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DHS螺钉内固定手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DHS螺钉内固定手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法对我院101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9.2个月.DHS内固定组56例,优良率92.86%,全髋关节置换组45例,优良率57.78%.DHS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平均输血量均显著优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组,P<0.05.结论 对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在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输血量方面明显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笔者认为DHS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动力加压等优点,有利于骨折稳定以及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全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121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5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9例采用DHS内固定。结果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明显小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除DHS内固定治疗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术23例(半髋置换组),DHS内固定27例(DH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至下地行走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至下地行走时间长于半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JOA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较好的早期及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Ⅱ(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5例行人工关节置换与44例行PFNA-Ⅱ固定手术的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人工关节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PFNA-Ⅱ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个月PFNA-Ⅱ组要优于人工关节组.结论 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锁定板(LPFP)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术式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输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功能恢复方面的差异。结果 PFNA组较其他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输血量方面优势明显(P<0.05);LPFP组优于DHS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PFNA组(17.77±5.30)d;LPFP组(19.90±6.58)d;DHS组(25.72±10.85)d;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PFNA组84.62%;LPFP组85.00%;DHS组78.57%。结论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中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PFNA、LPFP两组在住院时间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于DHS组。  相似文献   

6.
DHS、DCS和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DHS、DCS、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术后情况及疗效.方法 106例老年股骨粗隆同骨折,DHS治疗42例,DCS治疗25例,PFN治疗39例.结果 DHS组1例出现钢板松动,1例固定螺钉断裂,1例髋内翻.DCS组1例髋内翻.PFN组1例髋螺钉内移切出.按Parker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DHS、DCS、PFN优良率分别为85.70%、84.0%、96.48%,统计学显示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上PFN组均优于DHS和DCS组(P<0.05),DHS和DCS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于DHS及DCS,其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缩短术后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236例分别接受了DHS、PFN—A、PFN内固定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24个月,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等作比较。结果PFN.A较PFN、DHS手术时间短,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愈合快。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DHS组88.7%,PFN组90.2%,PFN—A组优良率91.6%。结论各种固定各有其自身特点,PFN—A是治疗各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的高龄粗隆间骨折、不稳定型骨折和合并症较多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PF-L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内固定19例、PF-LCP内固定15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4例,并就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PF-LCP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切口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PF-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内固定牢固、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FLC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LCP内固定治疗29例(PFLCP组),PFNA内固定治疗30例(PFNA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1例(关节置换组)。结果 PFNA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优于PFLCP组和关节置换组。PFLCP、PFNA、关节置换3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2.7%、90.0%、9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EvansⅠ~Ⅲ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采用PFLCP或PFNA内固定治疗;对于EvansⅣ、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采用PFNA内固定;80岁以上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肾功能不全等疾病者可选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解剖型锁定钛板(LCP)内固定和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45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内固定182例,LCP内固定20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1例。结果 DHS、LCP、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DHS、LCP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少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长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DHS组明显低于LCP、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P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适用于75岁以上不稳定且合并重度骨质疏松骨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老年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术(23例)和人工关节置换术(20例)治疗,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Harris评分及功能恢复评分(FRS)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4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18~25(20.3±2.3)个月。人工关节置换术组FRS、Harris恢复情况均优于内固定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优于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2.
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分析61例65岁以上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DHS(32例)和PFNA(29例)内固定的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61例围手术期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PFNA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时间较DHS组短,术后失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Harris评分优良率(93.1%)明显高于DHS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疗效较好,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内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微创动力髋螺钉(MTDHS)、动力髋螺钉(DHS)及Gamma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61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了3种不同治疗方法:MTDHS组22例,DHS组20例,Gamma钉组19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58例获随访,时间8~19(13±2.8)个月,1例失访,2例死亡。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MT-DHS组83~91(89.75±4.05)分,DHS组69~80(76.36±5.27)分,Gamma钉组75~84(82.57±3.28)分。MTDHS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髋关节优良率方面均优于DHS组及Gamma钉组(P〈0.01)。结论 MT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操作微创,组织创伤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后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82例62岁以上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PFNA固定109例、DHS固定73例,比较两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患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DHS组为5~12(8.6±1.7)cm,PFNA组为3~5(3.8±0.6)cm,P0.05。手术时间:DHS组为55~120(71.6±15.8)min,PFNA组为35~70(45.2±9.6)min,P0.05。出血量:DHS组为250~800(358.2±42.5)ml,PFNA组为80~300(109.6±17.1)ml,P0.05。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7~30(19.4±10.3)周,PFNA组为15~27(17.1±6.6)周,P0.05。术后并发症及输血情况:DHS组术后2周内死亡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术后输血31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3例;PFNA组术后2周内死亡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0例,术后输血23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1例,骨折不愈合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PFNA组明显优于DHS组(P0.05)。结论与DHS固定方法比较,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早期患髋功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力髋部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96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中,DHS组34例,PFN组3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26例,对其术中、术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随访10—38个月,平均18个月。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以DHS组最多,PFN组次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最少。按Harris评分系统评估,各组优良率分别是79.4%(DHS组)、94.2%(PFN组)、92.3%(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后两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DHS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术式均行之有效,优于DHS,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早期下床行走,减少并发症,对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 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两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间对9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分为DHS组45例与PFNA组5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等数据。结果 PFNA组和DH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有显著差异,而在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DHS组。结论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系统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将8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滑动时鹅头钉(DHS)内固定组2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组42例,人工关节(股骨头置换)组14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术后髋关节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78例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人工关节组、PFN组明显优于DHS组(P〈0.01)。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失血量:PFN组优于DHS组和人工关节组(P〈0.01)。术后髋关节功能人工关节组最早得到恢复;术后6~12个月,3种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需要谨慎处理,手术方式以PFN内固定最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老年转子间骨折Gamma钉与动力髋部螺钉(DHS)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观察60岁以上老年转子间骨折的Gamma钉治疗效果,同时与传统的动力髋部螺钉(DHS)固定方法比较,评价Gamma钉临床应用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方法收集近10年来60岁以上老年转子间骨折住院手术并获随访1年以上病例166例,其中DHS治疗129例,Gamma钉治疗37例,对手术操作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降低量和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进行逐项总结和比较。结果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血红蛋白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一年后的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统计显示Gamma钉和DHS手术,分别只有56.7%和55.2%能完全恢复到伤前水平,分别有37.8%和36.4%及5.4%和8.3%功能不如伤前或生活不能自理。两者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amma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有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伤口暴露小等优点。但其潜在的创伤并不比传统的DHS方法小,这两种方法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也仅有55.2%~56.7%得到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3种不同偏心型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0例〉6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24例采用股骨近端锁定解剖板(A组),23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B组),23例采用倒置对侧股骨远端锁定板(C组)。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及随访时Sanders评分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36个月,A、B、C组Sander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5.0%、78.2%、91.3%。C组优良率和手术时间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髋内翻2例、断钉断板1例;B组髋内翻2例、头钉入口处再骨折1例;C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倒置对侧股骨远端锁定板内固定,优于股骨近端锁定板和DHS,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牢靠、负重早、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