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1引言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是由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起的,多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是老年人。VZV初次感染人体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匿性感染,并潜伏于脊髓背根神经节、颅脑感觉神经节或肠道神经元。大约25%的病人出现HZ相关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1]),我国定义为HZ皮损愈合后持续至少1个月的疼痛~([2]),但国际上最常用的定义即HZ皮疹出现后持续至少3个月的疼痛~([3])。PH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神经可塑性是其产生的基础,其机制可能包括: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炎性反应、传入阻滞、交感神经功能异常等~([4])。PHN在许多老年人中表现为单侧皮肤神经痛,通常涉及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疼痛:自发性疼痛、烧灼样疼痛、刀割样疼痛、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受累部位的疼痛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并严重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 (HZ)是由致病原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VZV)侵犯脊髓后索和机体的免疫反应 ,带状疱疹愈后易遗留疱疹后神经痛 (PHN)。尤其在老年人 ,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和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都极高。为了评价偏振光治疗仪 (SUPER L IZERHA- 5 5 0 )照射预防老年人 PHN的效果 ,我们对老年 HZ患者进行了常规治疗和加用偏振光照射治疗的对照观察。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 0岁以上有典型的带状疱疹表现及神经痛 ,在出现疱疹 3d以内就诊 ,并能按本方案进行治疗者为入选病例。本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疼痛的严重程度用 4级记分…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edly zoster virus,VZV)感染所致,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的慢性疼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1])。我国带状疱疹患者PHN发生率为9%~34%,英、美等国PHN发病率也居高不下~([2-3])。PHN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为皮肤持续、阵发性灼痛或深在性跳动,自发性刀割样疼痛,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持续时间长,降低了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4])。为了解  相似文献   

4.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一种常见病毒。资料显示至少有95%的成人感染。初次感染 VZV 以后,病毒可在部分机体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受到破坏或抑制。病毒可从潜伏状态下复活,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临床 VZV 脑炎多见于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单纯疱疹病毒(HSV)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易感人群与 VZV 感染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观察在没有体内免疫因素影响下,VZV 和 HSV 对脑神经组织的致病性。实验采用体外脑神经细胞感染,以比较两种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致病特点。  相似文献   

5.
带状疱疹是一种呈规律性分布的皮肤疱疹,它是水痘—疱疹病毒(VZV)原发感染后静止潜伏在颅神经节或脊神经节内再活化的结果。针对VZV 的细胞介导免疫(CMI)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这种减弱的速率与随着衰老而增多的带状疱疹有着显著的关联。作者给202名志愿者注射减毒VZV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老年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病人急性期外周血甲基转移酶样因子3(METTL3)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预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诊治的190例老年HZ病人为研究对象,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为对照组,检测受试对象外周血METTL3 mRNA及血清Gal-3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根据HZ病人是否发生PHN分为PHN组(n=44)和无PHN组(NPHN组)(n=14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HN的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METTL3 mRNA及Gal-3蛋白表达水平对PHN的预测价值。结果 HZ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中METTL3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血清Gal-3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PHN病人METTL3 mRNA表达水平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612,P&...  相似文献   

7.
1 HIV感染者常见病毒感染的预防 1.1 未患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V)的儿童及成人均须接种VZV疫苗,对VZV易感的HIV感染的儿童及成人,必须在其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有近距离接触后的96h之内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在HIV感染的儿童及成人中采用阿昔洛韦(acyclovir)预防水痘的做法尚缺乏临床研究资料。目前尚无药物可明确预防HIV感染者的带状疱疹复发。目前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推荐对无症状、无免疫抑制的HIV感染儿童,应当在12~15个月龄时即接种减毒水痘活疫苗;孕妇在暴露于VZV后96h内应接受VZIg。如果查血清VZV为阳性,则应停用阿昔洛韦或丙氧鸟苷等口服预防药。  相似文献   

8.
马冬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262-426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最常见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闪电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痛,且疼痛呈一过性或持续性,程度轻重不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3〕。10%的HZ患者可并发PHN,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病率更高〔4〕。目前仍有一半左右PHN患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因病毒侵犯神经和机体免疫反应,带状疱疹治愈后,易遗留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尤其是老年人,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和PHN发生率均较高。PHN往往疼痛难忍,持续时间长,目前对PHN的治疗效果尚不满意,给老年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因而在带状疱疹治疗上,预防PHN发生十分重要。我们于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69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了常规治疗和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以评价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预防PHN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状疱疹(HZ)及疱疹后神经痛(PHN)可长期困扰患者。使其生活质量下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我们采用综合疗法治疗HZ及PHN176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初次感染VZV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儿童多见)或呈隐性感染,此后病毒侵入感觉神经末梢,再移动并持久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伤、放射治疗、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免疫抑制剂等)均可引起病毒的再活动,  相似文献   

12.
带状疱疹是由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各种诱发因素再次激活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近年来,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神经痛为该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其并发症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最常见且难于控制。目前为止,关于PHN尚无统一定义,且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方法有限,这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对PHN的定义、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防治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预防本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感染的一种类型,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已证实 SLE 病人血清中抗 VZV 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本文目的是阐明 SLE 病人抗 VZV 抗体升高的机理。病人和方法作者采用敏感的 ELISA 法代替补体结合中和试验,检测71例 SLE 病人(平均年龄35岁)、15例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平均年龄53岁)和20名正常人(平均年龄32岁)的血清抗 VZV 抗体,在 SLE 病人中,32例曾患带状疱疹,而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和正常对照者均未  相似文献   

14.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a-zostervirus,VZV)感染可引起中枢性血管病变,进而导致卒中发病。文章就VZV感染与卒中发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以便对VZV感染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从而降低VZV感染后的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15.
正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除皮肤损害外,病毒侵犯神经可引起神经炎性浸润、沃勒变性、出血性坏死及神经脱髓鞘改变,导致神经痛发生。带状疱疹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30%,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于85岁的老年人发病率为50%左右。皮损愈合后,神经痛可能持续存在,形成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高龄及细胞免疫受损是PHN最主要的危险因素~([1])。除了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外,PHN病人伴有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2-3])。目前PHN的临床治疗主要为抗病毒药物、镇痛药物及微创介入治疗~([4])。国内已有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患者、肿瘤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及老年人是带状疱疹高危人群。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为带状疱疹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日常活动,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甚至自杀。该文就PHN近年来的诊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所致的一种皮肤病,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疼痛为特征。糖尿病患者中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本文对带状疱疹误诊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误诊原因,从而提高临床医师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带状疱疹是一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是由产生水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一样的20面体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引起。它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加。据Hope—Simpson报告80~90岁老人的发生率为儿童的14倍以上。发病机制据认为当水痘病愈之后,某些病毒颗粒保持休眠状态或潜伏在感觉神经节内,后又复活,病毒沿神经轴向前延伸,感染皮肤细胞和产生典型的皮疹。外界的刺激,如创伤、X线或正患恶性肿瘤皆可诱发带状疱疹。它可以发生在25%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感染的防治措施及临床结果。6例中3例感染发热,其中2例有感染的临床或生物学表现。另外3例经全环境保护(TEP)的病人,白细胞降至0无发热,但其中1例于移植后37天发生皮肤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病人均已恢复,未发生败血症和间质性肺炎(IP).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滋病病毒1型(HIV-1)合并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者,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后外周血中HIV-1脱氧核糖核酸(DNA)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慢性期HIV-1合并VZV感染者11例作为试验组(VZV+),46例未合并VZ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VZV-)。对0周和抗病毒治疗48周时感染者外周血进行HIV-1DNA的定量检测。结果基线时,VZV+组HIV-1DNA水平为(3.40±0.36)Log_(10)拷贝/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明显高于VZV-组的(3.04±0.44)Log_(10)拷贝/10~6 PBMCs(P=0.014)。抗病毒治疗48周后,VZV+组HIV-1DNA水平为(3.19±0.33)Log_(10)拷贝/10~6 PBMCs,较基线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P=0.182);VZV-组HIV-1DNA水平为(2.56±0.46)Log_(10)拷贝/10~6 PBMCs,较基线时明显下降(P0.001),并且显著低于VZV+组(P0.001)。治疗前和治疗后的HIV-1DNA水平均与基线病毒载量呈正相关,与基线CD4细胞计数、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结论 HIV-1合并VZV感染者具有较高的基线HIV-1DNA,并且在有效地抗病毒治疗之后仍然高于未合并VZV感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