有87.1%病例有二或三支严重血管病变。心绞痛发作时ECG提示远离梗死区缺血组比原梗死区缺血组1年内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更高(P<0.02),再梗死发生率也有增高趋势。1年病死率分别23.5%和19%。两组总病死率为21.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患者中,尤其缺血发生在远离梗死区患者,仍然有较多心肌处于缺血和梗死危险,在加强药物治疗同时应有条件尽早实行心导管或外科手术治疗,以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药物在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兵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4):150-151
<正>由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死率在逐渐下降。心肌梗死长期预后研究表明,随后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再梗死、心力衰竭或猝死。因此,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除了急性期积极治疗外,也应特别强调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二级预防工作。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很多,主要包括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干预以及心肌缺血复发、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发生而采取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措施。本文主要探讨抗血小板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依替巴肽与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ACS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28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依替巴肽(受试)组和替罗非班(对照)组,在常规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基础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开始时即静脉予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观察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情况及血小板减少症.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内MACE事件均末发生;24 h心电图缺血导联数与用药及PCI前相比均减少,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均未发生大出血事件,轻微出血发生率受试和对照分别为21.4%和28.6%.结论 两种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拈抗剂在ACS介入治疗中均能起到辅助作用,且安全性好,但长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112例确诊为NSTE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9)和对照组(n=53),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加首次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口服,随后1周150 mg/d,第二周开始75 mg/d,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加氯吡格雷每天口服75 mg,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预后.结果: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需血运重建及室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死亡、再梗死、脑卒中、休克、室颤、阵发性房颤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出血并发症、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给予短期负荷量及较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NSTEMI较小剂量具有更好的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择期介入治疗与强化药物治疗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远期预后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00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2名评价员独立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质量并提取资料,将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与强化药物治疗组,运用RevMan4.2.9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累计样本量4278例,其中介入治疗组2140例,强化药物治疗组2138例。Meta分析结果:两组全因病死率(OR=0.94,95%CI:0.75~1.18,P>0.05)、血管再重建治疗发生率(OR=0.74,95%CI:0.51~1.06,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OR=1.04,95%CI:0.69~1.59,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并不能降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全因病死率、血管再重建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华县人民医院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的4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资料,统计其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数据。结果 23例中低危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主要是抗凝,抗血小板,降脂,控制血压及血糖,扩冠,护心等治疗),均有效控制住了病情;25例高危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3例死亡,其余均正常出院,就不同程度NSTEMI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及死亡发生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 75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再梗死、再住院、死亡和体力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6个月再梗死2例(5.26%)、再住院发生率3例(7.89%)以及病死率2例(5.26%)均低于对照组,并且体力状况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住院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再梗死、再住院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促进体力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