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伴腔隙性脑梗死的白质疏松症患者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0例经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白质疏松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收集100例腔隙性脑梗死不合并白质疏松患者为对照组,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头颈动脉CTA或MRA检查,比较颅内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白质疏松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不合并白质疏松组(P<0.05).伴腔隙性脑梗死的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龄、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56,95%CI为1.40~ 9.07;OR=1.56,95% CI为1.04~2.34;OR =2.13,95% CI为1.05 ~4.31).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2.
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指脑室周围和(或)半卵圆中心的白质异常,可通过上述部位 CT 上低密度区或 T_2加权 MRI 上的高强度信号区确诊。据报道LA 与卒中特别是腔隙梗塞密切相关,但 LA 与卒中患者的预后关系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为此,作者对LA 与腔隙梗塞患者预后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从1984年~1990年日本某地发病1周内入院的5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中选出既往无卒中及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患者影像学检查白质疏松的发生率为 :高龄 9%~ 19%、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44 %、血管性痴呆 5 0 %、Alzheimer病 30 %~ 6 0 %。白质疏松常见于腔隙性梗死、脑内深部出血、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动脉病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各型脑血管病。白质疏松患者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病死率、生活依赖性、卒中再发、心肌梗死和卒中后痴呆等的发生率均较高。卒中病人的白质疏松与小血管病变有关 ,可导致心脏及神经系统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4.
白质疏松与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患者影像学检查白质疏松的发生率为:高龄9%~19%、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44%、血管性痴呆50%、Alzheimer病30%~60%。白质疏松常见于腔隙性梗死、脑内深部出血、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动脉病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各型脑血管病。白质疏松患者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病死率、生活依赖性、卒中再发、心肌梗死和卒中后痴呆等的发生率均较高。卒中病人的白质疏松与小血管病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对350例首发幕上梗塞的前瞻性研究,探讨了影响深部小梗塞鉴别诊断的因素。将350例首发幕上卒中病人临床分为腔隙和非腔隙综合征,根据CT检查区分为深部小梗塞和区域性梗塞,并同时记录白质疏松症和无症状性梗塞。350例中腔隙综合征占147例(42%),非腔隙梗塞占203例(58%)。其中42例(12%)在CT能看到新鲜梗塞灶,但有与此不相符合的临床综合征,包括19例非腔隙综合征,但CT为深部小梗塞(NLSSDI),23例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对有症状及无症状的两种腔隙梗塞的本质提出假设。研究对象为100例经临床和CT确诊的腔隙梗塞病人,分别对有无临床症状的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和白质疏松进行非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有21例病人CT示有一个或多个无症状性腔隙梗塞,另79例为症状性腔隙梗塞。无症状性腔隙梗塞病人较有症状组(71%:19%)的白质疏松和高血压常见,但经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后白质疏松缺乏显著的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7.
脑白质疏松与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白质疏松(leukoaiois,LA)合并卒中较为常见.研究显示,LA与脑出血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文章对LA与原发性脑出血、抗凝和溶栓治疗后脑出血以及脑微出血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血浆内皮素 - 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在脑白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并存脑白质疏松症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无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血浆中内皮素 - 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 ,两组血浆内皮素 - 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脑白质疏松症组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组 ,内皮素 - 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组。提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降低可能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血浆内皮素 - 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检测可望作为判断脑白质疏松症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同时为临床应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治疗脑白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特点,旨在提高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以便及早治疗.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和头颅CT诊断为SA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常发病于50岁以上;高血压为其主要病因;脑CT均表现为不同的白质疏松及脑梗死;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智力障碍,可有不同程度局灶神经系统缺损体征.结论 SAE的直接病因是高血压,对有长期高血压和进展性痴呆伴多发腔隙性卒中者,结合头颅CT白质疏松改变可考虑诊断本病,给予及时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们对出血性腔隙性卒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知之甚少 ,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并且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资料及预后等方面 ,对出血性腔隙性与非出血性腔隙性卒中和非腔隙性脑出血进行了比较。本研究中 ,腔隙性卒中 439例、出血性腔隙性卒中 17例、非出血性腔隙性卒中 42 2例 ,非腔隙性脑出血 2 12例。与非腔隙性脑出血比较 ,出血性腔隙性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 (94 1%∶5 8% ,P <0 0 0 4)、吸烟 (2 3 5 %∶8 5 % ,P <0 0 5 )、病变累及内囊 (5 3%∶15 6 % ,P <0 0 0 0 2 )、出院时无症状 (2 2 8%∶2 8% ,P…  相似文献   

11.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动脉病(CADASIL)是单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早期卒中发作,进行性皮层下痴呆,精神障碍和偏头痛。卒中是最典型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腔隙性梗死。在MRI和CT下CADA-SIL呈现脑白质弥漫性病变(白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尿激酶溶栓并发脑出血的主要因素。方法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患者47例,按年龄分为A、B、C三组,A组<70岁19例,B组70~75岁21例,C组>75岁7例,观察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结果A、B二组各1例脑出血发生,CT检查均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C组则无。三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尿激酶溶栓后脑出血并发症与年龄无关,可能与脑血管本身的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有症状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是急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最重要的并发症,确定sICH高危患者对于降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重要。德国学者Neumann-Haefelin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分析,旨在判断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否为急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sICH的危险因素。作者对449例发病后6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前  相似文献   

14.
有关缺血性白质疏松症的神经病理学改变的资料 ,目前只能在尸检中获得 ,故有关该病早期组织学改变的资料很少。弥散张量MRI(diffusiontensorMRI)可以测定弥散的方向性 ,它在白质束的走向上最大 ,因此这一技术可用于显示白质疏松症的各向异性 (anisotropy) ,即弥散方向的缺失 ,从而可以在活体组织学的水平对该病进行探讨。9例缺血性白质疏松症患者 ,男 6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6 2 (4 4~ 74 )岁 ,均经CT和 (或 )常规MR扫描证实存在腔隙卒中和白质疏松症。另选 10例年龄与病人组相当的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磁敏感成像(SWI)研究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群中脑微出血灶(CMBs)的发生率与分布的差异,及CMBs与脑卒中类型、脑白质改变和腔隙性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WI检测28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和26例健康老年人的CMBs,按照CMBs数目将其分为无、轻、中和重度4级,对不同组之间CMBs严重程度的差异以及CMBs与脑白质疏松改变和腔隙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出血组的CMBs发生率为63.2%,且以中重度为主;脑梗死组为32.1%,以轻中度为主;正常老年人为7.7%.CMBs最常见于大脑半球深部区域,其次是脑叶皮层和皮层下区.各组间CMBs严重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MBs的严重程度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及腔隙性脑梗死的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 CMBs在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脑血管病变间有密切相关性.SWI序列在检出CMBs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和分析健康老年人与老年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率、微出血的出血点数和位置。 方法 对 150例老年人行常规磁共振成像 (MRI)和梯度回波T2 加权成像 ,根据临床和MRI表现分为脑出血组 (2 1例 )、大动脉栓塞组 (19例 )、多发腔隙性梗死组 (3 2例 )、动脉硬化性脑病组 (2 5例 )和正常对照组 (53例 ) ,分别统计各组无症状脑微出血的发生率、微出血的出血点数和位置并进行分析。  结果 脑出血组、多发腔隙性梗死组和动脉硬化性脑病组的微出血发生率分别为 76.2 %、59.4%和 72 % ,明显高于健康老年人的 7.5% (P <0 .0 1) ;微出血出血点数也明显高于正常组。 3 4 %的微出血位于皮层下白质内 ,2 5.2 %位于基底节 ,18.5%位于丘脑 ,11.8%位于脑干 ,10 .4%位于小脑。 结论 卒中患者多发性微出血的存在表明颅内微血管病变有明显出血倾向 ,在病人的治疗和处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动脉和做动脉病变引起脑的缺血或出血损害,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亚型。其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和脑做出血。脑小血管病的临床分类主要包括腔隙综合征、Binswanger脑病、脑淀粉样血管病、伴有皮质下腑梗死和白质肭痫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有皮质下脑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及其它较少见的小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则丰要为静灶腑血管病(静灶腔隙性脑梗化、脑微出血和部分白质疏松)、各类腔隙综合征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影像和临床特点,及其与帕金森病合并脑梗死(PDCI)的区别。方法对47例VP及30例PDCI住院或长期门诊随访的老年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VP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多发基底节(70.2%)、脑室周围腔隙性脑梗死(48.9%),且以双侧多见,分别占相应部位的70%和74%;常伴脑萎缩、白质疏松。其影像学改变与PDCI患者无显著差别。VP患者多以僵直-少动起病(74.5%),而PDCI患者多以震颤或震颤-僵直-少动起病(76.7%)。临床上VP患者以对称性铅管样肌僵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少见;可伴锥体束损害表现、智能障碍和尿失禁。上述表现与PDC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中,有智能障碍者伴基底节、脑室周围腔隙性梗死或脑萎缩者均较伴白质疏松者多见,且以双侧为主。结论老年人VP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基底节、脑室周围多发腔隙性梗死,常伴脑萎缩、白质疏松;VP患者临床表现与PDCI患者不同;基底节、脑室周围多发腔隙性梗死与VP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9.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合并卒中较为常见。研究显示,LA与脑出血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文章对LA与原发性脑出血、抗凝和溶栓治疗后脑出血以及脑微出血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有研究表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高达80%。但目前人们对此现象的影响因素仍缺乏深入的认识,而如何加强防控也鲜少有系统化的报道。目的分析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9年3月于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收治的经溶栓治疗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9例,根据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为发生组(n=33),未发生出血性转化为未发生组(n=13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为19.5%(33/169)。发生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吸烟指数400支年、饮酒史、抑郁症、尿蛋白阳性、超时间窗溶栓、大腔梗死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治疗后抗凝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899,95%CI(2.349,10.216)]、心房颤动[OR=7.783,95%CI(3.617,16.749)]、吸烟指数400支年[OR=3.823,95%CI(1.845,8.406)]、饮酒史[OR=5.966,95%CI(2.306,15.434)]、抑郁症[OR=5.317,95%CI(2.067,13.677)]、尿蛋白阳性[OR=6.659,95%CI(2.436,18.201)]、入院NIHSS评分14分[OR=7.576,95%CI(2.671,21.493)]、超时间窗溶栓[OR=6.767,95%CI(2.294,19.964)]、大腔梗死[OR=7.493,95%CI(2.015,22.325)]、华法林[OR=4.670,95%CI(1.815,13.482)]、其他抗凝药物[OR=5.703,95%CI(2.085,15.315)]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存在高出血性转化发生风险,多发生于溶栓治疗后1周内,且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指数400支年、饮酒史、抑郁症、尿蛋白阳性、入院NIHSS评分14分、超时间窗溶栓、大腔梗死、华法林、其他抗凝药物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