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原发与继发胰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胰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原发胰腺DLBCL 12例,继发胰腺DLBCL 68例。与原发胰腺DLBCL相比,继发胰腺DLBCL患者结外受累数目较多(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较高(P=0.013)。原发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0和0.06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中高危/高危(P=0.025)和双表达(DE)(P=0.017)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IPI评分中高危/高危(P=0.021)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29例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PIM1、SGK1、BTG2、FAS、MYC和MYD88在胰腺DLBCL患者中的突变率大于20%,其中PIM1突变(OS:P=0.006,PFS:P=0.032)和MYD88突变(OS:P=0.001,PFS:P=0.017)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较差的OS和PFS相关。结论原发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的生存无显著差异,IPI评分中高危/高危、DE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PIM1、SGK1、BTG2、FAS、MYC和MYD88是胰腺DLBCL中常见的突变,且具有PIM1及MYD88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与继发胰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胰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 其中原发胰腺DLBCL 12例, 继发胰腺DLBCL 68例。与原发胰腺DLBCL相比, 继发胰腺DLBCL患者结外受累数目较多(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较高(P=0.013)。原发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0和0.06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IPI评分中高危/高危(P=0.025)和双表达(DE)(P=0.017)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IPI评分中高危/高危(P=0.021)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29例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 PIM1、SGK1、BTG2、FAS、MYC和MYD88在胰腺DLB...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HR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65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13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HRR最佳截断值;应用卡方检验分析HRR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分组HRR患者的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HRR最佳截断值为0.936,以此为界分为低HRR组(<0.936)和高HRR组(≥0.936)。低HRR组患者ECOG评分较高、Ann Arbor分期较晚、LDH水平高于正常值、NCCN-IPI评分较高。K-M生存分析显示,低HRR组的OS(P<0.001)和PFS(P<0.001)时间均较高HRR组显著缩短。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HRR是影响DLBCL患者OS(HR=0.377,95%CI:0.236-0.603,P<0.001)和PFS(HR=0.3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8例睾丸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8例睾丸DLBCL中,原发睾丸DLBCL患者45例(66.2%),继发睾丸DLBCL患者23例(33.8%)。继发睾丸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1)、LDH升高(P<0.001)、ECOG评分≥2分(P=0.005)、IPI评分3~5分(P<0.001)的比例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2例(91%)患者接受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为基础的治疗,54例(79%)患者在化疗前接受睾丸切除术。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6.5%对68.1%,P<0.001)及预期5年总生存(OS)率(63.4%对74.9%,P=0.008)低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57%对91%,P=0.003)也低于原发患者。ECOG评分≥2分(PFS:P=0.018;OS: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FS:P<0.001;OS:P=0.018)、LDH升高(PFS:P=0.015;OS:P=0.006)、多结外受累(PFS:P<0.001;OS:P=0.013)是睾丸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20例睾丸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突变频率≥20%的突变基因为PIM1(12例,60%)、MYD88(11例,55%)、CD79B(9例,45%)、CREBBP(5例,25%)、KMT2D(5例,25%)、ATM(4例,20%)、BTG2(4例,20%),继发睾丸DLBCL患者KMT2D突变发生率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6.7%对7.1%,P=0.014),且与睾丸DLBCL患者较低的5年PFS率相关(P=0.019)。结论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PFS和OS较原发睾丸DLBCL患者更差。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和多结外受累为睾丸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IM1、MYD88、CD79B、CREBBP、KMT2D、ATM、BTG2是睾丸DLBCL中常见的突变,KMT2D突变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代谢参数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58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与临床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代谢SUVmax、MTV和TLG与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关系。结果:58例DLBCL患者的SUVmax、MTV和TLG分别为21.45(10.26-42.38)、27.30(14.20-133.25)cm3和322.85(47.35-1 438.20)。单因素分析显示,大肿块、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MTV及TLG是DLBCL患者OS和PFS的影响因素(P0.05),而乳酸脱氢酶及SUVmax仅是PFS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TV(HR=2.974,95%CI:1.803-7.225)(/HR=3.925,95%CI:1.973-8.246)及TLG(HR=2.583,95%CI:1.192-5.316)/(HR=2.874,95%CI:1.538-6.483)是影响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国际预后指数(HR=2.490,95%CI:1.150-4.962)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TV及TLG是影响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R-CDOP方案对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初治DLBCL共94例临床资料。均给予患者R-CDOP方案治疗,统计疗效、生存获益及安全性指标,并根据临床特征进行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分析。结果:94例患者经治疗后,CR共73例,PR共14例,SD 2例,PD 4例,ORR为92. 55%; 1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94. 68%(89/94),85.11%(80/94),中位OS和PFS均未达到。不同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结外肿物数量、肿物直径、Ki-67、LDH水平及组织受累情况、患者累积OS率和PFS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外肿物0-1个和≥2个患者的1年OS率和PFS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肿物直径7. 5和≥7. 5 cm患者1年OS率和PFS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结论:对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采用R-CDOP方案治疗可有效改善早期疗效,延长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但远期预后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侵犯和不同治疗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有、无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不同I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DLBCL的疗效.结果 有骨髓侵犯者LDH升高、ECOG评分≥2分、IPI和aaIPI评分为中/高危、B症状、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白蛋白降低较无骨髓侵犯者多见,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侵犯为独立不良预后闪素.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0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单抗组)分别为78.1%和64.3%,增强化疔组为33.3%和25.7%,CHOP组为23.6%和21.8%,单抗组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值均为0.002)和CHOP组(P值均为0.000),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和P=0.694).有骨髓侵犯者中单抗组、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的3年OS率分别为57.1%、29.5%和13.9%,3年PFS率分别为57.1%、16.8%和14.1%.单抗组均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0.029和P=0.012)和CHOP组(P值均为0.001),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和P=0.376).单抗组中无骨髓侵犯者3年0S率和PFS率分别为86.7%和67.3%,与有骨髓侵犯者的57.1%和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5和P=0.965).结论 骨髓侵犯是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DLBCL的疗效,并改善骨髓侵犯对DLBCL预后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比值(AF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4月至2021年3月的DLBCL患者资料,将至少完成4周期R-CHOP或R-CHOP样化疗方案且资料完整的111例初诊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随访数据,根据患者治疗前AFR及随访截止时的生存状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初步判断AFR对疾病进展和生存结局的预测价值,进一步分析AFR与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OS)情况的相关性,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PFS及OS的因素。结果:ROC曲线显示,治疗前AFR水平对DLBCL患者的PFS和OS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6(P=0.039)和0.666(P=0.004),最佳预测截断值均为9.06;相较于高AFR(≥9.06)组,低AFR(<9.06)组患者有更高比例的Lugano分期Ⅲ-Ⅳ期(P<0.001)、乳酸脱氢酶增高(P=0.007)及伴B症状的患者(P=0.03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DLBCL患者40例,检测其治疗后的骨髓血浆VEGF、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血小板(PLT)计数,计算VEGF/PLT比值。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癌细胞是否侵入骨髓、是否有结外侵入、治疗反应(有效、无效)]。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参数间的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危险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年龄≥65岁、ECOG评分≥2分、IPI评分3分及治疗无效的DLBCL患者骨髓VEGF水平较高,癌细胞未侵入骨髓的DLBCL患者PLT计数较高,年龄≥65岁、癌细胞侵入骨髓、IPI评分3分及治疗无效的DLBCL患者VEGF/PLT比值较高。DLBCL患者骨髓VEGF水平与PLT计数呈正相关(r=0.33,P0.05)。治疗有效组VEGF/PLT比值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而VEGF、PLT计数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VEGF/PLT比值3×10~(-6) pg组的PFS、OS高于VEGF/PLT比值≥3×10~(-6) pg组(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结果显示,VEGF/PLT比值是影响DLBCL患者PFS的危险因素[风险比(HR)=3.277,95%可信区间(CI)为2.276~5.901],ECOG评分、IPI评分、骨髓VEGF水平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危险因素(HR值分别为4.26、3.33、3.52,95%CI分别为3.102~5.466、2.257~5.009、2.620~4.104)。结论骨髓VEGF水平与DLBCL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尤其是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是否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3例病理确诊为AL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生存资料。结果:ALK阳性患者及ALK阴性患者在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是否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是PFS及OS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是否合并HLH仍为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ALK阳性及阴性ALCL患者生存无显著差异,发病时是否合并HLH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LMR)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判断预后及预测复发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初治12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临床特征、预后、复发的相关关系,探讨其预测复发的价值。结果 低LMR(<2.25)组患者常伴随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增高、临床分期较晚、β2 微球蛋白水平升高(P<0.05)。126例患者有43例(37.7%)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2(2~70)个月。多因素分析(OR=2.586,P=0.028)提示随访时低LMR与复发显著相关,低LMR比高LMR复发风险高,并且低LMR与较短总生存时间(OS)及无病生存时间(PFS)有关(OS:P=0.015;PFS:P=0.006)。结论 这项研究表明,LMR<2.25提示不良的预后,随诊时较低的LMR可以用作预测DLBCL患者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GELTAMO-IPI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6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38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按GELTAMO-IPI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正规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生存状况,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病理类型、国际预后指数(IPI)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收集2004-2011年在本院接受R-CHOP21≥6次化疗的DLBCL患者116例。分析单纯化疗及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的疗效,以及不同免疫病理类型、临床观察指标如IP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a-羟丁酸脱氨酶(HBDH)等因素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包括对总体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接受R-CHOP21方案治疗的116例DLBCL患者5年OS为72.4%,其中30例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nn Arbor分期均为Ⅲ-Ⅳ期)。30例移植组患者预后较86例单纯化疗组好(5年OS为82.5%vs 69.0%,5年PFS为77.1%vs 68.3%)(P〈0.05);生发中心(GCB)型组患者预后较活化亚型(ABC)组好(P〈0.05);IPI 3-5分、年龄≥60岁、B症状、LDH升高、HSCRP升高、HBDH升高是预后不良因素(P〈0.05),其中LDH升高、年龄≥60岁、B症状是本研究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R-CHOP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DLBCL患者的预后,GCB型患者预后优于ABC型,B症状、IPI评分、LDH、HSCRP、HBDH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诊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 LMR)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NHL患者56例,以LMR中位值2.17为阈值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多因素分析观察年龄、性别、国际预后指数(IPI)以及外周血细胞绝对计数等与NHL预后的关系。结果56例NHL患者中位随访17个月(2~92个月),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分别为(55.7±7.7)%和(76.1±6.4)%。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PFS的因素为LMR(HR=0.167, 95%CI=0.056~0.503,P=0.001); 影响OS的因素包括LMR(HR=0.120, 95%CI=0.014~0.998,P=0.050)和IPI(HR=4.763, 95%CI=0.982~23.114,P=0.053)。结论初诊时LMR是预测NHL患者预后的简单、易行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5.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牟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顸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危险度分组、结外受累病灶数、是否为巨块型、有无骨髓受累、是否为生发中心来源、治疗方案以及初始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Ki-67低表达组(<85%)和高表达组(≥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5个月.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 =0.001;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水平,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90;95% CI,1.456-16.511;P =0.0103).结论: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判断DLBCL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受累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患者的预后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术后放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65例, 中位年龄53岁, 病理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226例, 85.3%)。根据病理结果是否有子宫下段受累分为两组:子宫下段受累组和子宫下段未受累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因素和临床治疗结果, 并对其中的高危和高中危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主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治疗失败率。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 不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 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  结果  所有Ⅰ期内膜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8%和89.7%, 5年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治疗失败率分别为4.5%、6.4%和7.8%。单因素分析显示, 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15, 0.03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 子宫下段受累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更低(P=0.041, RR=0.346, 95% CI:0.125~0.959; P=0.041, RR=0.411, 95% CI:0.175~0.963)。亚组单因素分析显示, 在高危和高中危患者中, 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治疗失败率的相关因素(P=0.034)。  结论  子宫下段受累可能是影响Ⅰ期内膜癌辅助放疗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 在高危和高中危患者中, 子宫下段受累主要与治疗失败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7.
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重新评估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因素.方法 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125例初治DLBCL患嗜接受6个疗程的R-CHOP[利妥昔单抗375 mg/m2,缓慢静脉滴注,第1 d;环磷酰胺750 mg/m2,静脉推注,第2 d,阿霉素50 mg/m2,静脉推注,第2 d;长春新碱1.4 mg/m2(最大剂量2.0 mg),静脉推注,第2 d,泼尼松60 mg,口服,第2~6 d]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治疗反应的评估和随访.结果 在入选的125例患者中,86例(68.8%)获得完全缓解(CR),16例(12.8%)获得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为81.6%,11例患者(8.8%)获得疾病稳定(SD),12例患者(9.6%)疾病进展.在单因素分析中,ECOG分级、临床分期、LDH水平、结外病变、国际预后指数(IPI)积分和巨块病变的有无均与CR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仅ECOG评分、临床分期和巨块病变对获得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8、0.0000和0.0040).患者24个月的治疗至失败时间(TTF)、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9.7±5.3)%、(67.1±5.6)%和(77.6±5.8)%.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和结外病变对TTF、OS和DFS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其余IPI因素,包括LDH、临床分期和行为状态对OS率和TTF均有显著影响,而对DFS率无明显影响.在多因素分析中,是否获得CR是影响TTF唯一的预后因素(P=0.001),它同时影响OS率(P=0.001).其他影响OS率的指标包括LDH水平和ECOG评分(P值分别为0.002和0.009).巨块病变是影响DFS率的唯一重要因素(P=0.007).结论 R-CHOP方案治疗中,IPI预后积分的预后意义具有一定局限性.6个疗程治疗后获得CR和巨块病变可能是IPI外另两个非常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最佳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以提高对原发性肺NK/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4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肺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影响总生存(OS)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PFS)期的预后因素。结果①入组的24例患者中男16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49(4~76)岁。②患者初始症状大多为发热(66.7%)、咳嗽、呼吸困难。主要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单侧(45.8%)或双侧(54.2%)肺部浸润、结节或肿块。③24例患者中20例接受放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4例接受姑息治疗。所有患者的中位OS期为9.5(0.1~26.0)个月,1年OS率为45.8%。以门冬酰胺酶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总有效率(ORR)为88.2%。④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患者的OS和PFS显著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值分别为0.002、0.004),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COG评分)≤2分患者的OS和PFS显著优于ECOG评分>2分患者(P值分别为0.042、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ECOG评分>2分与不良OS和PFS相关(OS:P值分别为0.024、0.024;PFS:P值分别为0.035、0.024)。结论原发性肺NK/T细胞淋巴瘤罕见且预后差,以门冬酰胺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疗效显著,年龄>60岁和ECOG评分>2分是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06-07-2017-09期间收治并确诊的22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石蜡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寻找预后相关最佳CUT OFF值.结果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