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老年T2DM患者3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根据检查结果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102例,增厚组116例,斑块组92例,检测3组患者血液各项生化指标以及血清25(OH)D3的浓度,分析T2DM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3水平的关系。结果 (1)斑块组患者的病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斑块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明显高于增厚组,增厚组患者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25(OH)D3明显低于增厚组,增厚组患者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IMT与患者病程、TC、LDL-C、hs-CRP、FBG、Hb A1c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呈正相关(r病程=0.194,rTC=0.312,rLDL-C=0.274,rhs-CRP=0.303,rFBG=0.288,rHb A1c=0.294,rUAER=0.183,P均0.05);颈动脉IMT与患者的25(OH)D3水平呈负相关性(r=-0.292,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3水平密切相关,血清25(OH)D3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适量的补充能够降低T2DM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sdLDL-C/LDL-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并分析sdLDL-C/LDL-C评价颈动脉斑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合肥第三临床学院心内科住院并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异常组(n=122)和对照组(n=78)。其中,IMT异常组又分为IMT增厚组(n=30)及颈动脉斑块组(n=92)。Spearman相关分析sdLDL-C与年龄、体质指数(BMI)、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dLDL-C/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cy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及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IMT异常组血清sdLDL-C、sdLDL-C/LDL-C和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血清sdLDL-C、sdLDL-C/LDL-C和Hcy水平均明显高于IMT增厚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Hcy、sdLDL-C/LDL-C、sdLDL-C是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伴有IMT增厚、颈动脉斑块患者中sdLDL-C、sdLDL-C/LDL-C、Hcy水平显著升高。血清sdLDL-C/LDL-C、sdLDL-C、Hcy含量具有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且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对照组、Hcy正常组和H型高血压组的空腹血糖(FBG)、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浆Hcy。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 Hcy正常组与H型高血压组血浆LDL-C、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DL-C水平Hcy正常组与H型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FBG、TG、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Hcy高于Hcy正常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Hcy正常组Hcy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IMT高于Hcy正常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Hcy正常组IMT亦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IMT与Hcy(r=2.016,P=0.031)及LDL-C(r=1.936,P=0.036)呈正相关;与HDL-C、TC、TG、FBG无相关性。结论 H型高血压病人IMT明显增厚,IMT增厚可能与高Hcy、高LDL-C的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的影响因素.方法 测量2型糖尿病(T2DM)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组(ED组,n=71)和T2DM无勃起功能障碍组(非ED组,n=43)的血压、血脂、血糖、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并比较两组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ED组明显高于非ED 组(P<0.05),ED组平均颈内动脉IMT明显厚于非ED组(P<0.05);ED评分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r=-0.323,P=0.000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ED组明显高于非ED组(P<0.05).结论 TC、LDL-C升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都是DED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2017年1月-2019年7月T_2DM患者分为轻度组(n=35)和重度组(n=35),行血浆脂联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重度组TC、TG、LDL-C均高于轻度组,血浆脂联素低于轻度组,(P0.05);经Pearson分析,血浆脂联素与TC、TG、LDL-C含量呈负相关,(r0,P0.05)。结论血浆脂联素可鉴别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5例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依照IMT检查结果分为IMT正常组(n=36)、IMT增厚组(n=38)和斑块形成组(n=41)。分别测定各组血压和血脂及HCY和hs-CRP,并分析其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hs-CRP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IMT与年龄、SBP、TC、LDL-C、HCY及hs-CRP成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hs-CRP为IMT影响因素。结论血清HCY水平、hs-CRP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全身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AS性脑梗死患者138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根据IMT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成2组:IMT≤1 mm,为IMT正常组;IMT>1 mm,为IMT增厚组;并测定患者血清CRP、肌酐(Cr)、葡萄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结果颈动脉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相比较,血清CRP浓度明显增高(P=0.001)。血清CRP水平与颈动脉IMT相关(r=0.508,P=0.000)。结论颈动脉IMT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CRP水平可作为AS性脑梗死患者动脉IMT增厚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氧化应激(OS)、血脂的影响。方法将92例颈动脉硬化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n=44)及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组(联合治疗组,n=48),观察两组治疗前后IMT、血脂及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DA和IM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SOD活性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联合治疗组TC、LDL-C、MDA和IMT较阿托伐他汀组下降明显(P0.05),SOD水平较阿托伐他汀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TG、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能够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脂,有效降低IMT及OS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检测血清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_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分析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探讨Hp感染导致颈动脉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经颈动脉超声检查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128例,分为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至接近闭塞;n=48)、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0%~69%;n=45)和轻度狭窄组(狭窄率50%;n=35)。另设颈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n=20)。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Hp抗体(Hp-IgG)及Lp-PLA_2、MMP-9的水平。结果 (1)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Hp-IgG阳性率64.1%,对照组为30.0%,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重度狭窄组Hp-IgG阳性率为75.0%,中度狭窄组为62.2%,轻度狭窄组为51.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Hp-IgG阳性组血清Lp-PLA_2和MMP-9浓度明显高于Hp-IgG阴性组(P0.05)。(3)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Lp-PLA_2和MMP-9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Hp感染能增加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Hp感染程度加重,颈动脉狭窄有加重趋势。(2)Hp感染后可能通过升高炎症因子Lp-PLA_2、MMP-9,增强局部炎症反应来促进和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立普妥不同剂量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门诊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伴血脂异常的老年病人1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原则分为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治疗一组81例口服立普妥20 mg/d,治疗二组82例口服立普妥30 mg/d,疗程6个月。将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比较,并观察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组内比较,TC、LDL-C、HDL-C、TG及lMT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二组优于治疗一组但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发现严重肝、肾功能受损及肌酸激酶异常,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立普妥20mg/d或30 mg/d对老年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伴血脂异常病人的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明显的改善,但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选择立普妥20 mg/d也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8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病人的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IMT≥0.9mm组与IMT0.9mm组,同时实验室测定相关生化指标: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等。采用Pearson相关及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与胱抑素C有关的相关因素及导致IMT增厚的因素。结果 IMT≥0.9mm组血清CysC水平较IMT0.9m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C与Hcy、IMT、Lp(a)存在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366、0.391、0.319,P0.05)。颈动脉IMT与脑梗死相关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C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CysC水平与颈动脉IMT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早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指标,为临床治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肾病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AP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10月收住的非透析高血压肾病患者110例为高血压肾病组,另入选未伴有肾病的高血压患者为单纯高血压组(n=112),同期行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112),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浆APC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4h尿白蛋白等其他生化指标。结果单纯高血压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高血压肾病组升高更显著;单纯高血压组AP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高血压肾病组降低也更为显著(均P0.05)。高血压肾病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h尿蛋白、血肌酐和颈动脉IMT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均P0.05)。颈动脉IMT和尿蛋白不同水平的亚组分析显示,随着IMT增厚,APC浓度下降,而hsCRP浓度上升(均P0.05);同时,随着尿蛋白的增多,APC浓度下降,hsCRP浓度上升,IMT增厚(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肾病患者颈动脉IMT水平与hsCRP(r=0.465)呈正相关,与APC(r=-0.588)呈负相关(均P0.05)。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PC(β=-0.502)、年龄(β=0.321)、hsCRP(β=0.356)是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高血压肾病患者血浆APC水平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血清骨钙素、白细胞介素-18(IL-18)在不同糖耐量人群的变化,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40例研究对象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50例,糖尿病前期组30例,2型糖尿病组60例,2型糖尿病组又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亚组26例、IMT增厚亚组34例。各组均测IMT、血清骨钙素、IL-18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OGTT 2h血糖(2hPG)、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并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IR)指数(HOMA-IR)、胰岛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应用Pearson相关性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对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从正常对照组到糖尿病前期组,再到2型糖尿病组,骨钙素逐渐降低(P均0.05),IL-18则逐渐上升(P均0.05)。骨钙素与HbA1c、空腹血糖、2hPG、HOMA-IR、总胆固醇、颈动脉IMT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26、-0.582、-0.489、-0.456、-0.451、-0.559,P均0.05),与HOMA-β呈正相关(r=0.439,P0.05)。IL-18与体重指数、HbA1c、空腹血糖、2hPG、HOMA-IR、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颈动脉IMT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95、0.693、0.880、0.715、0.667、0.734、0.326、0.471、0.857,P均0.05),与HOMA-β呈负相关(r=-0.678,P0.05)。2型糖尿病组中颈动脉IMT与IL-18、空腹血糖、HOMA-IR、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7、0.415、0.356、0.396、0.362,P均0.05),与骨钙素呈负相关(r=-0.588,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L-18、骨钙素、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0.013、-0.011、0.044、0.044,P均0.05)。结论:血清骨钙素、IL-18参与糖脂代谢的过程,其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观察国产阿托伐他汀(阿乐)与进口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对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阿乐10 mg/d(n=57),对照组口服立普妥10 mg/d(n=51),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血脂变化,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2组药物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颈总动脉和双侧颈动脉分叉处IMT有明显改善(P<0.01),颈内动脉IMT无明显改善(P>0.05);2组组间比较IMT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周后2组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均未发现严重肝肾功受损或肌酶升高. 结论 国产阿托伐他汀10 mg/d对改善我国老年人颈动脉IMT厚度、血脂LDL-C、TC水平与进口阿托伐他汀10 mg/d疗效等同,且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可作为我国老年人调脂治疗的常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抽取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颈总动脉内膜厚度(IMT)将其分为重度粥样硬化组(n=32)、轻度粥样硬化组(n=33)、单纯脑出血组(n=31),另选取31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组。对比四组生化指标水平、颈动脉血管病变影响因素及不同类型斑块患者hs-CRP及Hb A1c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四组空腹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Hb A1c、IMT、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脑出血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s-CRP、Hb 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粥样硬化组及轻度粥样硬化组hs-CRP、Hb A1c、IMT、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度粥样硬化组hs-CRP、Hb A1c最高;IMT与hs-CRP、Hb A1c呈正相关;hs-CRP、Hb A1c、IMT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软斑患者hs-CRP及Hb A1c水平明显高于溃疡斑、扁平斑、硬斑患者(P<0.05)。结论 hs-CRP及Hb A1c均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AIS患者496例作为研究组,根据颈部彩超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n=179)、中度狭窄组(n=231)和重度狭窄组(n=86);根据神经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组(n=182)、中型组(n=239)和重型组(n=75);根据狭窄血管数量将患者分为无血管狭窄组(n=150)、单支血管狭窄组(n=262)和多支血管狭窄组(n=84)。另外,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2例作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并分析HCY和hs-CRP水平与颈动脉狭窄之间的联系。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以及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和IMT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顺序为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三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和IMT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顺序为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三组不同狭窄血管数量患者血清中HCY、hs-CRP水平及和IM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顺序为多支血管狭窄组>单支血管狭窄组>无血管狭窄组;患者血清中HCY及hs-CRP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757、0.739,P=0.018、0.023);与AIS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呈正相关(r=0.742、0.713,P=0.022、0.031);与狭窄血管数量呈正相关(r=0.774、0.762,P=0.014、0.017)。结论 AIS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及IMT数值高于健康人群,同时HCY与hs-CRP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神经缺损程度及狭窄血管数量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临床诊断AIS的生化指标,并为临床治疗AIS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对老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4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组,4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3.37,P0.001)。其中观察组语言能力(t=14.1,P0.001)、延迟回忆(t=11.33,P0.001)、定向力(t=6.884,P0.001)及视空间与执行能力(t=2.97,P=0.004)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组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患者Mo CA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F=74.15,P0.001),经组间两两比较后发现,其中重度狭窄组Mo CA评分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及中度狭窄组(P0.05)。3组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患者ADL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F=13.86,P0.001),经组间两两比较后发现,其中重度狭窄组患者ADL评分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及中度狭窄组P0.05)。轻度狭窄组及中度狭窄组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甘油三酯(TG)(t=3.441,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6.001,P0.00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G与Mo CA评分呈现显著正相关(r=0.461,P=0.002),HDL-C与Mo CA评分呈现显著负相关(r=-0.449,P=0.003)。结论颈动脉狭窄是老年人群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诱因之一,狭窄程度越重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情况越明显,加强对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脂水平的控制可改善认知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CI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9月该院收治的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CIS患者224例,根据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5例、稳定斑块组62例及易损斑块组117例,调查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血压、身高、体重等,测定血清ox-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PG)水平;并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总斑块面积(TPA)及斑块性质,分析血清ox-LDL水平与CIS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高血压发生率、血清ox-LDL水平、颈动脉IMT平均厚度以及增厚率整体和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易损斑块组的总斑块面积(T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组血清ox-LDL水平与血清TC、LDL-C水平以及颈动脉IMT值呈正相关(r=0.376,0.397,0.203,P0.05),与TG、HDL-C、FPG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的形成仅与血清ox-LDL水平独立相关(OR=1.021,95%CI 0.996~1.072,P0.01)。结论急性CIS患者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独立相关,提示ox-LDL水平可作为临床初筛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冲膜厚度、斑块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1~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行超声及多普勒检测,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斑块情况及血流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研究组正常或轻度狭窄者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而中、重度狭窄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 <0.05);研究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MT增厚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两组IMT增厚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其血流情况敏感性较高,可有效预测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病人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2010年—2014年老年病科住院的单纯脑梗死病人32例及血管性痴呆病人38例。选同期体检中心休检的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叶酸、维生素B_(12)浓度,分析其在3组中水平的差异及其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并对血管性痴呆组给予维生素B_(12)干预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管性痴呆组与单纯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_(12)水平均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血管性痴呆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均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性痴呆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别与血清叶酸、维生素B_(12)浓度呈负相关(r~1=-0.24,P0.05;r~2=-0.45,P0.01);血管性痴呆组维生素B12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t=2.32,P0.05),同型半胱氨酸低于治疗前(t=4.12,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叶酸尤其是维生素B12的缺乏与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增高有关;补充维生素B12可能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