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 中,管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是重症医生日常工作,因为感染性休克是ICU 患 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治疗感染性休克重要的循环支持手段。近年来,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和 疗效在不断进行重新评价。2012 年《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国际治疗指南》 以及2014 年《中国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 休克治疗指南》进一步就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提出了推荐性的意见,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3例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过程。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72~86岁,均合并有>3种基础疾病,2例为手术后合并感染性休克,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感染性和心原性休克,在常规抗休克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加用山莨菪碱(654-2)20mg静脉注射,5~10min1次,休克均得到纠正,应用山莨菪碱总量为780~1700mg。结论 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晚期患者在常规抗休克治疗无效时,短时间内大剂量应用山莨菪碱治疗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疗法可应用于SARS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  相似文献   

3.
调查2016—2020年江苏省内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感染性休克患者3 h、6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 分析感染性休克救治完成现状及原因。分析2016年至2020年上报江苏省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数据平台的江苏省内二、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相关资料, 记录江苏省内不同城市、不同级别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感染性休克患者3 h、6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结果显示, 2016—2020年江苏省内各医疗单位重症医学科/ICU感染性休克患者3 h、6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逐年提高, 3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从69.82%(3 604/5 162)升至82.47%(8 915/10 7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6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从62.69%(3 236/5 162)升至72.54%(7 816/10 7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感染性休克患者集束化治疗完成率逐年提高, 3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从69.80%(3 596/5 152)升至82.23%(7 375/8 969), 6 h集束化...  相似文献   

4.
休克以氧供与氧耗失衡或氧利用障碍为特征,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目标是改善组织氧供.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是反映全身氧输送、氧代谢的良好指标.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国际指南中要求,对于严重脓毒症、严重感染性休克的早期集束化治理目标包括提高中心静脉氧饱和度至>70%[1]. ScvO2的过度升高能够反映氧摄取的障碍,因此猜测,人住ICU的重症感染性休克病人,其过高的ScvO2可能会和死亡率相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ICU近2年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ScvO2,探讨过高的ScvO2与死亡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产褥期感染性休克时有发生,是孕产妇死亡的四大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院对产褥期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液体治疗是感染性休克的一项基础治疗措施,依据感染性休克患者在疾病各个阶段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我们 可以将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分为抢救,优化,稳定和清除四个阶段。核心目的是希望通过感染性休克患者液 体的精细化管理,以迅速纠正循环衰竭,保障组织灌注,防止器官功能损伤,避免液体蓄积,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休克是以低血压、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来虽然在液体复苏、抗生素治疗、生命体征监测和生命支持技术等方面均取得进展,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感染性休克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特征,高心排血量,低外周血管阻力,组织细胞存在缺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休克致多脏器衰竭时氧代谢的变化张民伟董书明感染性休克致多脏器衰竭是目前病死率较高的一种综合征,尽管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多脏器功能支持技术的应用,但仍不能有效的降低病死率。目前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氧代谢的变化。有研究表明:在...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水平,本文对解放军总医院309临床部近10年老年与非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摘要:重症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和整体医疗实力的重要体现。2012年重症医学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新的研究成果让临床对重症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感染控制、重症营养等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入,新的指南亦使临床重症患者的治疗更加规范,文章拟对此做一回顾总结及展望,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治疗条件下,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有增长趋势。在美国,1987年败血症的发病率比1979年增加139%,从73.6/10万人口增加至175.9/10万人口。美国每年发生35万例感染性休克,其中10~15万人死亡。这是由于院内,特别是深切治疗病室中,使用各种带创伤性治疗措施引起感染增多所致。败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在内科深切治疗病室中为23%,外科深切治疗病室中为35%。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休克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功能不全,其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还会导致患者死亡,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状。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配合氧代谢检测及血流动力学检测的广泛应用,给予休克患者改善组织灌注及输液复苏等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发现及治疗,在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休克病死率较高.作为感染性休克的辅助治疗,糖皮质激素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广泛使用,但其适用人群、使用时间、剂量、疗程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推荐在感染性休克中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本文将时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在感染性休克中应用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周森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828-3829
重症监护室(ICU)中严重感染患者及顽固性感染性休克患者通常应用液体复苏疗法改善血容量状态,目的在于提高左心室的每搏量,从而提升心输出量;但是用量不当的液体复苏治疗反而会引起严重后果.临床研究显示,ICU患者对于复苏无反应的患者比例约达50%[1].因而,临床对患者容量状态进行有效评价,对促进血管内容量与心脏前负荷达到最佳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临床上结合对机械通气的控制测定每搏量变异( SVV)是目前被公认为判断容量反应性的有效指标.本文主要探讨SVV对ICU顽固性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症感染性休克合并DIC病人早期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的好转天数、存活率和住院天数。方法收集2003—08/2004—08收住我院急诊内科病房的10例重症感染性休克合并DIC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以早期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病人为治疗组,未早期联合应用上述药物治疗的病人为对照组,观察病人的DIC指标好转天数、存活率和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病人DIC指标好转天数短,病死率低,住院天数少。结论重症感染性休克合并DIC病人早期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降低病人病死率,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早期的集束化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以全身性感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病死率高达30%~70%。严重感染是指全身性感染合并器官功能衰竭,其中合并循环功能衰竭称为感染性休克。面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挑战,代表11个国际组织的各国危重病、呼吸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专家组成委员会,就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于2004年制订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共提出46条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17.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并脓毒血症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时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伴有脓毒血症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生感染性休克43例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为25.3%,纠正率为46.5%,死亡率为53.5%,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G-)菌为主(83.0%),休克1 h内快速补液和经验性应用抗生素与药敏结果相符利于纠正休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药敏符合率最高.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极易合并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个体化抗感染、抗休克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特利加压素治疗超高龄(≥80岁)患者感染性休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病房二科住院的超高龄(≥80岁)感染性休克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患者使用多巴胺,其中经多巴胺治疗无效的患者改用特利加压素,B组18例患者直接使用特利加压素,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尿量、休克指数和治疗3d后血尿素氮、肌酐等,观察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后,多巴胺组10例有效,8例多巴胺无效患者改用特利加压素后平均动脉压较前明显升高、休克指数明显下降,心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18例直接使用特利加压素组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休克指数明显下降,对心率没有影响,与多巴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多巴胺和特利加压素对患者尿量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3d后肾功能变化不明显,2例直接使用特利加压素患者出现压疮,其他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特利加压素治疗超高龄(≥80岁)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优于多巴胺,在超高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正>在重度失血、严重感染、酸中毒、缺氧等致病因素导致重症休克的过程中,微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或P物质(SP)的反应性降低,引起休克晚期血液循环动力低下,出现顽固性低血压、重要脏器低灌注,严重影响着休克的治疗和预后,是重症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因此,以纠正血管反应性为靶点,成为防治重症休克的主要措施之一。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与细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s)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析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临床治疗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急诊收治的42例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院内病例信息系统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诊断分类,辩证病例患者的中医证型。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检测血清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析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水平与CPIS评分的相关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另一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治疗护理效果对比。结果 42例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中,以单一病原菌感染为主,共检出病原菌51株。革兰阴性菌39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10株,主要为肺炎链球菌。真菌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与热带假丝酵母菌各1株。42例患者根据中医证候进行归类,可分为痰热壅肺证23例,气阴两虚证11例,痰湿阻滞证8例。三类患者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于50%,分别为100%、71.79%、69.23%和58.97%,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