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孕中期人胎儿创伤后无瘢痕愈合,目前研究的障碍之一是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目的:建立人胎儿无瘢痕愈合的动物模型。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整形外科完成,对象为BALB/c裸鼠,雌性,6~7周龄,体质量(20.0&;#177;1.0)g,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动物房提供。孕龄为20~24周、因创伤等原因流产的胎儿背部皮肤,孕妇身体健康,由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妇产科提供。干预:将人胎儿皮肤移植到裸鼠背部皮下,制造切口建立动物模型。于移植术前、移植术后7d及创伤后3,7,14,120d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创面愈合的过程的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人胎儿皮肤移植后成活,切口愈合后无瘢痕产生。结论:该模型是人胎儿无瘢痕愈合机制研究比较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传统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进行改进,为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的研究建立更实用的动物模型。 方法将20只裸鼠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观察组裸鼠背部皮下移植人全厚皮肤,皮片存活后用加热的铜柱造成深Ⅱ度烧伤;对照组裸鼠如同观察组移植人全厚皮片,但未予热烧伤,观察皮片存活、创面愈合与瘢痕增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裸鼠存活9只,移植存活皮片与正常成人皮肤相比,无明显差异;烧伤后有8只可见明显、持续的瘢痕增生,其外观和组织学特点与人体增生性瘢痕相似,组织学观察可见丰富胶原纤维和炎症浸润。对照组存活8只,皮片干痂脱落后,有6只出现类似瘢痕样增生。 结论与以往模型相比,改进后模型的组织来源更可靠,皮片存活率及瘢痕复制率更高,建立周期更短,且瘢痕增生明显,可用于观察创面愈合至瘢痕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是一种较理想的研究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模型瘢痕(analogofhypertrophicscar,AHS)成纤维细胞与人的增生性瘢痕(humanhypertrophicscar,HHS)成纤维细胞进行对比,进一步研究该模型作为HS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全厚皮肤移植于裸鼠,建立HS动物模型,切取皮片移植后3个月时的瘢痕标本,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以相应时期的HHS成纤维细胞为对照,光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并分别用MTT比色法和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其增殖及胶原合成活性。结果:AHS成纤维细胞与HHS成纤维细胞形态上非常相似,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活性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HS成纤维细胞和HHS成纤维细胞非常相似,人皮肤移植增生性瘢痕裸鼠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胎儿和成人皮肤及其创面愈合过程中转化因子-β(TGF-β)的表达.方法利用已建立的人胎儿无瘢痕愈合动物模型,获取相应标本,结合临床所取成人皮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TGF-β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人胎儿皮肤及其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的表达极低,无明显差异(P>0.05),而上述表达与正常成人皮肤及其创面的表达之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TGF-β的低水平表达可能是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伤口处细胞外基质中高含量的透明质酸对瘢痕形成有抑制作用,胚胎皮肤切口呈现无瘢痕愈合,但对于胎儿皮肤中透明质酸的含量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胎儿颌面部皮肤中透明质酸含量及其变化趋势,并比较与其他部位的差异.方法:取32例3~8月龄引产胎儿的颌面部、背部、腹部及大腿内侧四处皮肤,按取后液氮速冻,按部位分为不同月龄组.标本称质量后剪碎,加生理盐水制成组织匀浆,取上清液,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中透明质酸含量.结果与结论:3~8月龄胎儿颌面部皮肤中的透明质酸平均质量分数为(303.85±80.28)μ/g,腹部皮肤为(308.09±61.17)μ/g,背部皮肤为(276.38±58.52)μ/g,腿部皮肤为(304.27±60.51)μ/g.胎儿颌面部及背部皮肤中透明质酸含量3,4,5月龄高于6,7,8月龄(P<0.05),腹部皮肤4,5月龄高于6,7,8月龄(P<0.05),腿部皮肤3~6月龄高于7,8月龄(P<0.05).胎儿颌面部皮肤及其他部位皮肤透明质酸含量均高于成人;各部位皮肤均呈现孕中、后期透明质酸含量下降,但下降时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创伤后的愈合方式是创伤愈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胎儿皮肤创伤后的无瘢痕愈合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愈合模式.回顾近年无瘢痕愈合机制研究的结果,以探索胚胎皮肤无瘢痕愈合的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iline数据库1970-01/2003-12期间关于胚胎皮肤无瘢痕愈合机制相关文章,检索词"fetus,skin,scarlesshealing',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筛除非愈合机制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以相关无瘢痕愈合机制基础实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无瘢痕愈合临床实验和现象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8篇与胚胎无瘢痕愈合相关的实验研究,16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32篇.资料综合16个实验从胎儿的生长环境、对创伤的炎症反应、肌体内纤维母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以及众多细胞因子的调节等等方面寻找其与无瘢痕愈合的关系.结论胎儿的生长环境与伤后无瘢痕愈合机制关系不大.胎儿对炎症的低反应性、胎儿不同的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的成分、细胞因子可能也参与了无瘢痕愈合过程、基因表达调控在其过程中可能也起重要作用,但无瘢痕愈合的具体机制还不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7.
裸鼠模型增生瘢痕与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荣  杨东运  刘剑毅  陈艳清  李钢  毕胜  戴霞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572-5573,i004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模型瘢痕(analog of hypertrophic scsr,AHS)成纤维细胞与人的增生性瘢痕(human hypertrophicscar,HHS)成纤维细胞进行对比,进一步研究该模型作为HS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全厚皮肤移植于裸鼠,建立HS动物模型,切取皮片移植后3个月时的瘢痕标本,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以相应时期的HHS成纤维细胞为对照,光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并分别用MTT比色法和^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其增殖及胶原合成活性。结果:AHS成纤维细胞与HHS成纤维细胞形态上非常相似,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活性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HS成纤维细胞和HHS成纤维细胞非常相似,人皮肤移植增生性瘢痕裸鼠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肽 P物质 (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无瘢痕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胎兔背部皮肤全层切割伤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神经肽 SP和 CGRP在胎兔创伤愈合中的动态变化特点 ,并与正常胎兔、创伤成兔和正常成兔进行比较。结果 胎兔皮肤愈合快 ,伤后 3~ 5 d完全无瘢痕愈合 ;成兔伤后第 7d瘢痕愈合。胎兔皮肤伤后 SP和 CGRP阳性表达降低 ,以第 2 d最明显 ,分别为正常胎兔的 75 %和 80 % (P均 <0 .0 1) ,然后逐渐恢复正常 ;成兔皮肤伤后第 1d SP和 CGRP表达明显降低 ,分别为正常成兔的6 0 %和 76 % (P均 <0 .0 1) ,以后明显增加 ,第 7d达高峰 ,为正常成兔的 16 8%和 12 6 % (P均 <0 .0 1) ,然后下降 ,第 14 d与正常成兔基本相似。结论 神经肽 SP和 CGRP的低表达在胎兔皮肤无瘢痕愈合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人皮肤移植于裸鼠后产生的瘢痕(AnalogofHypertrophicScar,AHS)与人的增生性瘢痕(humanhypertrophicscar,HHS)进行对比,明确其作为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全厚皮肤移植于裸鼠,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观察瘢痕增生的全过程,记录瘢痕的大体表现及生长特性,并对不同时期的AHS组织行苏木精-伊红和VG染色,分别与相应时期的HHS做对比。结果:AHS增生明显,增生期长,增生期瘢痕色红质硬,伴有明显瘙痒。真皮层增厚,胶原纤维致密紊乱,其间细胞及血管成分增多。结论:AHS无论大体表现、生长特性,还是组织学特点,都和HHS相似,是一种理想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人皮肤移植于裸鼠后产生的瘢痕(Analog of Hvpertrophic scar,AHS)与人的增生性瘢痕(human hypertrophicscar,HHS)进行对比,明确其作为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全厚皮肤移植于裸鼠,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观察瘢痕增生的全过程,记录瘢痕的大体表现及生长特性,并对不同时期的AHS组织行苏木精-伊红和VG染色,分别与相应时期的HHS做对比。结果:AHS增生明显,增生期长,增生期瘢痕色红质硬,伴有明显瘙痒。真皮层增厚,胶原纤维致密紊乱,其间细胞及血管成分增多。结论:AHS无论大体表现、生长特性,还是组织学特点,都和HHS相似,是一种理想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皮肤黏膜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的愈合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材料:实验于2004-06/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实验室完成。取雄性昆明种小白鼠20只,体质量18~24g。方法:将制备好的皮肤溃疡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酚妥拉明1mg,利多卡因20mg,地塞米松1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封闭,1次/d,共7d;治疗组在溃疡周围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隔日给药1次,共7d。观察溃疡处皮肤组织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糜烂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结果:20只小白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愈合时间:对照组糜烂、溃疡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20~24,8~12)d,t=2.264,P=0.01];②组织学观察:对照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不明显;治疗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丰富。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进药物性糜烂、溃疡的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12.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由一组异质性疾病组成,以血或尿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征表现,此类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神经功能异常为其中之一。本院收治1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合并神经功能异常患者,确诊为Bing Neel综合征,给予美罗华600 mg d1+氟迷拉滨40 mg d2~4+环磷酰胺0.3 g d2~4(RFC方案)化疗,同时联合鞘内注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皮肤黏膜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的愈合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 材料:实验于2004—06/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实验室完成。取雄性昆明种小白鼠20只,体质量18~24g。 方法:将制备好的皮肤溃疡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酚妥拉明1mg,利多卡因20mg,地塞米松1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封闭,1次/d,共7d;治疗组在溃疡周围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隔日给药1次,共7d。观察溃疡处皮肤组织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糜烂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 结果:20只小白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愈合时间:对照组糜烂、溃疡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20-24,8~12)d,t=2.264,P=0.01];②组织学观察:对照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不明显;治疗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丰富。 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进药物性糜烂、溃疡的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14.
背景:传统的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主要用来比较两组mRNA样品中仅在一组表达的基因克隆。在兔皮肤组织无瘢痕愈合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筛选过程中,既要同时考虑到创伤与对照间的差异,又要考虑到胎兔与成年兔之间的差异。目的:获得可信的无瘢痕愈合相关基因,为从根本上认识无瘢痕愈合的发生机制提供极具现实意义的前期铺垫。设计: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选用42只体质量2.5~3kg健康的大耳白雌兔(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为了减少因遗传背景带来的干扰,实验设立了3组:胚胎创伤(Fetaltrauma,FT)、胚胎对照(Fetalcontrol,FC)和成年兔创伤(Adulttrau-ma,AT);使用自行改良的一个检测子(Tester)对应两个驱动子(Driver)改良的多重SSH技术。主要结局观察指标:①RNA抽提结果。②SSH结果。结果:分别以胚胎创伤、成年兔创伤及胚胎对照为Tester,其余两个共同为Drivers,共获得正反向杂交产物3组,由全层皮肤组织抽提的总RNA具有较好的完整性,经PCR验证分析,G3PDH的消减效率令人满意。结论:自行改良的多重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在理论与实际操作方面都是可行的,尤其是从采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差减文库中  相似文献   

15.
背景内源性阿片肽是一类重要的介质与调质,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其与新生儿脑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目的探讨内源性阿片肽与胎儿窘迫发生的关系.设计以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病例-对照的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妇产科病房.对象选择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及长海医院住院分娩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正常妊娠健康孕妇40例(对照组)及发生胎儿窘迫的健康孕妇43例(胎儿窘迫组).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对照组孕妇及胎儿窘迫组孕妇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中阿片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和亮啡肽)的水平,同时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孕妇静脉血及脐血中内源性阿片肽的水平及相关性.结果胎儿窘迫组新生儿脐血中β-内啡肽、强啡肽强啡肽A1-13和亮啡肽水平[(453±68),(242±33),(498±68)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51±39),(103±22),(322±40)ng/L](t=2.713,2.762,P<0.01;t=2.132,P<0.05).脐动脉血血气分析pH为7.0±0.1,氧分压为(1.7±0.6)kPa,二氧化碳分压为(8.9±0.7)kPa;其中β-内啡肽水平与脐血pH,氧分压呈显著负相关(r=-0.418,-0.437,P<0.01),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显著正相关(r=0.442,P<0.01);强啡肽A1-13水平与脐血pH及氧分压呈负相关(r=-0.337,-0.383,P<0.05),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显著正相关(r=0.346,P<0.05).两组血浆中3种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内源性阿片肽参与了胎窘的病理过程与胎儿窘迫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胎儿出生后早期康复干预具有量化数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胚胎伤口快速上皮化的原因和胚胎无瘢痕愈合的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胚胎兔和成兔伤口愈合时纤维连接蛋白(FN)的变化。结果创伤后8h胎兔皮肤中出现FN,创伤后4d表达最多。创伤后6d伤口愈合后,FN减少。成兔创伤后12h皮肤出现FN,一直到创伤后10dFN仍持续存在。结论FN可能在胚胎伤口早期快速上皮化方面发挥作用。它的持续存在有可能与成兔的瘢痕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对瘢痕动物模型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在瘢痕研究中急需稳定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目的: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裸鼠瘢痕动物模型进行鉴定,确定最佳使用时机。设计:随机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材料:实验于2004-01/03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15只4~6周龄裸鼠(性别随机,体质量15~25g)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增生性瘢痕来自烧伤愈后、瘢痕增生半年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方法:于裸鼠背侧移植人增生性瘢痕,建立疤痕动物模型;移植后4周起,每周处死5只实验动物,取移植物,100g/L甲醛固定标本,持续3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检测移植物及临床取材,观察组织特点。主要观察指标:①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读片结果。②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结果:①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读片结果:各时段组移植物在偏振光下呈现相同的以黄、红粗大纤维为主、疏网状绿色纤细纤维散在分布的特点。②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临床病理性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约占74%,Ⅲ型胶原约占26%;4~6周移植物中,Ⅰ型胶原含量分别为(74.52±0.47)%,(74.43±0.53)%,(74.69±0.63)%;Ⅲ型胶原分别约为(25.48±0.47)%,(25.57±0.53)%,(25.31±0.63)%,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实验所设计时段中,移植物与临床取材特性一致,符合增生性瘢痕特点。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检测瘢痕组织胶原是对增生性瘢痕组织测定的简便、有效手段;运用裸鼠建立瘢痕动物模型是行之有效的、稳定的。  相似文献   

18.
经腹膜后入路暴露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人体显露腰椎体和椎间盘多采用前方入路,本实验采用腹膜后入路暴露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动物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选用30只生后6个月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体质量2.5kg。购自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动物中心(许可证号码:SCXK(沪)2002-0006)。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经过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腹膜后入路对实验兔的腰椎进行暴露,起开皮肤后,沿背最长肌与腹外斜肌之间的交界处向后钝性分离,逐步暴露至腰椎间盘。观察指标:①手术暴露效果。②术后一般情况(进食、尿便、活动情况,手术切口愈合及死亡情况)。结果:纳入实验兔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暴露效果:手术选用右侧腹膜后入路,术中麻醉满意,兔腰椎侧方显示良好,暴露过程一般在15min内可以完成,术中出血较少,未发生腹膜破裂。②术后一般情况:手术动物约于术后1h内苏醒,继续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补液后将动物放置入饲养笼内单独饲养,允许动物自由活动。手术当日禁食、水,术后1d动物食量下降,第3天开始恢复食量,第4天基本恢复至正常食量。所有动物均成活至术后4周,活动自如,无瘫痪发生,无尿便失禁。有1只实验兔术后手术切口裂开,给予清创重新缝合后切口愈合,其余动物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动物死亡。结论:腹膜后入路是暴露新西兰大白兔腰椎的良好手术入路,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肥厚性瘢痕是是烧伤和创伤后局部胶原合成与降解平衡失调,胶原异常聚集的结果.目的观察胶原酶影响裸鼠移植肥厚性瘢痕胶原降解的过程,以及其对肥厚性瘢痕的治疗作用.设计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理疗科.对象实验于1995-07/1997-04在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肥厚性瘢痕标本10例,均为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肥厚性瘢痕,术前已征得患者同意.实验动物BAVB/C裸鼠15只,雄性8只,雌性7只.共移植肥厚性瘢痕组织15只,一次存活10只,余2次移植,存活动物2只,死亡3只.将存活裸鼠随机分为胶原酶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方法将整形手术切除的肥厚性瘢痕移植于裸鼠背部创面,建立肥厚性瘢痕裸鼠移植模型.胶原酶治疗组局部注射1%胶原酶于瘢痕组织,对照组局部注射胶原酶溶解液,1次/周,共4周,治疗结束后取材行肉眼观察、光、电镜观察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瘢痕组织的肉眼观察结果.②治疗前后瘢痕组织的光镜观察结果.③治疗前后瘢痕组织的电镜观察结果.结果移植瘢痕后实验裸鼠存活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胶原酶治疗组6只,对照组6只.①胶原酶治疗组瘢痕面积变小、高度变低、质地变软,与对照组相差十分显著.②在苏木精-伊红染色、Van Gieson氏胶原纤维染色方法和复合染色法切片上,胶原酶治疗组真皮层变薄,胶原纤维结构模糊,排列较疏散;而对照组瘢痕组织真皮层肥厚,含丰富的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排列紊乱.③在电镜下观察,胶原酶治疗组胶原纤维被破坏,结构不清.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横纹明显,结构清楚.结论胶原酶使肥厚性瘢痕胶原被降解,瘢痕变小变软,提示局部注射胶原酶可能是治疗肥厚性瘢痕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胎儿伤口无瘢痕愈合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早期妊娠胎儿创口愈合的特点是无瘢痕形成,产生这一现象的机制还完全不清楚。现将近几年来有关胎儿创口无瘢痕愈合方面的研究进展,从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及基因差异显示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阐明胎儿创口无瘢痕形成的机制,对预防和治疗瘢痕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