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安徽省疟疾疫情连续大幅度回升,病人主要集中在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2003年1~7月发病人数为1953例,较2002同期上升269.25%,而2003年7月初该类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为探讨疫情与洪涝灾害的关系,为今后防治提供科学对策,于2003年7月对该类地区部分县(市、区)进行了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2.
1988~2003年无锡市疟疾个案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锡市是较早基本消灭疟疾的地区之一,为做好后期监测、疫情控制和制定防治对策,对辖区内的各县(市)区1988~2003年疟疾疫情报表及疟疾个案调查表进行整理并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2000~2003年济南市疟疾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南市曾是疟疾流行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疫情稳定,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为了巩固防治成果,为制定疟疾防治提供决策依据,现将2000~2003年的疟疾疫情统计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1989~2003年江苏省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江苏省疟疾控制后的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各县1989~2003年疟疾疫情资料,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或阳性率进行相关分析或显著性检验.结果全省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疫情出现波动与局部疟疾暴发有密切关系.2003年复媒介地区发病率为0.32/万,单一中华按蚊区发病率为0.06/万,前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本地居民发热病例血检阳性率为0.06%,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55%,后者明显高于前者.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结论江苏省复媒介地区疟疾潜在流行的危险性仍较高,控制局部暴发点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媒介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指导疟疾防治。方法以疫情报告和重点疫区、疫点调查资料为依据,统计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结果河南省疟疾处于低水平流行,但疫情波动;局部暴发流行屡有发生;发病以当地感染为主,病例分布既广泛又集中,各年度病例主要集中在有嗜人按蚊分布的复媒介地区和暴发流行地区。结论1994-2003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与此前40年相比,除流行程度较低外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其间实施的防治措施效果肯定,防治与监测仍是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疟疾病例个案调查分析,了解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疫情态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998-2003年以来填写完整的疟疾个案调查表,按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统计。结果1998-2003年共328例,本地感染病例156例,占47.56%,输入病例172例,占52.44%。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但5~10月病例最多占64.94%。男性占70.43%,女性占29.57%。年龄以青、中年为主占82.32%。职业以农民发病最高占85.98%。结论疟疾疫情趋于稳定,年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本地感染病例高度分散。发病高峰季节依然存在。发病以青、中年男性农民为主。  相似文献   

7.
江阴市辖16个镇305个行政村,原为疟疾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防治,于1998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掌握江阴市疟疾发生和分布规律,为制定防治监测策略提供依据,我们对1972~2006年江阴市疟疾疫情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淮平原为间日疟易暴发流行的地区。为探讨该类地区的防治对策,从1971年开始,在鲁西南的巨野县进行了15年的防治试点现场研究,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加强环境改造,减少蚊幼孳生和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年发病率由试点前的211.5%,降为1985年的0.003%,证明该类地区采用上述综合性措施可以控制,并进而消灭疟疾.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襄阳市2007-2010年的疟疾疫情,找出发病重点地区、人群及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科学的抗疟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襄阳市9个县、市2007-2010年疟疾网络疫情报告数据及抗疟措施执行情况,对疟疾发病地区、季节、人群分布及抗疟措施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0年襄阳市累计报告疟疾2 101...  相似文献   

10.
1994~2003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指导疟疾防治。方法以疫情报告和重点疫区、疫点调查资料为依据,统计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结果河南省疟疾处于低水平流行,但疫情波动;局部暴发流行屡有发生;发病以当地感染为主,病例分布既广泛又集中,各年度病例主要集中在有嗜人按蚊分布的复媒介地区和暴发流行地区。结论1994~2003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与此前40年相比,除流行程度较低外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其间实施的防治措施效果肯定,防治与监测仍是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1.
西藏林芝地区1986~2004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西藏林芝地区1986~2004年疟疾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西藏林芝地区1986~2004年疟疾疫情资料,回顾性分析该地区疟疾流行情况,包括季节性、人群分布等。 结果 1986~2004年林芝地区累计报告病例数为2 459例,年发病率从1986年的2.44/万下降至2004年的1.03/万,下降率为57.8%。疟疾主要在墨脱县呈地方性流行,发病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9.3%,其余各县均以输入病例为主。每年6~10月为该地区发病高峰,15~59岁发病人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6.7%,主要以农民为主(占81.0%),90.0%病例属门巴族。 结论 西藏林芝地区的墨脱县为疟疾主要流行区,均为本地感染病例,其余各县均以输入病例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一九九五年全国疟疾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疫情报告,全国大多数省(市、区)疟疾发病人数有所减少,由于疫情漏报严重,实际病例数可能与上年持平或有所增加。继1994年主要疟区多数省疟疾疫情上升,1995年中部地区已出现局部暴发流行,形势相当严峻。防治工作全国在疟疾流行休止期服药人数为177....  相似文献   

13.
金坛市是以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 ,5 0年代末和 70年代初发生两次疟疾暴发流行 ,年最高发病率达 30 % ,最高发病人数 10万。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 ,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1983年疟疾发病率已降至 1 以下。但 1986年以后 ,因出现献血员疟疾 ,疫情出现回升 ,1987年献血员较多乡镇的疟疾发病率比全市疟疾发病率高 10倍 ,献血员疟疾病例占全市总病例的 83% ,为探讨献血员疟疾流行特点 ,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 ,控制献血员疟疾传播 ,1988年起进行献血员疟疾控制研究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 献血员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4.
一九九九年全国疟疾形势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1999年主要疟区除云南、浙江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发病率比上年略有回升外 ,其余各省、直辖市有不同程度下降。 1 998和 1 999年发生严重洪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疫情稳定 ,未出现疟疾暴发流行。防治工作疟疾防治工作继续执行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的防治方针 ,在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广大地区 ,采取传染源防治为重点的监测措施 ;有多种媒介存在的地区 ,采取灭蚊和防治传染源并重的措施 ;在发生洪灾地区加强疟疾监测 ,出现疫情波动时采取灭蚊和预防服药的应急措施。据 1 8个省、区、市专业单位报告统计 ,1 999年在疟疾传播休止期对有疟史…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马鞍山市移民建镇试区血吸虫病疫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移民建镇地区环境改变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为制定该类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马鞍山市退人又退耕的小黄洲村为观察对象,自2002-2005年,采用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人畜感染和滩地野粪污染情况,并观察环境变化情况,分析移民建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2002~2005年试区活螺密度呈下降趋势,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2002年分别下降了74.28%和37.93%;试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IHA法)呈下降趋势;2002年和2003年试区野粪虫卵阳性率分别为2.70%和36.54%,2003年以后未查见阳性野粪;移民建镇后试区滩地开发力度加大。结论移民建镇对控制血吸虫病疫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天,我们相聚在武汉,参加全国疟疾疫情分析讨论会,这样的会议已坚持了多年了。这次会议是在我国经历了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后召开的第一个疟疾工作方面的会议。这次会议,我们将总结回顾一年来疟疾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同时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17.
1992—2000年云南省疟疾IFAT纵向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我省制定疟闰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滤纸干血滴法,皖IFAT常规操作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1992-1996年的IFAT阳性率和疟疾发病处于低度波动状态,1997-200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阳性GMRT亦下降至0反下,但IFAT阳笥率高于疟疾疫情发病率若干倍。边培地区、元江流域和内地高发区9年平均的IFAT阳性率、阳性GMRT、疟疾发病率均以边培地区为高,元江流域次之;边境地区1992-1995年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元江流域地区发病率则低于元江流域地区。结论 各地IFAT阳性率、阳性GMRT的高低与疟疾发病率的升降情况相一致,我省中缅边境的疟疾流行程度明显高于中越边境。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八五”期间的疟防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防治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大力抓好面上和10个试点的防治和调查研究,取得全省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恶性疟构成比逐年下降,流行范围缩小的好成绩,达到卫生部下达海南的“八五”指标。现将句\五”期间疟疾疫情分析如下:l疟疾发病情况1.1疟疾疫情据疫情统计,“八五”与“七五”期间及最后一年疟疾疫情,见附表,附图。1.2疟疾分布①地区分布地处山林区的三亚、陵水、万宁、琼中、通什、保事、乐东、东方、昌江和白沙等市县发病34763例…  相似文献   

19.
2000~2003年杭州市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杭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辖8区5县,总面积16596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03年总人口635万。问日疟为本地主要的疟疾流行虫种,中华按蚊是唯一传播媒介。20世纪50~70年代,全市曾发生过4次疟疾流行高峰,发病率高达1747.82/10万。此后发病率逐年下降,1986年降至1/10万以下,1989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基本消灭疟疾后的1990~1999年,杭州市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0.19/10万,其中以1995年发病率最高(0.39/10万),1998年发病率最低(0108/10万)。2003年疟疾发病率上升,是上一年的2倍。为了解全市近年来疟疾流行态势,并为进一步防治提供依据,将2000~2003年疟疾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绵阳市涪城区曾是疟疾流行区,部分乡镇多次出现局部暴发流行,为控制疟疾流行,涪城区经历了几十年的反复斗争,发病率从五十年代初期的169.808/万,降至1997年的0。1997年至2003年连续7年没有疟疾疫情报告。2003年10月,经省、市专家考核,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现将涪城区历年来的疟疾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与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