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狼疮性肾炎足细胞病(狼疮足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肾损害,经肾活检组织学和电镜检查符合狼疮足细胞病的患者53例(女48例,男5例,中位年龄31岁,中位病程1.5月)。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结果:53例狼疮足细胞病占同期狼疮性肾炎的1.41%,其中50例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17例(32.1%)伴急性肾损伤(AKI),合并镜下血尿和高血压各9例(17.0%)。根据肾活检光镜改变分为系膜增生性病变(MP,n=31)、轻微病变(MCD,n=13)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n=9)三组。电镜观察中位足细胞足突融合比例85%,三组间无明显差异。FSGS组AKI发生率(77.8%)显著高于MP组(22.6%)和MCD组(23.1%)(P0.01),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程度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与MCD组(23.1%)相比,MP组(83.9%)和FSGS组(88.9%)低C3血症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经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诱导治疗后,69.8%获得完全缓解,FSGS组完全缓解率(22.2%)显著低于MCD组(92.3%)和MP组(74.2%)(P0.01)。中位随访时间60月,29例(54.7%)肾病复发,13例复发后行重复肾活检,其中6例发生病理转型,无终末期肾病或死亡病例。结论:狼疮足细胞病以肾病综合征或伴AKI为主要特征,组织学改变可为MCD、MP或FSGS,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FSGS者AKI发生率高、肾小管损伤重且治疗缓解率低。该病复发率高,部分重复肾活检可见病理转型,长期随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足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肾小球足细胞病变与蛋白尿,肾脏病变进展及对激素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26例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原发性FSGS,对照组各选取微小病变(MCD),系膜增生性病变(MsP)9例,并观察4例FSGS病变重复肾活检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双套色方法对所有患者肾活检组织分别进行WT1、CR1、GLEPP1和Ⅳ型胶原α3链的双重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图像,对肾小球足细胞进行密度定量并与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①双套色清晰显示足细胞与基膜的空间位置,足细胞特异性表达WT1、CR1、GLEPP1.②FSGS组患者非硬化肾小球足细胞三种标记物染色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WT1、CR1、GLEPP1染色节段丢失比率显著高于MCD组与MsP组(P<0.05);足细胞密度和肾组织病理类型相关,FSGS组足细胞密度显著低于MCD组与MsP组(P<0.05).③经典型和脐部型FSGS两组足细胞标志物染色节段丢失比率及足细胞密度无差异.④FSGS组患者足细胞密度与尿蛋白、肾功能无相关性.激素治疗缓解组足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激素治疗无效组(P<0.05).⑤对4例重复肾活检肾组织WT1、CR1、GLEPP1表达的观察表明,三种标记物表达的缺失程度和肾小球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FSGS组患者均伴不同程度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病理改变越重足细胞病变越明显.足细胞WT1、CR1、GLEPP1表达与肾小球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达缺失严重者激素治疗反应差.  相似文献   

3.
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重要组成部分。足细胞损伤是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导致蛋白尿、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病理生理基础。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和微小病变(MCD)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足细胞病变。足细胞损伤机制和靶向治疗一直是肾小球疾病研究的热点,本文将综述足细胞基因组、转录组研究进展和新发现的足细胞损伤相关基因,重点阐释足细胞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微小病变肾病(MCD)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贫血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肾活检确诊的MCD和FSGS队列患者,根据有无肾小球系膜增生将MCD患者分为足细胞病组(174例)和MCD组(77例),并与FSGS组(110例)进行对比,分析3组患者贫血发生率、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NS)疗效及预后的差异,并分析基线贫血的影响因素。将足细胞病组中尿糖阴性且无肾小球球性硬化患者纳入足细胞病1组(113例),余纳入足细胞病2组(61例),分别与MCD组和FSGS组进行对比,分析足细胞病亚组患者贫血发生率及NS疗效的差异。结果 MCD组、足细胞病组、FSGS组的NS疗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FSGS组肾脏终点事件率、基线贫血发生率(11.82%、23.64%)均显著高于MCD组(1.30%、7.79%)和足细胞病组(1.2%、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贫血持续时间、贫血程度、贫血性质、贫血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5.

微小病变肾病(MCD)和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2012年6月发表的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对多种原发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给出了最新意见,对初发、复发、激素依赖和激素抵抗型MCD和FSGS患者的激素使用剂量、疗程及一线免疫抑制剂的选择等给予了建议。本文结合中国患者的特点对该指南关于MCD和FSGS治疗的建议做一解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成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患者足细胞钙神经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且经肾活检确诊的成人特发性FSGS63例,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24例和肾移植供肾组织10例作为对照。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钙神经蛋白A(CnA)异构体α、β、γ的表达。免疫荧光法行肾组织CnAα和synaptopodin双标记,并采用胶体金免疫电镜对肾小球CnAα的表达定位。两位病理医生分别盲法评分染色结果。结果:供肾组织肾小球CnAα、β、γ免疫组化染色均阴性,肾小管CnAα、β微弱表达,CnAγ阴性。26例FSGS患者肾小球足细胞CnAα表达上调,其阳性率为41.27%;而MCD患者肾小球CnAα阴性(P0.01);两者肾小球CnAα、β、γ染色均阴性。足细胞CnAα阳性患者肾小管损伤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20.91(0.17~54.37)mg/L]、血清肌酐[(128.18±56.58)μmol/L]高于阴性患者(P0.05);两者间病理类型构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而年龄、性别、尿蛋白、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血清白蛋白及胆固醇无统计学差异。塌陷型、细胞型、顶部型、门周型FSGS中足细胞CnAα阳性病例分别为5例(83.33%)、10例(66.67%)、8例(61.54%)、3例(20%),14例经典型FSGS患者均阴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肌酐(OR4.855,P0.01)、塌陷型(OR11.069,P0.05)为FSGS患者足细胞CnAα过表达的主要相关因素。69.23%足细胞CnAα阳性患者肾小球syanptopodin表达减弱且不连续。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部分FSGS患者足细胞上CnAα表达增强,这可能参与了FSGS的发病。FSGS与MCD患者足细胞CnAα的表达差异,提示二者发病机制不同。对临床怀疑FSGS而未见明确节段病变的患者,足细胞CnAα阳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狼疮足细胞病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的肾小球足细胞病,其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改变以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为特征,伴或不伴有系膜细胞或系膜基质增生,除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外,毛细血管袢内皮下及上皮侧均无免疫复合物沉积.本文对近年来国外有关狼疮足细胞病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卢宏柱  彭丹 《山东医药》2012,52(16):93-95,98
肾病综合征(NS)常见的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膜性肾病。它们的病理改变几乎都存在足细胞足突损害以及肾小球裂孔膜的改变,肾小球屏障功能丧失导致蛋白尿。因为获得性足细胞病大多数病因是免疫性的,因此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而且大多数NS对糖皮质激素(GC)有效。对GC抵抗者,使用其他免疫抑  相似文献   

9.
37岁女性,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和抗核抗体阳性,肾活检光镜显示肾小球轻度系膜增生,免疫荧光未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电镜观察见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诊断为狼疮足细胞病。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但是激素减量后即使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肾病综合征仍反复复发,且出现多种合并症。在第八次肾病综合征复发后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此后随访24个月,患者尿检持续完全缓解,泼尼松剂量撤减至5 mg/d。利妥昔单抗有效预防了本例狼疮足细胞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mlosclerosis,FSGS)于1957年由Rich首先描述,至1970年成为独立的肾脏病理诊断,特征为累及部分肾小球中部分毛细血管襻小叶的非炎症性硬化伴足突融合.FSGS临床多表现为中到大量蛋白尿(部分患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浮肿、高血压,相当一部分患者对现有治疗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不敏感,肾功能呈进行性恶化,最终进展到终末期肾脏病.  相似文献   

11.
正微小病变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在光镜下表现为正常肾小球,可见非特异性的全球硬化,免疫荧光镜下无特异性免疫沉积,可存在非特异的Ig M沉积;电镜下表现为弥漫性足突融合。MCD是成人及老年患者肾病综合征的重要原因。成人MCD最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但与儿童相比,成人MCD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激素是治疗成人MCD的一线方案,绝大多数成人MCD对激素治疗敏感,但  相似文献   

12.
狼疮足细胞病(LP)是狼疮肾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特征是SLE通过介导非免疫复合物沉积使得足细胞广泛损伤。激素对LP大多能起效, 但治疗后容易复发, 目前缺乏一种方案降低LP复发率。本例LP患者常规治疗后病情反复, 经加用泰它西普治疗后, 随访6个月患者临床完全缓解, 泼尼松顺利减量到10 mg/d, 未有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3.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小球节段硬化为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并逐步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FSGS早期虽然肾小球硬化较局限,但存在广泛足突融合,提示足细胞是损伤的主要靶细胞.  相似文献   

14.
尿足细胞监测活动性狼疮肾炎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 JZ  Liu Y  E J  Huang HC  Yu F  Zou WZ  Wang H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127-130
目的探讨尿足细胞作为无创监测肾活动性损伤的实用性。方法选31例肾活检病理确诊为狼疮肾炎的患者。用抗足细胞表面标志蛋白podoealyxin抗体免疫化学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并与肾活检病理、血尿、蛋白尿进行对比分析;用抗podoealyxin和抗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抗体双重免疫组化法检测各型狼疮肾组织和尿中增殖的足细胞。全身活动指标积分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估。结果31例狼疮肾炎病理显示Ⅲ型占25.8%,Ⅳ型占64.5%,Ⅴ型占9.7%。31例患者尿中足细胞阳性者28例,尿足细胞阳性总检出率为90%。除Ⅴ型狼疮肾炎患者无足细胞尿和血尿外,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足细胞尿和血尿,且尿足细胞数与血尿程度、肾小球病理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639,P=0.000;r=0.487,P=0.014)。31例患者均有蛋白尿,其量与肾小球病理活动指数不相关。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显示,Ⅳ型狼疮肾炎肾小球和尿沉渣均有增殖的足细胞。8例患者在免疫炎症抑制治疗过程中上述各项指标呈平行下降之势,其中6例尿足细胞消失。结论尿足细胞是监测狼疮肾炎活动和评估药物治疗反应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系膜增生狼疮性肾炎伴足细胞病与不伴足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别。方法:108例肾活检显示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女99例,男9例,中位年龄30(21~39.3)岁],根据电镜检查足突融合和蛋白尿程度分为足细胞病组(足突融合范围50%且伴肾病综合征)和系膜增生组(足突融合≤50%)。系膜增生和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进行半定量评分,系膜增生组根据有无蛋白尿分为血尿组(仅有镜下血尿,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蛋白尿伴或不伴血尿)两个亚组。比较不同组别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的差异。结果:足细胞病组和系膜增生组分别有28例和80例,两组足突融合比例分别为82.5%(70%,85%)和15%(10%,25%)。足细胞病组以肾病首发(60.7%vs 23.8%,P0.001)、肾病综合征(100%vs1.25%,P0.001)、急性肾损伤(25.0%vs 2.5%,P=0.001)比例及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程度均显著高于系膜增生组,而关节炎、发热、低补体C4血症(28.6%vs 52.5%,P=0.029)、抗磷脂抗体阳性及血尿发生率(21.4%vs42.5%,P=0.047)显著低于系膜增生组。两组系膜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系膜增生程度无明显差异,足细胞病组肾小管免疫球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系膜增生组(35.7%vs 2.5%,P0.001)。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两组缓解率无明显差异,足细胞病组的肾脏复发率明显高于系膜增生组(53.6%vs 29.0%,P=0.025)。在分别随访74个月(足细胞病组)和51个月(系膜增生组)期间,两组均无死亡或进展为ESRD。结论:有足细胞病的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和形态学特征及转归与无足细胞病的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应属于不同类型的狼疮性肾炎。  相似文献   

16.
狼疮足细胞病(LP)是狼疮肾炎的一种特殊类型,特征是SLE通过介导非免疫复合物沉积使得足细胞广泛损伤。激素对LP大多能起效,但治疗后容易复发,目前缺乏一种方案降低LP复发率。本例LP患者常规治疗后病情反复,经加用泰它西普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临床完全缓解,泼尼松顺利减量到10 mg/d,未有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7.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一类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病理学特征性表现是局灶性、节段性、非增殖性毛细血管袢硬化和足细胞损伤。部分患者对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性较差导致预后不佳,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若能在早期对FSGS患者预后相关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将有助临床医师综合判断其预后,并指导治疗方案。本文将分别从病理、临床、基因及治疗等四个层面提取与原发性FSGS预后相关的因素,并就这些因素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狼疮足细胞病(L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无锡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行肾活检证实的LP病例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 7例LP中6例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3±12)岁,SLE平均病程(69±64)个月,其中3例为初发初诊,6例为初次诊断狼疮肾损害.6例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2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ARF).LP患者肾脏表现与SLE疾病活动度不平行,自身抗体阳性率、低补体发生率均较低.经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例患者肾脏病变缓解;随访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肾脏复发.结论 LP以生育期女性好发,NS或伴AKI是其主要临床表现,肾脏表现与肾外表现不平行,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部分患者治疗后可出现复发.  相似文献   

19.
塌陷性肾小球病(collapsing glomerulopathy,CG)在病理上属于塌陷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一种,病理特征表现为局灶或球性毛细血管袢塌陷伴足细胞肥大、增生,同时肾小管间质损伤显著。1979年报道了第一例CG,因其发病原因不清,传统免疫抑制治疗效果差,肾脏存活率低,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发病之一。过去20多年,CG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近年研究的重点在于CG易感基因筛选,足细胞受损、增生的机制,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紊乱、异常信号通路激活等。本文就CG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含汞化妆品后出现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结合病史、临床、肾活检和尿汞检测诊断为含汞化妆品相关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肾脏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共收集41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9.4±6.6岁,使用含汞化妆品中位时间为6月,平均尿汞水平为66.80±38.55μg/(g·Cr),临床表现以蛋白尿为主,多数患者(32/41,78.05%)为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病理:膜性肾病(MN)22例(53.65%)、微小病变肾病(MCD)13例(31.71%)、IgA肾病(微小病变型)(IgAN-MCD)5例(12.20%)、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1例(2.44%)。病理表现为MN的患者发病前含汞化妆品使用的中位时间更长、合并自身抗体阳性的(以ANA为主)比例(7/22)更高,且血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Ab)及肾组织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均阴性。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36例、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5例,其中9例同时接受驱汞治疗。中位随访时间9月,尿检达完全缓解32例(78.05%),8例(19.51%)部分缓解,1例(2.44%)未缓解,激素减量后复发1例,15例成功停用免疫抑制剂及保肾药物。结论:含汞化妆品相关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小球病变多样,以MN为主,其次为MCD,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缓解率高,预后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