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忠信  肖树凤  于淑靖  祁俊华 《河北医药》2009,31(16):2058-2059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破裂诊治中的价值,进而优化检查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动脉瘤破裂108例的CTA与DSA表现,由CT诊断医师与介入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评价2种检查方法在动脉瘤检出数目、部位、破裂口、瘤蒂、瘤内血栓以及载瘤动脉的显示情况,并根据各自检查结果提出治疗方案,比较2种技术的差异。结果动脉瘤检出:CTA共发现动脉瘤122个,其中囊袋状动脉瘤98个,梭形动脉瘤20个。位于前交通动脉32个,后交通动脉58个,大脑中动脉23个,颈内动脉虹吸段9个。除1个后交通动脉瘤DSA未显示和1个大脑中动脉瘤DSA为阴性外(DSA示小动脉分支),其它CTA结果与DSA完全一致。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动脉瘤瘤蒂与载瘤动脉的显示:CTA通过多角度旋转,清晰显示全部98个囊状动脉瘤瘤蒂及载瘤动脉;DSA仅清晰显示其中7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口的显示:CTA显示动脉瘤破裂口(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突起)73个,DSA显示75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内血栓的显示:CTA显示血栓8个,DSA显示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同时显示SAH伴脑积水49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9例。CTA提示可介入或手术治疗者102例,由于动脉瘤基底过宽或发出大分支应采取保守治疗6例,DSA有9例因无法显示瘤蒂不能提出治疗意见,其他与CTA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CT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脑动脉瘤及脑内病变,可取代DSA作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技术,而DSA主要作为介入治疗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64排螺旋CT造影诊断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20例经DSA或手术证实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受检者,全部行CTA检查,对CTA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及DSA进行对比,综合评价CT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优势和不足。使用CT机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 64层,三维后处理为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Siemens Inspace及NeuroDSA软件,CTA的诊断结果由两名以上放射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确定。结果 CTA发现阳性病例20例,共21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7个,大脑前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5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颈内动脉瘤2例。结论 64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CTA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学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使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3D-CT进行手术前榆查的经验。方法对15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进进了DSA和3D—CTA的检查,15例均存全身麻醉下接受了于术治疗,其中开颅动脉瘤显微夹闭10例,经股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结果检查结果显示,动脉瘤为宽颈7例,2例为前交通动脉膨大,瘤体为多极(分叶)4例,动脉瘤不仅局限于前交通。波及大脑前动脉A2段2例。15例患者治疗后无一例死亡,11例恢复良好,2例偏瘫,2例轻度智能障碍。结论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关系复杂。常规DSA检查如果小能很好地了解动脉瘤及周围关系,CTA检查可成为重要的补充,两者结合使用可指导手术或栓塞治疗方法的选择,为手术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是前交通动脉手术前的理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疑诊动脉瘤病例 ,先后行 3D CTA、DSA和手术治疗。采用遮盖容积重建 (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彩色表面阴影显示法 (SSD)和CT仿真内窥镜 (VE) 4种处理技术。结果  3D CTA检出动脉瘤 39个 ,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DSA检出动脉瘤 35个 ,漏检 2个前交通动脉瘤和 1个大脑前动脉瘤和 1个大脑中动脉瘤。CTA的检出率为 10 0 % ,DSA的检出率为 89% ;两者检出率经 χ2 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χ2 =1 4 5 ,P >0 0 5 )。 37例病人有 2 6例接受手术治疗 ,3D CTA诊断与术后诊断一致 ,瘤体最大直径 19 7mm ,最小直径 1 2mm ,与DSA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t=1 6 7,P >0 0 5 )。结论  3D CTA检出动脉瘤敏感性高、快速、无创 ,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 ,尤其适于紧急情况下 ;CTA数据采集和图像编辑技术对提高动脉瘤检出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为无破裂出血组(n=40,颅内动脉瘤无破裂出血)、破裂出血组(n=45,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情况(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并分析两组患者瘤颈宽度、瘤体长度、入射夹角、动脉瘤体颈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瘤颈宽度、瘤体长度、入射夹角、动脉瘤体颈比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预测价值,确定曲线下面积(AUC)、最佳截断值与敏感度、特异度。经Kappa检验分析CTA与DSA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破裂出血组大脑中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占比分别为26.67%、20.00%,高于无破裂出血组的7.50%、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出血组前交通动脉瘤占比为8.89%,低于无破裂出血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3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和经后处理成像,与DSA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本组23例患者CTA中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3例为2个动脉瘤),发病部位分布依次为前交通动脉15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2个、基底动脉1个。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在应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可靠、简捷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3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105例患者109个动脉瘤,其中94例为单发动脉瘤,6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64排螺旋CTA能旋转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96.4%。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并且CTA能模拟手术入路,提高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方法 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无创性CTA检查,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动脉瘤诊断中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结果 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DSA、CTA及手术所见,DSA共发现26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中,CTA敏感性达95%,DSA发现26个,有一个漏诊,而且是CTA所见的动脉瘤,CTA显示动脉瘤大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等方面优势明显.结论 DSA虽然是目前诊断动脉瘤的新标准,但CTA也是诊断动脉瘤的一种快速、敏感性、安全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杨华  刘健  孙业忠  刘窗溪  韩国强  陈益民  高方友 《贵州医药》2002,26(10):875-877,F003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76例可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的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共检出66例动脉瘤(共72个动脉瘤),根据影像结果拟定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的治疗方案。结果:76例可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普通脑血管造影和DSA检查49例,显示脑动脉瘤的阳性率为81.6%;行3D-DSA检查27例,清楚显示动脉瘤的阳性率为96.3%,共检出66例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组36例,完全夹闭31例(86.1%),死亡2例(5.6%),并发症5例(1.39%)。血管内治疗组23例,完全栓塞者19例(82.6%),90%以上栓塞2例,载瘤动脉闭塞2例,并发症2例(0.87%),无死亡病例。66例动脉瘤中有7例未治疗。结论:3D-DSA能够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动脉瘤的检出率,清楚显示脑动脉瘤的立体形态、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对指导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有潜在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董福仁  张祥林  王志铭  雷振 《江苏医药》2013,39(2):202-204,249
目的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经普通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8例,均行3D-CTA和DSA检查并同时获得CT三维图像;对颅内动脉显示情况、动脉瘤检出情况、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颅骨解剖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DSA一样,CTA图像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动脉瘤确诊患者35例,检出动脉瘤42个;其中,DSA检出动脉瘤40个,CTA检出动脉瘤41个.CTA对25个瘤颈形态及与载瘤血管三维立体结构清晰显示,DSA仅对8个动脉瘤颈清晰显示(P<0.05).结论 3D-CTA可以作为临床筛选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黎兴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654-365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运用及护理。方法:对2005年9月~2006年9月收治入院的89例SAH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49例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89例患者中CTA检出动脉瘤70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窦血栓2例,阴性8例;在同时接受DSA检查的49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1例,动静脉畸形4例,阴性4例,其中除1例CTA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外,其余全部CTA确诊。CTA对SAH病因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DSA分别为98%和100%。结论:64层螺旋CTA对SAH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做好检查时的护理配合,可使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显示良好,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SA、CTA与MR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7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有相关临床表现的高度可疑患者,男23例,女14例。37例均进行了DSA、CTA、MRA检查并与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对照。所有图像均经2位放射科医生进行双盲法分析评价。结果37例患者发现了45个动脉瘤,其中5例为多发病灶,1例直径为2mm的前交通支动脉瘤(3种方法均未检出)。DSA检出44个;CTA检出40个,漏诊5个;MRA检出37个,漏诊8个,其中还检出1例假阳性。结论CTA及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能力与DSA在灵敏性与准确性上相当,且兼具无创性的优点,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方良  张超  孙中武 《安徽医药》2015,19(12):2317-2320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 CWSI)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急性CW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MRI结果将CWSI分成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和皮质下型;采用脑CT血管成像( CT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DSA)或脑MRI血管成像(MRA)等技术评价颅内外血管狭窄及其程度。结果65例CWSI中5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7.69%;轻度狭窄7例,中度16例,重度34例;38例(58.46%) CWS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脑中动脉( MCA)狭窄或闭塞,31例(47.69%)存在颈内动脉( ICA)狭窄或闭塞,大脑前动脉( ACA)和大脑后动脉( PCA)狭窄分别为19例(29.23%)和22例(33.85%)。皮质下型CWSI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率显著高于皮质型(P<0.05),以及皮质后型(P<0.05);皮质前型及皮质下型ACA、MCA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均P<0.05)。皮质前型及皮质下型前循环多支血管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均P<0.05);且皮质前型ICA+MCA、ICA+ACA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及皮质下型(均P<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发病可能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关系密切;皮质前型和皮质下型CWSI与前循环血管狭窄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脑梗死的患者,同时进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将64层螺旋CTA和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检出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76.4%。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清晰地显示头颈部动脉的狭窄,可作为DSA诊疗前重要的筛查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脑血流灌注法显示脑血管痉挛状态对脑组织血流所产生的效应和脑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缺血(DCI)关系。方法利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和CT灌注(CTP)技术研究了56例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选择的时机是刚入院,入院后14 d或临床症状有所恶化的时间段。利用CTP的指标[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记录CTA图像上显示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和迟发性局灶脑缺血的发生,评估最为痉挛的脑血管支配区域与脑灌注图上最少血流灌注面积之间的相关性,不同程度下的脑血管痉挛导致在脑血流灌注上和DCI的发生之间的差异。结果 21例患者没有脑血管痉挛,24例患者中等程度痉挛,11例患者是严重痉挛。有血管痉挛的65%的患者中,最为痉挛的血管的血流区域与最少的脑缺血灌注区域相一致。在严重的脑缺血的区域和没有血管痉挛的区域之间有显著CBF的不同。在11例有严重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中,有6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在24例有中度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中,有9例出现迟发性局部脑缺血;且在21例没有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中,有4例出现DCI。结论血管的痉挛降低了脑血流的灌注,但只有2/3的病例脑血管痉挛与乏血供的灌注区域相一致,而且,几乎1/2的具有严重脑血管痉挛的患者没有发生DCI。因此,虽然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能降低脑血流的灌注水平,但是血管痉挛不会直接导致DC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CT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TCD对ICA和MC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本组患者TCD对诊断ICA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8%、100%、79%。对MC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92.7%、97.6%和87.8%。结论 TCD检查对ICA和MCA狭窄与CTA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是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简单、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 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技术进行扫描范围内脑血管三维成像,回顾性分析31例脑血管病患者CTA检查。结果CTA检出脑血管异常30例,CTA检出颅内动脉瘤22例(共25个),动静脉畸形6例,硬脑膜动脉静脉瘘1例,静脉血管畸形1例。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3%,对脑血管病总符合率96.8%。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显示脑血管畸形的部位、范围、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高,能快速、安全、无创有效地诊断脑血管疾病,尤其适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及脑血管畸形出血等急症病人的筛选。  相似文献   

18.
沈明阳  孙晓阳 《安徽医药》2017,21(6):1127-1129
脑出血后血肿扩大是病人病情加重、预后不佳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一直为临床医生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CT血管造影(CTA)斑点征被逐渐用于预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早期血肿扩大,对临床预后评估有较大价值.该综述旨在探讨CTA斑点征的相关定义、原理及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